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观《孔雀之冬》,感杨丽萍之雀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  李宇佳
说来也惭愧,身居京都却总是与杨丽萍老师的作品擦肩而过。但在我的印象里原生态、孔雀是她的代名词,耳熟能详。她在荧屏中、生活中对艺术的奉献与热爱,也让我由心的敬佩这位执着于舞蹈的艺术家。如今的她已是天命之年,可身体却依旧如少女般活灵活现,也带着她多年沉淀下来的味道,日久弥香。心里还是按耐不住对她的作品投来爱慕之光,有幸赶上了北京站《孔雀之冬》的首演。
《孔雀之冬》是杨丽萍取2013年舞剧《孔雀》——“冬”一幕,将其独立成章。是对生命垂死、死亡、涅槃、重生的演绎,看似沉重严肃的主题,在剧中却别有一番韵味。舞剧分上篇:死亡和下篇:重生,就
如凤凰涅槃不生不灭。但不是永恒,而是告诉我们需要用一颗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一只似凤凰又介于天地之间的孔雀,仿佛世间万物我只认这只极赋灵性与生命认知的灵鸟——杨丽萍,她至善至美的同时展现着人性最真实的复杂,她用艺术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任何事,用艺术
的方式选择她独特的需求。舞剧的极甚致美,超然寻爱也非自我追寻,而是芸芸众生中那一点甜,是对人生、成长、人性和爱的思考。
整个舞剧以小彩旗的旋转为时间轴,旋转着恒古不变的节奏,见证着生命的悲欢,记录着永恒的瞬间。似乎小彩旗已成为杨丽萍舞剧的标配,总能恰当好处的有她 “容身之处”
。她一直旋转且沉浸在安静、孤独、未知的大雪中,一孔雀也被神灵光顾着,一步步走入地狱之门。萨朵(杨丽萍)面对她的宿命束手无策,但她憧憬灰的未来,掩盖住了她内心的恐惧。全场白茫茫的雪景,即是她最美的外衣,也是观众眼里厄运中的祥和,是那样的引人入胜,是那样的纯洁无暇,是那样的醉人心旋。
这样的情境,让我突然有所思考,作为民营艺团既然能一路凯歌,不仅票房号召力强,且观众看得也满腔热血。难道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有高峰”的舞剧?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很多国营企业面对改革生存的压力,有多少团队真正在做艺术,艺术与利益的比例又是如何凤凰传奇玲花
拿捏。就我个人而言,《孔雀之冬》让我看到的是杨丽萍对待艺术的真心。无论她是否以自己作为商品的媒介。每场演出杨丽萍的舞剧她都亲力亲为,从构思、编剧、编舞、舞美、灯光、音乐每个构想与细节她都不容
放过。尤其让人敬佩的是,她身兼数职也不放弃亲自上台倾情演出的机会,试问当下有几位已过天命之年的艺术家能坚持这样做,她放弃了太多,一心只为艺术。舞台上的杨丽萍不虚不造,每一个动作都是她发自内心的体验,精致、极致、耐人寻味,她有对身体最虔诚的态度,用心跳她想要表达人生的酸甜苦辣,特别是在这个喧哗物质的社会,快餐冲蚀了人的浮躁,能沉下心跳一支舞已经是奢侈品了。
除了杨丽萍的倾情演出外,简单又不失华丽的舞美应该也算这次观众拍手叫好的缘由吧。
一场暴风雪,劈天盖地的打雷闪电,席卷了寂静又沉重的雪地,换
来了一片“小清新”,即是生命的重生——下篇。整个下篇用细小的LED 各种铺排,来为剧情穿针引线别俱意境。一会作为神灵与萨朵重生连接的桥梁,一会是充满信仰、虔诚、希望的神圣之地,一会又营造出神秘、梦幻的天堂,舞美的巧妙运用,无一不是为这个舞剧画龙点睛。而后,一首钢琴曲,引出了嘎雅(和尚)脱去华丽羽衣后的原始状态,我理解为生命最初的本真吧,是最原始的动机与冲动,单纯的毫无遮掩。
舞剧最后以嘎雅围着重生的孔雀奔跑而拉下帷幕。时间(小彩旗)也伴随着一个轮回的结束快速旋转迎接下一个轮回。那一刻,我感到了内心的抽丝,甚至是悲伤难以诉说的情怀。生命如此脆弱,视乎越激烈的下一秒就让你难以呼吸。杨丽萍老师不愧是灵魂的艺术家,无论是剧情的铺垫、构思,还是真情实切的表演,甚至具体到一点一滴,一个音效的大小,一丝光的运用,一个人物的面具,都能震撼人心,
出神入化。她那让人流连忘返的肢体表达,仿佛将观众带入那高度意蕴的情境中,感受着生命的命题与意义。
那到底什么样的舞剧才是好舞剧,票房高的舞剧?大众认同度高的舞剧?还是专业人士一至好评的舞剧?实际上票房高不能作为衡量舞剧好坏的标准,只能做为参考。那像陶身体那样专注于身体极少的舞美,大众会买单吗?像有天花烂醉的花架子,无真材实料的舞剧,大众看了热闹,专业人士该如何是好。当然,凡事也存在“持中至和”的转态,
我相信这也是各位舞编导与观众心中最理想的转态。归根结底,还是“用心做艺术”,我相信无论什么层次的观众都不会放弃观看的机会,《孔雀之冬》就是
朝这个目标
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