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 女作家 自我 书写中的主体探寻
以鲁敏㊁魏微㊁庆山㊁乔叶为对象
张㊀瑷㊀沈㊀芬
㊀㊀新世纪以来ꎬ 70后 女作家的创作表现出多样化的新态势ꎬ她们在描写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ꎬ更注重对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传达ꎬ其文本中的 自我 镜像ꎬ折射出这一代女性心理与情感的波动状态ꎮ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中ꎬ可以看到 70后 女作家主体诉求的新向度ꎬ她们风格各异的创作丰富了女性文学的探索经验ꎬ并以此奠定了文学史价值ꎮ
㊀㊀一㊁代际视阈下 70后 女作家的创作态势
70后 出生的这代人ꎬ其成长背景缺失 50后  60后 曾拥有的 广阔天地 ꎬ与宏大历史相对隔膜ꎬ20世纪80年代各种思想文化热潮ꎬ或许在她们的精神空间投射了些许人文之光ꎮ90年代以后消费主义㊁大众
文化盛行ꎬ认同庸常㊁躲避崇高等观念ꎬ具有较强的社会渗透力ꎬ这代人突然处在 社会转型的断裂处 ꎬ①一方面心底的理想没有彻底消解ꎬ另一方面也在流行文化影响下难免媚俗ꎮ
因此ꎬ 70后 作家体虽然缺乏一致的文学追求ꎬ但她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㊁时代氛围和文化生态中ꎬ自然形成某些相似的文学代际特征ꎮ初登文坛之时ꎬ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积累ꎬ她们不擅长对历史㊁时代进行宏大叙事ꎬ也不刻意标榜各种 主义 或 实验 ꎬ大多沉迷于个人生活㊁欲望㊁话语的书写ꎮ相对于 80后 ꎬ她们又没有彻底抛弃一些传统文学观ꎬ在各类炫酷写作面前显得落伍滞后ꎮ新世纪后ꎬ 70后 迈向而立之年ꎬ这是创作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ꎬ她们获得了一定的人生体验ꎬ创作视野逐步拓宽ꎬ开始关注现实社会和底层民众的生活ꎬ传达出个人对时代的思考ꎮ
70后 女作家的最初出场有被 炒作 之嫌ꎬ一些刊物㊁出版社有意营造 美女作家 阵容ꎬ卫慧㊁棉棉等一度声名大噪ꎮ之后ꎬ她们逐渐分化ꎬ一部分迎合市场写所谓 好看的小说 ꎬ而另一部分以创作实绩修正文学界对她们的偏见ꎬ逐步显现出不可忽略的影响力ꎬ后者包括鲁敏㊁魏微㊁付秀莹㊁戴来㊁乔叶㊁朱文颖㊁金仁顺㊁盛可以等ꎮ她们以平和冷静而又不失敏锐的眼光ꎬ审视社会转型剧变时期女性更为复杂的现实处境和精神困境ꎬ同时也理性探寻自我主体的存在本质与嬗变轨迹ꎮ
81DOI:10.16551/j.cnki.1002-1809.2020.02.004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2期
①宗仁发㊁施战军㊁李敬泽:«关于 七十年代人 的对话»ꎬ«南方文
坛»1998年第6期ꎮ
二㊁ 自我 的多面镜像
70后 女作家小说中各类相似或不同的女性形象ꎬ都可以视之为自我观照的镜像ꎬ正如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者佳迪娜所说: 女性作家经常利用自身的文本ꎬ尤其是那些描写女性主角的文本ꎬ作为自我界定的一种过程ꎮ ①
