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课程需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使学生拥有丰盈的情感内质、智慧的思维特质和情智共生的行为品质,应不断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培根铸魂、树立理想、创新发展[1]。但目前学校课程建设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课程建设缺少理念支撑、学校课程体系欠缺立体建构、学校课程实施缺乏策略研究、学校课程资源库缺少建设性、学校课程评价单一等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学校经过十几年研究,形成了基于学生情智共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理论、构建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立体式学校课程体系、探索层级化、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路径、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高质量课程资源、建立科学化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从现代课程论出发,运用全局视角系统思维,厘清学校课程哲学、办学理念、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实施与评价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构出情感、智能、素养共融共生,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撬动学校育人模式变革[2]。
现实意义。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情智目标导向下的“五致”课程,使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为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完善学校特发展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和生活体验,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服务。凝练出学校课程
成果,为推动城乡课程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张雅玫
第一阶段:初探期———依托“情智发展”理念建设“智慧型”课程
该阶段是学校课程建设的破冰层次,课程呈点状分布,重点立足教学模式建构,使国家课程更好地校本化实施。从2008年起,学校以“提高课堂质量”为核心,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借助课题拉动,开展行动研究。教师重点开展“五种课型”“七种课例”的教学研究,构建促进学生情智发展的课程教学模式,打造生命化的情智课堂。
在情智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原有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们日益增长的个性需求存在差距。2010年,学校尝试利用教师擅长点,对接学生兴趣点,延伸到生活生产,开发《古诗词诵读赏析》《数学无处不在》《指尖上的物理》《生物放大镜》等21门百花齐放的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发展期———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学校“五致”课程
该阶段属于学校课程建设的特层次,课程呈线性分布。必修选修相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2013年,学校在保留心理课必修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及各学期课堂实践探索,融入校外专业教师与高校资源,
开展了17门异彩纷呈的选修课程,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发现、喜欢探索,全
摘要:以“情智”目标为导向,构建“基础型、体验型、拓展型、研究型”四个层级课程,各层级聚焦致美的身
心、致上的追求、致善的品格、致深的学养、致新的思行的“五致”能力核心素养,形成“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克服了学校课程“碎片化”“学科本位”等问题,实现五育并举。
关键词:情智目标;课程建构;层级课程;“五致”能力;核心素养
情智目标导向下的“五致”学校课程建构与实施
主持人: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巍
参与者: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张蕊苗绘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峻峡赵宏国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史咏梅
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围绕核心素养,形成“五致”课程框架,“致美的身心、致上的追求、致善的品格、致深的学养、致新的思行”的课程框架,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思考、探索,使其逐步从表层的感性认知走向深刻的理性认知。
第三阶段:深施期——
—形成金字塔型“五致”课程实施新样态
构建“金字塔”型立体式学校课程体系。省市规划课题11项,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题,聚焦“情感、素养、能力”开展五育并举跨学科、跨领域融合、项目式学习等深化研究与应用。重塑“五致”课程图谱,改变碎片化课程格局,形成立体化课程,横向上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重组;纵向上基于学生差异、学段特点,学生经历一个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系统发展的过程,实现立体化课程科学化实施新样态。
第四阶段:推广期——
—成果全国多地推广
学校课程成果在哈尔滨市第一四一中学、五常市多所学校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
、深圳市、天津市等地不同类型学校进行实践应用,发挥辐射引领作用。2021年,在云南省怒江州完小建立课程实践基地,选派教师支教1年,在三区三州的农村学校进行科学系统指导,效果显著。同时先后出版了专著30余册,主编了课程系列丛书。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结题并获奖。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等多个媒体发表。
