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关于继承的那些事
继承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在死亡或者宣告失踪后,财产权利和义务依法由其继承人继承的一种法律制度。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涉及到了继承的相关规定。以下是关于民法典中继承的几个方面:
一、被继承人及其遗产继承财产算不算夫妻共同财产
1.被继承人
被继承人是指自然人死亡时所留下的财产的所有者,应当享有承认为继承人的人依法继承其遗产的权利。
2.遗产
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所留下的财产总和,包括全部财产权利和义务。而负债也算是遗产的一部分,即应当由被继承人的继承人承担。
二、继承人
1.继承人的范围
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兄弟妹等,并可依照被继承人的意愿由遗嘱指定继承人。如果继承人有父母、配偶和子女,其继承份额分别为1/3、1/3、1/3。
2.遗嘱的效力
遗嘱是指被继承人在生前依法所作的关于财产分配的书面文件。如遗嘱不合法,则无法发挥效力。遗嘱的内容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否则将被视为无效。
三、继承权与继承份额
1. 继承权
继承权是指依照法律规定而产生的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的遗产享有的权利。具体来说,不同继承人享有不同的继承权。
2. 继承份额
继承份额是指继承人继承的遗产的数量。在继承过程中,如果既有法定继承人又有遗嘱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必须先被支付,遗嘱继承人继承的财产部分需要在法定继承人的份额扣除后计算。
四、继承顺序
1. 法定继承顺序
民法典规定,被继承人的财产应按照法定继承顺序依次继承,即先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兄弟妹。如其中一级亲属没有或者放弃继承权,则按照下一级亲属的继承权处理。
2. 遗嘱继承
被继承人可以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人,但是遗嘱继承的情况需要符合法律规定。如果遗嘱不合法,则无法发挥效力。
以上是民法典中关于继承的内容,了解民法典对继承规定的规定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己和家人的财产权益。在实际继承中,遗产的处理需要特别的注意,以避免产生纷争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