(一) 恋父情结 中分裂的 自我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ꎬ对父亲产生一种特殊的崇拜和依恋ꎬ这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ꎮ但是有些女孩在其长大后不能淡化这种情结ꎬ甚至将其转移到她的婚恋对象身上ꎬ形成心理暗疾ꎬ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自我人格的健全发展ꎮ
恋父情结的文学书写ꎬ多和女作家童年时期父爱缺失的创伤记忆有关ꎮ鲁敏的整个童年时期ꎬ父亲对她的态度都是冷漠疏远的ꎻ庆山在文本中一再表现童年时期的 我 与父亲的疏离㊁对抗ꎬ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缺失㊁自卑空虚ꎮ
在女性心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中ꎬ父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ꎬ 他是那广大㊁艰难和不可思议的冒险世界的化身ꎬ是超越的象征ꎬ是上帝 ꎬ因此ꎬ父亲对女儿的态度㊁和女儿的相处模式影响着女儿自我的确认ꎬ 如果父亲对女儿表示喜爱ꎬ她会觉得她的生存得到了极雄辩的证明  她会实现自我并受到崇拜ꎮ  如果女儿没有得到父爱ꎬ她以后可能会永远觉得自己是有罪的ꎬ该受罚的ꎻ或者ꎬ她可能会到别的地方寻求对自己的评价 ꎮ②所以ꎬ过早失去父亲或成长时期不曾受到父亲关爱的女性反而更容易产生恋父情结ꎮ庆山的«彼岸花»中ꎬ南生童年丧父ꎬ而后只有后妈的儿子和平给予她照顾ꎬ于是她至死不渝地爱上了和平ꎮ在鲁敏的小说中ꎬ晓蓝多次对弟弟回忆逝去的父亲在她心中的理想形象ꎬ在追忆中弥补缺爱的苦痛(«六人晚餐»)ꎻ忆宁从出生到15岁ꎬ和父亲相处的日子合算起来不到一年ꎬ而在父亲突然死后ꎬ他遗留的两本日记却成为她体察内心成长㊁观照自我情感的私密空间(«白围脖»)ꎻ丧父的王蔷一心想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ꎬ当她遇到老温时ꎬ年长男人的气息令她沉迷ꎬ她甚至直接喊他 老爹 ꎬ在这种非常态的爱恋关系中索取安全感(«墙上的父亲»)ꎮ
恋父情结中寄托了女性对自我重塑的愿景ꎬ是女性弥补主体缺失的书写ꎮ所以ꎬ 父型 恋人可能成为她的精神模板ꎬ引导她完成自我成长ꎬ但同时ꎬ在 父型 恋人的男权意识与文化心理覆盖下ꎬ女性的真实自我被遮蔽ꎬ一旦恋父情结被打碎ꎬ脆弱自卑的女性就无所适从ꎬ陷入绝境ꎮ«莲花»中的苏内河ꎬ一直渴望 到一个感情角来代替从未出现过的父亲 ꎬ死心塌地跟着老师私奔ꎬ 期许粉身碎骨地燃烧ꎬ以此完成自我 ꎮ③三个月后男人厌倦回归ꎬ向领导认错ꎬ求妻儿原谅ꎬ而被抛弃的苏内河进了精神病院ꎮ建立于恋父情结
上的两性关系是一种失衡的㊁畸形的关系ꎬ结局不可避免陷入悲剧ꎬ失衡的两性关系也不可能治愈女性内在的创伤ꎮ当恋父情结内化成女性的情感归属ꎬ就会导致她们 对主体的彻底放弃ꎬ在顺从和崇拜中ꎬ心甘情愿地变成客体 ꎮ④女性完全服从父权的秩序力量ꎬ认同自己的客体位置ꎬ这是极为可悲的ꎬ恋父情结实质是囚禁自我的 死结 ꎮ女作家们在感性书写中不乏理性的审视与反省ꎬ揭示了自我认识的艰难与矛盾ꎮ
(二) 妹情谊 中残缺㊁重塑的 自我  妹情谊 作为西方女权主义批评术语ꎬ指的是 女性间息息相关的意识与体验ꎬ是通过女性中心的视角及对女性的定义而产生的对自身的认同及肯定 ꎮ⑤在 70后 女作家文本中ꎬ妹之间也构成女性彼此反观的镜像ꎮ
妹情谊一般建立于个性的互补与吸引ꎬ或
91
2020年第2期㊀当代作家评论