三、成果主要内容
经过13年实践,学校以“情智”目标为导向,构建“基
础型、体验型、拓展型、研究型”四个层级课程,各层级聚焦“五致”能力素养,形成“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围绕课程相关理论、课程实施路径、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评价,生成具有可推广、可借鉴性的成果,让“情智”落实到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有效实现课程育人,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理论基础
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理论,学校在开发构建过程中,注重动态的反思,强调知识的多元、开放以及人的主体差异性。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依据,倡导陶行知的“做中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情智综合素养[3]。
(二)成果呈现
成果一:形成情智共生式学校“五致”课程理论
学校将“情智教育”作为教育哲学,让课程建设具有科学的理论统领;以“情智共生,释放每一名师生潜能,为持续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指引,将“五致发展、蓄力未来”作为课程理念,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以“五致课程”作为课程模式,从致美的身心、致上的追求、致善的品格、致深的学养、致新的思行五个方面形成课程结构,聚焦学生素养,赋能学生未来;课程实施过程中,紧切课程目标的三个着眼点、育人目标的10项特质,对不同层级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切实提升学生的情智素养,提升持续发展能力(见图1)。
图1  学校课程哲学示意图
图2  “金字塔”型立体式学校课程体系必修
成果二:构建“金字塔”型立体式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体系以“情智”目标为导向,呈现出立体化“金字塔”型的特点,纵向分为基础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研究型课程四部分课程(见图2)。
基础型课程。重点落实国家课程思想,将课堂教学作为情智发展的主阵地,这也是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将“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体验型课程。按照学校课程建设的总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构建了情智校本课程,课程注重从传统理论式的“教”走向体验内化式的“育”。
拓展型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补充和延伸,形成学科的拓展课程,即1+X的两种课型。“1”指的是一个主体学科,“X”可以是学科内纵向延展课程,也可以是学科间横向跨界融合课程内容。通过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引领学生建立各学科间的联系,从学科的割裂,走向学科间的融合。
研究型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学校课程聚焦学生发展的素养需求,将每个层级课程横向划分五个维度,即致美的身心、致上的追求、致善的品格、致深的学养、致新的思行。
成果三:创立“四级四策”式学校课程实施路径
课程体系中,各个层级的课程内容、形式不同,对课程进行科学、精准、有效施策。
基础型课程——
课堂教学模式化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切合“五致”课程结构,依据教师体特点,构建“七种课例”,精准释放每个层级教师的潜能;基于教学内容的差异,制定了“五种课型”教学基本模式,模式只是启示不是定式。通过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激发情感、树立情怀,学生思维活跃、思考深入,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问题意识、有价值的交流与批判性的思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完整的学习思维链条。
体验型课程——
—活动浸润情境化实施。“五致”体验型课程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研发课程,课程实施分为课程研究和实施两部分。在课程研究过程中,以专业培训、课题牵动、个人深研内化、典型课例引领为研究流程;以学校专项指导、个人研究、集体研修以及专家引领提升为研究模式,实现课程专业化开发,提升了教师课程研究力,改善了课程实施效果。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享受学习乐趣、点燃思考热情;在任务驱动下,激发探究兴趣,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情境化的体验,学生体悟情感,促进思维发展;在交流表达中,经历情感共鸣,完善认知;通过思考力的构建,延展情智共生思维;在行动实践中,将心中的情智付诸行动,并转化成自己的深刻思想。
拓展型课程——
—内外兼修专业化实施。“1+X”拓展型课程是跨界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加强了学科间深度融合,
具有课堂内外、学科内外、校内校外无限拓展的特点,学生内外兼修,使课程实施更加科学。课程研发分为“教师自主、组内联合、跨组合作、学校主导”四种形式,研发内容是以某一科为核心,进行学科内纵向延展,或学科间横向融合,通过某一科教师主导、其他学科辅助研究的形式,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价值性。课前学生基于特长、兴趣、认知空白点等自主选择、走班上课,打破班级、学段界限,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每学期自主选课一次,学期课程结束后可改选或者继续选择,既保持学习的稳定性,又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实施过程中,一位教师主讲、其他学科教师辅助,为学生进行拓展式、专业化指导,学生通过对学科“1”的研学、学科内“X”的延展、跨学科“X”项的拓展,打破固化思维,纵向深延学科知识,横向建立学科间联系,最后以富有个性、充满智慧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
研究型课程——
