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川:父亲浩然和他的朋友们
(二十六)
(5)
1990年,经父亲提议倡导的三河县文联,于6月11日在三河县燕郊举行成立大会,杨沫冒
着酷热,应父亲的邀请专程从北京到会祝贺,照完合影后,杨沫把父亲拉到一个树荫下,很贴
心很认真地说:“你在农村搞搞文艺普及我赞成。你对农民有感情,我对农民也有感情……,可
是作家的任务是写作,要用好作品影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不是当教练,当不好。趁着还能写
的时候,把该写的东西写出来,我们失掉的时间太多了……”
杨沫一贯的坦诚直率,这几句话,表达了她对父亲这个老朋友的爱护和关心。而那时头脑正热的父亲思考着杨沫的话,对她的劝告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杨沫也似乎想把她的意见再阐述
清楚些,结果被拥过来的一人给打断了。接着就是乱哄哄的宴会,急忙忙地欢送来宾。最后
杨沫也被“裹挟”着离开三河回了北京。
华晨宇家庭文联成立大会过后,父亲整日忙于“文艺绿化”,一晃几个月就过去了,忙碌的他几乎已经忘记
了杨沫那几句劝告,但是从北京来看望父亲的一位朋友却又提及了此事,他说他见到杨沫,杨
沫对自己在三河文联成立会后跟父亲说的那几句话有些不安,她担心给父亲泼了冷水,尤其担
心父亲误会她的话是瞧不起农民。杨沫一向宽厚待人,尽管性格开朗豁达、心直口快,却从不
伤害别人,尤其很注意保护别人的自尊心。对杨沫正派的为人和善良的心地都十分了解的父亲,怎能会误解杨沫呢,而且父亲在心中一直都把杨沫看成是好朋友、老大,对自己关心备至尤
嫌不够,怎么可能泼冷水呢?因而果断地对杨沫的误会加以否认。想着以后等有了机会跟杨沫
当面加以解释。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们俩有时在一些活动中见到面,但也因时间匆忙和短促,
光顾谈别的相互感兴趣的话题,而把要做“解释”的那件事情忘掉,以至拖到杨沫逝世,而最终
失去向她解释的机会。成了父亲人生中的一件憾事,每当回想起来,都使父亲越发地感到悲哀。两个人虽然见面少了,但总是把自己的新作签赠给对方,而从杨沫每次签赠时所用的不同词语
上,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情谊在不断地加深着。例如:1965年2月26日签赠的《青春之歌》上,杨沫写的是“浩然同志指正并留念”,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写法,那个时期,
他们才认识两年,他们之间的友谊还没有经历过严峻的考验;1981年3月26日签赠的《东
方欲晓》上,杨沫写的是“送给敬爱的浩然同志”;而1991年3月签赠的《英华之歌》上,杨
沫则写的是“赠知友浩然同志”,这个“知友”并不是现在那种网络新名词的意思,而是指《现代
汉语词典》里所解释的“相互了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