见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Ⅱ»ꎬ第95
页ꎬ桂林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3ꎮ
④㊀ 法 西蒙娜 德 波伏娃:«第二性»(全译本Ⅱ)ꎬ第331-
332㊁332页ꎬ陶铁柱译ꎬ北京ꎬ中国书籍出版社ꎬ1998ꎮ
安妮宝贝:«莲花»ꎬ第91㊁65页ꎬ北京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ꎬ
2011ꎮ
谭兢嫦:«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ꎬ第291页ꎬ北京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ꎬ1995ꎮ
是缘于 受伤者 需要互相慰藉救助ꎮ从女性主义宏观视野看ꎬ是女性共同反抗父权制而产生的情义ꎬ也在理念和行为范畴形成互助联盟ꎮ然而ꎬ她们互相吸引的依恋㊁援助的义气以及共同坚守的联盟却恰恰因为 男人 和 男性价值中心 而破碎崩离ꎮ
«七月与安生»建构了一座供奉妹情谊的神庙ꎬ最终却成虚假的幻象ꎮ七月是生长在温情家庭的善良女孩ꎬ安生则亲情缺失ꎬ内心孤独ꎬ叛逆不羁ꎮ七月怜惜安生ꎬ总想把自己拥有的拿出来和她分享ꎬ但她没有想到安生 分享 了她的男友ꎬ七月被动地等待男友的抉择ꎬ男友在纠结中回到七月身边和她结婚ꎬ而怀了孩子的安生离散海外ꎬ贫病交加ꎮ七月知情后召唤安生回来住在自己家里细心照料ꎬ安生死于难产后ꎬ七月和丈夫抚养她的女儿ꎬ过着平淡的生活ꎮ这个文本令人匪夷所思的是ꎬ七月和安生为了一个孱弱寡情㊁缺乏责任的男人反目ꎬ又因为爱他而修补妹情谊ꎮ无论作者如何粉饰ꎬ失去个人尊严的 情谊 是丑陋的ꎬ人性也是扭曲的ꎬ在她们身上相互反观出残缺的㊁异化的自我ꎬ男人这面 镜子 照出妹两败俱伤的真相ꎮ
鲁敏«镜中妹»中的五妹ꎬ皆在他者的镜像中被塑造ꎮ父亲的视角下ꎬ她们是让他失望的女娃ꎬ作为有文化的小学教师ꎬ虽然他的男权思想不是那么嚣张ꎬ但是他内心的不满也常常溢于言表ꎮ母亲的视角一部分是与父亲重合的ꎬ另一部分是传统女性特有的ꎬ在她的 女儿经 中ꎬ只有寻觅个好夫婿才有好命运ꎮ小五既是观察父母立场而感知性别的多余人(超生女)ꎬ又是冷眼审视们的悲剧而抗拒趋同的反叛者ꎮ大嫁了乘龙快婿ꎬ最后发现这个腐败官员已经出轨背叛她ꎻ热衷打扮㊁想要 多活点花样 的二挥霍青春ꎬ男友坏了名声ꎬ最后嫁给低俗的暴发户ꎬ新婚之夜ꎬ男人竟然因为她还是处女半夜打电话给岳父报喜ꎻ双胞胎大双小双好得不分彼此ꎬ却因为爱上同一个男生酿出悲剧ꎬ小双以自杀成全大双ꎬ大双在痛苦折磨中草草嫁人去了西藏ꎮ在小五看来ꎬ们殊途同归的命运皆在 婚恋 之祸ꎬ所以她名校毕业后自立自强ꎬ真正从的镜像中认识了自我ꎬ重塑了自我ꎮ
依靠妹情谊建构对抗男权社会的 同盟 ꎬ固然有助于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强化ꎬ但是心理壁垒一旦形成又将限制女性精神的健全发展ꎬ在两难困境中如何开辟新的出口ꎬ正是 70后 女作家所期盼的终极之关怀ꎮ
徐良的照片(三)两性关系中博弈的 自我
