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esign Art
121
浅议非遗文产品的创新设计
张锦伦
(湖南工商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本文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进行了阐述,详细地分析了了非遗文创产品存在设计单一,产品质量粗糙,设计定为不准确,竞争力度不足,产品同质化,缺乏品牌文化等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非遗文创产品中问题的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文创产品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渐意识到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是人们社会发
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因此既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传承。
二、非遗文创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文创产品是非遗文化产品的灵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途径,依据文创从产品的销售领域大致可以分为文玩市场的文创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市场文创产品两大类型,文玩市场的文创产品的具有设计精巧、工艺精湛、材质高档以及价位较高等等特点,消费体范围狭小,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文创产品都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简化版产品,一般做工极为粗糙,很难将非遗产文化的内涵以及精髓展现出来,还需进一步的挖掘以及拓展。
三、非遗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发展十分迅速,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首先文创产品的设计形式非常单一,产品的质量较为粗糙,其次是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消费体的定位,造成市场竞争力度不足,还有就是非遗文创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缺少品牌文化,设计上没有创新,不能满足消费体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四、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以及设计内涵(一)新的设计定位
在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的设计理念,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理念以及现代的潮流的流行趋势,还要依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划分标准,来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并且还要不断地改进以及完善产品的特性,跟进产品的更新换代的进程。 (二)创新的设计内涵
非遗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终极目标就是在收获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向人们传播了非遗文化知识,让非物质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以及发展。因此在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时,既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的,融入一些新时代的理念,做到借古开今,化古为新的设计原则,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发展。
五、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设计构想王菁个人照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广泛应用,我国的非遗文创产品也运用现代化的设备装置以及信息技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一)非遗文化的虚拟形象构想带来的文化衍生品的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火遍全球,表面上看起来吉祥物福娃设计简单,造型卡通,实则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代表了中国的壮美山河,并向世界传递友谊、和平以及进取精神,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当时福娃得到全世界人的认可和喜爱,与福娃相关的一系列产品及其畅销,即传播了大赛文化以及精神同时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说非遗文化的虚拟形象构想能够带来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二)3D打印技术参与体验设计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生了3D打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到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不同的领域,在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研发制作模型或成品制造,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加快研发模型的制作以及成品制造的速度以及提高精密度。3D打印技术让消费人员参与体验设计,加强了产品与消费人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消费人员能够更深刻的感受以及认识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以及艺术魅力。(三)数字媒体技术参与传播展示
非遗文创产品向市场进行宣全时,可以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参与传播展示,通过虚拟成像技术将文字以及图片等透过相关设备向人们展现。不仅能够条理清晰,系统的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又节约时间节约人力,并且还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六、总结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重视,非遗文创产品的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市场产业,但是,又由于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为物质文化与产品完美结合,设计具有内涵并且符合时代潮流的非遗文创产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保权.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创设计教学的影响——评  《数字造型基础——“非遗”数字化应用》[J].中国教育学  刊,2020(03):140.
[2]聂敦格,夏梦筠.高校美术教育推动“非遗”和旅游相融  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手绘地图》创作启示[J].  艺海,2020(01):142-143.
[3]王兰英.三国文创产业功能区非遗文创产业化论坛暨非遗  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武侯举行[J ].西部皮革,2019,  41(21):18.
(责任编辑:董冉达)
作者简介:张锦伦(1997.03-),男,汉族,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本科学历,湖南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