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背后的楷模:孔繁森的夫人王庆芝20世纪下半叶,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他的理想信念,他的人格情操,使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他就是西藏阿里原地委书记孔繁森。
孔繁森有个幸福的家庭。他的妻子王庆芝,是一个贤惠而温柔的女生。像千千万万对夫妻一样,他们也曾精心地构筑过自己的小巢,共同经历过人生风雨,用自己的羽翼温暖着儿女们,保护着他们一天天长大。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时,亲属都在农村,母亲已年近八旬,三个孩子最大的8岁,最小的只有两岁,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体弱多病的王庆芝身上。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文化不高的王庆芝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理解:“既然组织让你去,你就去吧,家里有我,你也别挂念着,好好干!”
王庆芝无怨无悔地留守在家,又忙农活又带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不连累八旬的婆婆,她每天下地干活时带上三个孩子,王庆芝在前边走,孩子们跟在后面,到了田头,孩子们能帮一点忙,就帮一点忙,帮不了就让他们在一边玩。盛夏三伏天,城里人坐在家里还嫌热,王庆芝一个人钻在庄稼地里除草灭荒,挑水浇地,浑身长满痱子。孩子们更是可怜,爬在地沟里躲太阳,困了就脸对脸睡在那儿,看着真让人心疼。
农村没有煤,麦秸草烧火不实在,在聊城农村,农家做饭全靠棉花柴,秋天的时候,生产队里分给王庆芝一家一亩棉花柴,但离村有十里地。家里没有别的劳动力,王庆芝就叫上大女儿一起挑棉花柴。来到田头,
母女俩先把柴拔了,然后再往家里背,中途还要过运河。那时候运河还没有桥,村里唯一的一条小船被别人家占用了,王庆芝就一次次趟着水往回背。秋天的水早就凉了,冷的她直打冷战。就这样,王庆芝没有让人家帮忙,也没有向丈夫诉苦,默默地用柔弱的肩膀背回一冬烧水的柴,她说“这样可以省点钱,少让繁森操点心”。家里的生活是这样的清苦和艰难,了解自己丈夫的王庆芝并未向丈夫抱怨,要求他安排更好一点生活。她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繁森的权,我不能用”妻子的贤惠与体谅让远在西藏的孔繁森内疚不已,因此他格外珍惜这个家,爱妻子,爱孩子。
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孔繁森心事重重地回家后对王庆芝说:"我带你和孩子们到北京玩几天吧!"妻子感到很奇怪:别说是去北京,就是在聊城,繁森也从来没闲空陪自己和孩子们出过门,这一次是怎么了?带着疑惑的心情,王庆芝和孩子们跟着他到了北京,游览了天安门和长城.途中,孔繁森话里有话地对妻子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和孩子们别牵挂."听了这番话,王庆芝似乎有了某种预感。
从北京回到聊城后,孔繁森一直在想怎样对妻子开口,一天夜里,他终于鼓起勇气说:"庆芝,组织上又安排我进藏了……"话还没说完,王庆芝的眼泪已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尽管心里难过,但她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说"你就放心去吧,一个人出门在外,好好保重身子."在那些日子里,王庆芝一边为丈夫收拾行装,一边
悄悄地抹泪.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孔繁森工作忙,没时间回家。王庆芝带着小女儿去西藏看他,刚到拉萨,不巧的是孔繁森下乡去了,在拉萨等待孔繁森回城的几天里,母女俩因从内地来到高原生活很不适应。用水要到楼下去提,女儿玲玲为此把腰扭坏了,王庆芝一急,急火攻心,胃又大出血,怎么也止不住。当地干部拍电报催孔繁森回拉萨照顾妻子,等来的却是孔繁森简短的几字电文:庆芝,公务繁忙,暂不能回,保重。森。
十多天后自治区党委再给他拍电报,他这才回来。在这十多天时间里,王庆芝和女儿本有一肚子的怨气,可是一见到丈夫,她的心就软了。她发现丈夫又黑又瘦,头发蓬乱,鬓角都已斑白,人苍老的不像样子,所有的怨气都烟消云散。他理解丈夫:“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让人没法说的人,一个好人、、、、、、俺总想,人要好到他这份上,还能咋好呢?好人在一块搞个全国大赛,他保证能当冠军、、、、、、可好人好到这份上,是不是好疯了?是不是让人担心?”王庆芝不再担心自己的病情,反
而担心丈夫的辛劳。元旦到了,妻女难得来一趟西藏,孔繁森早早地下班和她们一起包包子,一家人守着暖融融的小屋,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
王庆芝蒸好了一小笼包子,端到孔繁森跟前,说:“尝尝,好吃不?是咱家老家的风味吧?”
孔繁森早已按奈不住了,多久没吃过家乡的饭了,怎能不馋得慌?忙接过包子,顾不得烫,一口咬掉半拉,边吃边连声叫好。可是一个包子还没吃完,他便与妻子商量:要过年啦,敬老院那些老人孤零零多冷清啊!咱们多蒸点包子,算是家乡的特产,带上,咱一块儿去敬老院,和他们一起过个年吧!王庆芝二话没说,重新和粉擀面,做了大大一笼包子,跟着孔繁森来到了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一家敬老院。
老人们平生很少见到内地的饭食,如今看到热气腾腾的包子,新鲜得不得了。一人一个吃得津津有味,王庆芝看在眼里,心里像灌了蜜一样甜。细心的她看到其中一位老人的衣服又脏又破,忙把身上穿的新褂子脱下来,给老人穿上。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小女儿孔玲见妈妈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西藏的孤寡老人,也到了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她端来水为老人洗脸,梳头,然后又和爸爸妈妈以及敬老院的老人们依偎在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
1993年5月初,孔繁森进藏期满,但因工作需要,被组织上安排到阿里工作,王庆芝获悉此事,表示理解,她给丈夫寄去一封信和两壶蜂蜜。信中写道:“得知你又被安排到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心中特别难受,期盼已久的相逢又不知轮到何年了,但组织调你去阿里,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就安心地工作吧!
你一个人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实在让我放心不下。现寄上两壶蜂蜜,每天晚上都要喝一杯、、、、、、”深感愧疚的孔繁森在回信中说:“这辈子我欠你的太多太多,今生无以偿还。”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在一场车祸中不幸殉职,时年50岁.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不敢相信. 据西藏老人们讲,西藏和平解放40多年来,去世后反响和轰动最大的只有两人:一个是班禅大师,另一个就是孔繁森同志。
人们为痛失一个高尚的人而悲痛惋惜尚且如此,失去亲人的王庆芝又会是怎样的切肤之痛!把孔繁森的骨灰从济南机场接回家,王庆芝一遍一遍地抚摸着骨
灰盒,泪水不停的往下滴,她哽咽着说:“繁森你回家了,你回家了、、、、、”她把丈夫的骨灰和遗像供奉在正堂,桌子上放满了香蕉、菠萝、苹果。
范雷老婆“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说过的这句话,作为妻子的王庆芝牢牢记在心中,并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实践。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怀念丈夫的方式呢?
孔繁森去世后,山东聊城市和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先后到王庆芝家去看望,问她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王庆芝惦记的首先是孔繁森收养的藏族孤儿,她哭着把为藏族孤儿准备的衣服交给领导,说:“繁森不在了,他没做完的事,我应该做下去。”
作为领导干部的家属,王庆芝没有什么好言壮举,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她一心一意支持孔繁森的工作,从不拖后腿,也从不打着丈夫的旗号办事,无私奉献,贤良忘我,被公认为“楷模背后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