两性关系是贯穿文学创作的母题ꎮ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下ꎬ两性关系中的女性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现实处境ꎬ但也可以有更加多元化的选择ꎮ一方面ꎬ她们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得独立或强大的经济地位ꎬ开创广阔的人生空间和社会舞台ꎬ实现充分的自我认同和精神人格自由ꎻ另一方面ꎬ她们在男权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合谋下可能再度沦为被客体化的 他者 ꎬ反而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出现倒退甚至沦陷的悲剧ꎮ
伴随着时代的剧变ꎬ当代女性越来越向往独立与自由ꎬ在 70后 女作家的小说中ꎬ不少女性表现出婚姻观的超脱和淡漠ꎮ比如«二三事»里良生和盈年同居多年却不在意婚姻契约ꎻ«彼岸花»中 我 与邻居男人Ben闪婚ꎬ没有准备ꎬ没有仪式ꎬ结婚后Ben可以晚上去酒吧 泡妞 ꎬ 我 正常看书写作ꎮ这些女性与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有着很大不同ꎬ她们自觉疏离男权意识下的性别规约ꎬ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女性角的僭越ꎮ然而ꎬ划开婚恋或非婚恋的两性关系表象ꎬ也总会裸露出女性种种新的困境ꎮ历史上女性在两性关系中一直是作为夫权控制㊁支配的客体对象ꎬ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女性经济的独立ꎬ两性关系沿袭的主客体(控制者与被控制者)表层结构模式出现了瓦解甚至颠覆ꎬ但内部文化心理与主体精神却难以逆转ꎬ形成
错位或悖论式关系ꎮ乔叶的«失语症»是婚恋新状态下两性关系失范的真实反映ꎮ小学老师尤优抛弃恋人程意ꎬ选择官场新贵李确结婚ꎬ她把李确作为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获取优越生活条件的手段ꎬ然而婚后的尤优
02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2期
被定位为官太太ꎬ李确把她作为辅佐他升官的手
段ꎮ他们都试图以主体姿态将对方客体化ꎬ利用对方的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ꎬ如此功利化的婚姻必然走向末路ꎮ尤优不堪在丈夫划定的 利益场 和感情的坟墓中丧失自我ꎬ但她与程意旧情复燃的婚外偷情中ꎬ依然也不能排除利用爱情的卑劣动机ꎬ 她以和他做爱来回报他为自己做事  她是想要以对不起李确的形式来抵达抛弃李确的实质 ꎮ①李确因为一场车祸得了失语症ꎬ而
尤优则在自我突围与自我审判的悖论情境中 失语 ꎬ她心中回响不绝的 离婚 之声ꎬ也只能湮灭于 失语症 ꎮ
魏微的«情感一种»诠释了非婚恋两性关系中的 主体 博弈和女性的自我沉浮历程ꎮ研究生栀子毕业之前是品学兼优的乖女孩ꎬ有美好的前途可待ꎬ父亲的病逝突然让她强烈地意识到安全感的消失ꎬ她需要 绝对的经济和物质 ꎬ在工作焦头烂额之时认识了报社副总潘先生ꎬ栀子一开始就明白与这个男人可能会发生
的故事ꎬ但在她的新新观念中ꎬ 身体 不重要ꎬ和哪个男人做爱都是做爱ꎬ不但为了快乐ꎬ更重要的还能得到利益ꎮ她如此宽慰自己ꎬ并以在心理和精神层面 她与他隔得很远ꎬ他们是不相干的人 为自我开脱ꎬ似乎坚守了自我 主体 ꎮ然而潘先生对栀子身体 性感 的评价㊁对她 放荡 的定位㊁轻浮且霸道的调情方式ꎬ都一再表明他不关心她的精神ꎬ不在意她的价值ꎬ栀子内心的 平衡 最终被打破ꎬ 在这场游戏里  她失去了尊严ꎬ主动权ꎬ信念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失去了她的身体 ꎮ②栀子的遭遇再次证明ꎬ 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中ꎬ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 ꎮ③魏微让栀子在自欺中清醒ꎬ重拾破碎的主体尊严ꎬ从被男人始乱终弃的老套中逃逸出来ꎬ以失败姿态完成了自我救赎ꎮ
