《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贾静雯的女儿裴心怡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100083)
摘要:研究梳理了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中的四对母女关系,探索了母女间的冲突和和解及其背后的文化原因。研究表明:小说中的母女冲突是由于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文化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引起的。母女关系从冲突走向和解象征了中美两国文化从碰撞走向融合的过程。希望该研究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体会母女情深。
关键词:《喜福会》;母女关系;中美文化;对比;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0-0236-02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出版当年曾
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了许多文学大奖,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1991年“最佳小说奖”、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联邦俱乐部金奖”等。1993年该小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目前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语言,在文学界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小说《喜福会》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及其她们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喜福会”是移民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寄托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作者通过四章16个小故事7位叙述人描写了四对母女间的冲突和隔阂以及最后的和解,反映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以及美国华裔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
1母女冲突——中美文化的碰撞
小说中的四对母女分别是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由于母女两代人出生和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拥有不同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母女间的矛盾和冲突频繁出现。母亲们的儒家文化观念重忠孝、内敛、权威、家族、血缘等观念,而女儿们代表的西方文化重自由、个性、张扬等理念[1]。母亲一代出生和成长在旧中国,深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根据儒家文化,家庭成员之间长幼有序,父慈子孝是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集体主义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她们寄予女儿很高的期望,母爱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训斥、告诫、提醒实现的[2]。母亲们移居美国后大部分时间仍讲汉语,只偶尔讲蹩脚的英文,穿旗袍,做中国菜。而女儿们一代出生并成长
在美国,深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她们崇尚独立自由,追求平等,强调个人目标的实现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喝着可乐吃着汉堡长大的女儿们嘲笑母亲的语言,嘲笑母亲的生活习惯,认识不到母亲们的良苦用心。在她们看来,母亲的过度关心和保护无异于干涉和专制。吴精美甚至认为母亲牵头成立的“喜福会”是中国民间陋习,是如同“3K”党的秘密集会。当这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时,矛盾和冲突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吴素云一直相信女儿精美可以成为一个天才。开始她想把女儿培养成童星,还给女儿做各种智力测试,但这些计划都未成功。之后她让女儿学钢琴,并免费为钢琴老师做清洁工,以换取女儿的钢琴课,希望女儿能成为一名出的钢琴家。但
是精美却憧憬西方自由的生活方式,只想做个平常人。当精美
不愿弹琴时,妈妈用中文说:“女儿只有两种,听话的和不听话
的。只有一种女儿可以待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听话的女儿。”精
美顶嘴说,“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你也不是我的母亲。”[3]中国式的专制和美国式的自主在这里强烈碰撞。在精美的成长过
程中,她好几次令母亲失望。“每一次都是维护了我自己的意
愿,维护了我辜负别人期望的权利。我的成绩并不是全A,没
有当上班长,没有考进斯坦福大学,甚至大学没念完就退学
了。”[4]中国自古以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里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为子女设计最佳成长方案,期望子女听话顺从。而习惯了美国思维方式的子女则想努力摆脱父母的控制,追求个人自由和平等。
龚琳达在女儿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拿女儿炫耀,女儿薇弗
莱很是反感,她让母亲不要再在集市上跟过路人提她的名字
了。龚琳达很生气,在她看来,母亲以女儿的成就为骄傲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母亲有权分享女儿的成就。而在薇弗莱看
来,母亲这么做忽视了女儿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身份的个体”[4]。她直接顶撞母亲,“如果你想炫耀的话,为什么自己不去学下棋呢?”[3]而且,东西方对成功也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家庭中,成功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光宗耀祖,为整个家族带来荣光的事情,这也是中国传统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在美国倡导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成功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跟他人没有多少关系。
2母女和解——中美文化的融合
虽然中国化的母亲与美国化的女儿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
突,但是随着女儿们渐渐长大,母亲们却“是女儿们遇到困难和
挫折时的求助对象”[5],因而最终为女儿们所理解和接受。这一和解的结局是母女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母亲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并努力融入美国社会。女儿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意识到母爱的力量,并看到母亲的建议确实解决了问题。因此也逐渐开始理解和接受母亲。母女关系的和解象征着中美文化最终走向融合。
吴精美在母亲去世后代替母亲参加了喜福会的麻将聚会,
最终理解了“中国母亲从来不在女儿面前夸奖女儿”[3]的中国式
收稿日期:2019-02-20修回日期:2019-03-01
作者简介:裴心怡(2002—),女,北京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G1712学生。
236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2019年05月
的含蓄的爱和关怀,并回到中国与失散多年的双胞胎们相
聚。当精美乘坐的火车驶入深圳的那一瞬间,“我能感觉到前
额的皮肤在不停地颤动,全身的血液正顺着一条全新的通道在
奔腾,浑身骨头也阵阵作痛,那是一种旧有的、熟悉的疼痛。我
想,妈妈以前说的话是对的,我正在变成一个中国人。”[3]在精美妹三人拥抱的时刻,她们轻轻呼唤着“妈,妈”,“好像母亲就
在我们中间”[3]妹团聚不仅表现了精美的孝心,而且是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许露丝和丽娜都嫁给了美国人,而且婚姻都遭遇了危机。
许露丝婚后从不做任何决定,一味顺从忍让,她潜意识中受中
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认为丈夫特德所做的决定都是最好的,