—项目研究课题化实施。该课程主要针对学有所长、学有余力、敢于探索、善思考爱研究的学生。课程围绕“项目式学习”展开研究,分两种形式,一是学校牵头组织成立研究团队,二是学生自由申报并召集团队成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吸引有想法的学生和有相应专长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行专项研究。自上而下实施过程:动员培训、选择课题、招募成员、方案制定、方案实施。自下而上实施过程:选择课题、申报课题、组建团队、方案制定、方案实施。在项目研究中,学生将实践体验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汇总、梳理,从中发现新问题,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多元思考思辨论证,最终实现深刻解析,协同合作解决问题,并通过各种有创意的方式展示成
果的目的。
成果四:形成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库
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创编的主体,通过收集、创编等方式,形成满足发展需求的课程资源;自学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库的补充,由师生自主收集、创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由家庭、社会等提供拓展资源,多维联动,丰富课程资源库。资源库中包含影音媒体资源、网络程序资源、自编书籍文本资源、教学实用资源等。师生通过二维码、百度网盘、现场借阅等形式查阅学习资料。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用性和价值性强,便于师生选用。
成果五:创建多元化的“5C能力”学校课程评价
“5C”能力,指好奇心(curiosity)、合作力(cooperation)、延展力(continuation)、创造力(creativity)以及建构力(con-struction)5个学生素养能力点。“5C”能力是情智素养的精准表现,在“五致”课程学习中,好奇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力体现了生协同品格和各种品质素养;延展力能够测评出学生的价值追求;创造力和构建力能够反馈出学生在课程实践、成果展示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因此“5C”能力能够反映出学生在“五致”课程中的综合表现。
聚焦“5C”能力,以教师言语评价、学生描述互评形式,课程中实施评价;以纸质性量表填写形式,进行
课程后效果评价;以“五致少年”评选活动为载体,进行阶段性综合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点燃学习热情、优化思行成果、增强能力自信。
成果六:成果集成
课程建设的过程促进了教师个体经验转为体教学主张,形成了课程成果。出版了专著《情感智能素养——
—基于情智共生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系列丛书《情智路上,最美的遇见》。
四、效果与反思
(一)成果获奖及交流
“五致”课程聚焦学生素养,为师生发展不断赋能。“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金字塔型学校情智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获黑龙江教育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等级。2021年,张巍校长在教育部全国优秀校长教育思想论坛上,做了《情智教育行于天下》课程建设经验交流;2020年,在全国创新型教育研修发展联盟第四届年会上,张巍校长做了大数据背景下课程研修的经验介绍;在2018-2021年的“国培计划”上,为龙江骨干、教研员等做相关专题培训;2016年,学校被授予哈尔滨市首批特校。
(二)培养高素质智库人才
5年来,学校申报省规划课题14项,重点课题6项,省市学会课题13项,教师由学科教学实践者逐渐转变为学科教育建构者,教师完成学术论著31本,发表学术论文、
课例研究112篇,120项教育科研成果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32人次在国家、省、市赛课中获一等奖,92人次在国培项目中做专题报告、讲座。在课程建设中,教师教育思想、课程研究力、课改创新力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丰富的专家智库。
(三)“五致”蓄能学生多元发展
“五致”课程激发了学生潜能,让学生个性特长得以长足发展,变兴趣为志趣。课程使其实践能力、学科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各类比赛中载誉而归,近5年获奖人数超200人次。
(四)成果省内外推广应用
政府采纳:该成果被全国多地教育局、学校推广应用,如被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教体局、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分别采纳应用,并在云南省定民族完小建立了课程实践基地;在湖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山东省、四川省、海南省内多所学校实践应用,推动了全国多地新课程的深化改革。
跨域扶持:哈尔滨市第一四一中学等5所学校成为课程应用试点学校;国培校长高研班来校学习考察,听取专题讲座。
学校荣誉: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突出,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黑龙江省红基因基地等9个基地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科普示范校、市校本研修示范校等5个示范校称号。
媒体宣传:《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让“课程”成为编织“美好人生”的艺术》;《中国教师报》发表了《哈尔滨49中的秘密武器》;《教育家》《黑龙江教育》《哈尔滨教育》及黑龙江教育网、黑龙江省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学校课程建设的经验。
学校通过“五致”课程建设,为学生创设了适性的教育,但在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将继续完善,使学校课程更系统、更科学,学生的课程更丰富、更多元。
参考文献:
[1] 谭琳,高磊.新时代中小学学校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22(10).
[2] 张丽文.课程转化的视角:校本化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
与行动:以辽宁省实验学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8).
[3] 徐继存.学校课程建设的辩证逻辑[J].教育研究,2018(12).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研专项重点课题“双减背景下,情智化‘五致’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YB1422020)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