三㊁女性主体探寻的新维度
在漫长的历史中ꎬ女性的真实身份是从属于父权的 第二性 ꎬ因此ꎬ 女权运动 的根本意义首先在于打破社会文化对女性的 卑贱 定位ꎬ确立女性的主体身份和精神尊严ꎬ如此才能够追求其他的平等权利ꎮ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始于社会历史变革的近代ꎬ在艰巨的现代转型与漫长的探索发展中ꎬ 她们 经历了反叛㊁抗争㊁革命㊁奋斗㊁救赎㊁追寻的百年磨砺ꎮ女性主体探索在 70后 女作家写作中承传ꎬ然而困境与困惑也在延伸ꎬ并折射出新的时代特征ꎮ
(一) 去社会化/向社会化 :双向的女性主体探寻
女性主体确立的前提是女性获得社会化的独立地位ꎮ从五四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ꎬ妇女解放的探索方
向是 向社会化 的  挣脱封建枷锁ꎬ冲出传统牢笼ꎬ在社会中追求经济独立㊁人生价值㊁婚恋自由等ꎬ女性为自身的独立进行了披荆斩棘的斗争ꎮ但是早期的 时代新女性 一如丁玲笔下的莎菲ꎬ在严酷的现实中四处碰壁㊁孤独绝望ꎬ反叛的主体在生存困境和男权社会压迫下或湮灭或扭曲ꎮ新中国以来ꎬ女性勇立潮头ꎬ顶起 半边天 ꎬ其 向社会化 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是丧失性别意识的过程ꎮ新时期张洁㊁张辛欣笔下的 女强人 试图追求男性占领的社会价值空间ꎬ然而女性 雄化 并不被男权意识渗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ꎬ所以在社会性别文化夹缝中实现的独立ꎬ必然付出婚姻失败的代价ꎮ
20世纪90年代中期ꎬ西方各种女权主义思想有力促进了中国女性文学的新发展ꎮ陈染㊁林白等女性主义作家大胆披露独属于女性的隐秘经
12
2020年第2期㊀当代作家评论
乔叶:«失语症»ꎬ«打火机»ꎬ第165页ꎬ郑州ꎬ河南文艺出版社ꎬ
2015ꎮ
魏微:«情感一种»ꎬ«魏微十三篇»ꎬ第27㊁57㊁31㊁56页ꎬ北京ꎬ北
京十月文艺出版社ꎬ2018ꎮ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ꎬ第212页ꎬ北京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0ꎮ
验ꎬ试图以女性话语建构女性主体ꎬ但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却是 去社会化 的 私人化 ꎬ她们文本中的自我几乎隔离于社会㊁人之外ꎬ只在幽闭的私人空间 对镜独坐  对自己诉说 ꎮ固然ꎬ这一对男权社会的隔绝姿态ꎬ是女性主体反抗性的选择ꎬ但也因此阻隔了女性 向社会化 的完成ꎬ失去了两性对话㊁互补㊁平衡的可能ꎬ女性主体建构依然困守于迷惘中ꎮ
70后 女作家的写作打破 向社会化/去社会化 对抗或背离的状态ꎬ在双向维度中开辟自我空间ꎬ呈现了一种新的主体立场ꎮ