而丈夫则觉得她是在推卸家庭责任,逐渐认为她不那么可爱
了,甚至提出了离婚。丽娜和丈夫哈罗德尽管工资相差七倍之
多,婚后在家庭财务上却一直实行AA制,即平分家里所有的账
单,甚至还包括丽娜从不吃的冰淇淋。这种貌似平等的婚姻实
则潜藏着危机。两位母亲许安梅和映映都看出了女儿们的婚
姻问题,并及时给予了建议和帮助。许安梅鼓励露丝去跟丈夫
说出自己的想法。当露丝听从母亲的劝告跟特德大声说出自
己的想法时,特德慌乱了,又看到了婚前有主见有想法的露丝,
他们的婚姻得到了挽救。露丝发现母亲比美国的心理医生对
自己解决婚姻问题更有帮助。映映也劝告女儿丽娜如果还继
续忽略她跟丈夫之间的不均衡,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母亲的一
席话唤醒了丽娜内心深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在母亲们的帮
助下,女儿们感到了中国母亲的强大和她们深深的母爱,她们
开始理解和接受母亲,露丝和丽娜最终都走出了婚姻的阴影。
母亲们也逐渐接受着美国文化。她们脱掉旗袍,开始穿上
美国样式的衬衫和长裤,努力说着蹩脚的英文,每周去教堂参
加礼拜活动。龚琳达抛开文化差异,开始接受女儿薇弗莱的美
国男友里奇,并认真教里奇如何吃螃蟹。尽管里奇到龚琳达家
里做客时由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多不符合中国文化的
行为,如龚琳达端上梅干菜蒸肉后谦虚地说菜做得太淡,没味儿,里奇不知道这是主人故作谦虚而直接往菜里加酱油;临别
时对未来岳父母直呼其名等。龚琳达没有责备女儿,而是宽容
地接受了这个美国女婿,这实际上是对美国文化的宽容和
接受。
3结束语
《喜福会》中的母女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由两种文化之间
的差异和误解引起的,这种文化上的误解又大多是由于缺乏沟
通和了解所致。“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在
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而女儿也在母亲的干预中看到
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达到母女之间的和解。”[6]作品的大团圆结局表明了作者“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继承母文化,
吸收新文化。”[5]在当今人类多元文化中,东、西方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文化只有在平等和对话、互通和交融、尊重和交流的范式下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不断地自由前行。”[7]
参考文献:
[1]张军.谭恩美《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解构路径及其背后的
多重符码[J].外语研究,2018(1):81-87.
[2]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
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51-55.
[3]Tan,Amy.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Ivy Books.1989: 101,153-154,306,311.
[4]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
国文学研究,2003(3):82-85.
[5]程爱民.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07-113. [6]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
解读[J].国外文学,2001(3):86-92.
[7]汪凤,曾琳.从后殖民语境看《喜福会》中文化主体的身份认
同问题[J].外语学刊,2015(4):144-148.
【通联编辑:王力】
(上接第235页)
more concentration on black people’s inter-relationship.Instead of only showing the readers how black people protest against rac⁃ism,she focuses more on different reactions of black people from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Sh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what internal⁃ized racism can do to the most vulnerable member of American so⁃ciety.What’s more,Toni Morrison tries to explore the reason why black people still live such a miserable life after some fights and victories.Toni Morrison explains these reasons by talking about black people’s standard of beauty under the cultural hegemony of white people:“whiteness”is regarded as beauty.Implicit messages that whiteness is superior have penetrated into many aspects,in⁃cluding the white baby doll given to Claudia,the idealization of Shirley Temple,the consensus that light-skinned Maureen is cuter than the other black girls,the idealization of white beauty in the movies,and Pauline Breedlove’s preference for the little white girl she works for over her daughter.Such internalized white beauty standard deforms the lives of many black people.Through this stan⁃dard,Toni Morrison points out the loss of cultural identity of black people and the white cultural colonization and slavery,which multi⁃ply lead black people to a hard or even harder life even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racial segregation”in America is decaying.
All in all,The Bluest Eye covers many aspects of a master⁃piece.More importantly,as an African-American writer,Toni Mor⁃rison stimulates people to think over racism from a totally new per⁃spective.What’s more,she figures out black people’s dislocation in their culture and identity,which is neglected by many African-American writers.Toni Morrison leads the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to the third height.Through the bluest eyes we can see a world where the enslavement of African Americans has never stopped—black people are being enslaved by themselves with the los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mselves. References:
[1]Morrison,Toni.Toni Morrison Talks About Her Motivation For Writing.Youtube.National Visionary Leadership Project,2008.
[2]Morrison,Toni.The Bluest Eye.1970.Oct.26,2017. 8848/.
[3]Staggers,Leroy,"The Critical Reception of Toni Morrison: 1970to1988"(1989).ETD Collection for AUC Robert W. Woodruff Library.Paper1944.
【通联编辑:王力】
237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