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贫苦农民悲壮的迁移传奇
作者:常诚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4年第11期
    山东人“闯关东”,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从清初至民国,迫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一批山东人背井离乡“闯荡”到地域辽阔的东北大地谋生。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数千万山东人一走就是几个世纪!
    常诚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因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繁衍生息。这种历史罕见、规模巨大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从“流人”到“流民”
    几百年前,充满传奇彩的“闯关东”就开始了,山东人则是这一移民大潮的主力军。
    山东人移民东北由来已久,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细数这些“流人”,有农民起义被镇压后的余众,有或科场狱案获罪人士,有刑事犯及其家属,有失职或犯罪官员、兵士等。在关内生活惯了的人,到那绝塞荒山、冰天雪地、远离乡土、举目无亲的环境里生活,实为凄惨。
    然而,此后不久,就是这样的荒野之地也没能阻挡大批山东人自发地来到,史称“流民”。
    清朝初期,山东大地赤地千里,大片荒芜,人口已经下降到400万。顺治十八年,社会恢复,招集流散,人口达到880 万。在经过“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康乾盛世,山东人口更是在道光年间突破了3000 万,此后仍有增加,最高时为3778 万。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相对减少,尽管“山峦海滩,开垦无遗”,但人均耕地还是在乾隆年间就降到了“温饱常数”之下。于是,山东各地官吏同声呼吁:“户口渐增,百病以人多为首。”
    清代山东历年水旱灾害频繁,几乎是无年不灾、无处不灾。咸丰年间,“鲁捻”、长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山东人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到关东当“流民”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自古以来,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后来,山东人以圣人之乡自居的优越心态逐渐被冲淡了,于是,乡土意识开始淡化,冒险精神逐渐增强。最初,闯关东的流民一般春往冬归,但越来越多的流民开始在关东大地生根。
    清代山东人闯关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644~1667 年,清廷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1668~1860 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清廷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但这种政策并没能阻止山东闯关的流民,一时间山东人的足迹踏遍了辽阔的关东大地。1861~1911 年,伴随着关东地区的逐渐开放,流民“出关谋生者,日以众多”,年增年长,蔚成大观,山东、直隶流民更是“闻风踵至”,“终年联属于道”,使东北终于成为一个“移民社会”。
    进入民国时期,山东人闯关东高潮迭起,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有20万人,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 年。民国38 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 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 万。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诚可谓“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苦难与梦想同在的闯关路
    闯关东并不如想象中的浪漫,那些挣扎在生存边缘的人们留下的故事充满了悲伤和苦痛。
    鲁东流民大都泛海到辽东半岛,然后北进,散居在东三省各地;鲁西大都沿陆路进入山海关,然后进入吉林、黑龙江各地,就其移民过程来说,开始是定居于辽河流域,之后渐次北进,至嘉庆、道光年间已经大量进入黑龙江地区。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 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
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这段文字生动地记叙了闯关东的艰辛旅途,当年许多闯关东的山东人“挑起箩筐,一头放孩子,一头放锅子”地前往东北垦荒。
    闯关东的山东人进入东北后从事的职业以农垦为主,兼有其他各业。清初,移民数量不多,大多从事采参、淘金、砍伐森林、猎取兽皮等职业,出现很多“走山者”,他们不顾朝廷禁令,常常成结队驮负粮布深入深山,有些采参、淘金人便一去不返。此后,移民渐以耕作为主要职业,开始他们既没有土地,也没有开垦权,于是“始而为佣,继而为佃”,“租得旗人土地,从事耕作”。山东移民的到来带动了东北农业的发展,关外“土宜稼穑,收获之多既倍于他省,粮价之贱亦丰于内地”,“每遇丰收之年”,竟有“熟荒之虑”。
    此后,山东人在东北的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都大有作为。至于在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中从事艰苦创业劳动的,当然更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了,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山东人闯关东正值国家灾难深重之时,东北是屡经外敌侵扰之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山东人为抗击侵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链接
    电视剧里的“闯关东”
    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全景式地再现了当年3000 万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
    朱开山一家因为战乱和灾荒,从山东老家来到了白山黑水。他们淘金、伐木、采参,与土匪、官府、封建把头周旋,一次次死里逃生。终于,他们有了自己的田园,可是当地的豪绅大户又视他们为“外来的”,几番刁难,几番争斗,朱家将山东较为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当地人也与他们结成了生死弟兄。
    为求发展,朱开山又带领全家来到城市,不想却遭到“热河帮”商人的排挤和欺压,双方在你争我斗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认识到窝里斗害人害己,都是炎黄子孙,只有同心同德才能百代兴旺。
    追随实业强国的时代浪潮,朱开山带头开办煤矿,又和日本殖民者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他们维护了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但是在“九一八”的炮火中,他们不得不带着爱恨情仇踏上了远去的路……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