«莲花»这部小说标志着庆山告别安妮宝贝ꎬ刷新了言情写作带给文坛的媚俗印象ꎮ这部小说写了一个男人(纪善生)和两个女人(苏内何㊁庆昭)的故事ꎬ他们之间没有情欲性爱ꎬ也不刻意追求殊途同归的结局ꎬ但
是他们彼此映照ꎬ展开对话ꎬ自我主体在此过程中辨认㊁质疑㊁拆解㊁否定㊁认同㊁建构ꎮ善生和庆昭都曾经是拼命 向社会化 奋斗的人ꎬ最后又毫不留恋地舍弃一切转向 去社会化 的自我寻ꎮ善生从小聪明理性ꎬ出类拔萃ꎬ成年后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㊁地位㊁财富㊁婚姻ꎬ但这种 社会化男性身份的认同 无法让荒芜的内心产生光和热ꎻ庆昭虽然自觉与社会机构保持距离ꎬ但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家ꎬ还是身不由己成了活在出版商㊁编辑指令下的 工作狂 ꎬ突然降临的癌症使她彻悟生命的本质意义ꎮ这两个陌路人在拉萨相遇后同行去墨脱ꎬ经过艰难险阻㊁生死考验完成了此生的神圣之旅ꎬ但他们真正的引领者是不在场的苏内河  一个由逃避社会转向另一种 向社会化 的 涅槃 者ꎮ这里所提出的另一种 社会 不是大众社会而是小众社会ꎬ即私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小范围融合ꎬ社会关系相对简化单纯ꎻ其社会化目的与宏大抱负㊁责任㊁功名利禄无关ꎬ而是与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观密切相连ꎮ内河经历过青春叛逆的残酷 破茧 ꎬ她被美术老师唾弃后堕胎㊁进精神病院ꎬ尊严被踩进烂泥里ꎬ背井离乡四海漂泊  她执拗地求索感情来填补内心的黑洞ꎬ 强烈地需要来自他人的认证 ꎬ而自我停止了 向社会化 的成长  没上过大学ꎬ没有人生目标ꎬ不求稳定的工作和生活ꎮ唯一的朋友善生ꎬ从少年时代就可以同床而眠ꎬ 她具备引导他内心蠢蠢欲动的心灵的能力 ꎬ然而善生以她的堕落为耻ꎬ这注定了内河无法在 平等 的异性关系中获得情爱ꎮ后来她去西藏墨脱摄影ꎬ沉迷于神奇的大自然ꎬ出版了摄影集ꎬ绝境中的磨砺使她 抵达某种修行的实质 ꎬ开始了 清醒自觉 的生活    还是必须要与世间产生联系 ꎮ她喜爱那些与世外隔绝的像野草野花自由生长的孩子ꎬ为他们留下支教ꎬ到自我的存在意义ꎬ在一次护送学生回家的返途中被泥石流冲入江里遇难ꎬ但她的主体价值在另一种意义的 向社会化 探索中完成 涅槃 ꎮ小说最后让漂泊的庆昭定居于远离都市的大理开始新的
人生ꎬ是否也在另一种 向社会化 中重建了自我主体?墨脱在古时候被称作 隐秘的莲花圣地 ꎬ正如作者所说: 莲花代表一种诞生ꎬ清除尘垢ꎬ在黑暗中趋向光ꎮ ①这正是此作的深邃寓意ꎮ
(二) 双性同体 :复合的女性主体诉求
心理学上的 双性同体 ꎬ指同一个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质ꎮ女权主义批评家埃莱娜 西苏则这样界定 双性同体 : 每个人在自身中到两性的存在ꎬ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ꎬ其明显与坚决的程度是多种多样的ꎬ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ꎮ ②她强调辩证地理解两性之间的融合和差异ꎮ
庆山的作品中塑造了精神上双性同体的女性ꎬ这正是作家心中理想的女性ꎮ«春宴»中的 我 有时觉得 自己是一个男性和女性的综合体 ꎬ女主人公庆长在工作上表现出男性的拼搏精神ꎬ 发稿前在办公室里通宵无眠 ꎬ为了工作 走遍全国偏远省份 ꎬ她不抹香水ꎬ不热衷修饰ꎬ反而喜欢香烟㊁烈性酒㊁刺青ꎬ但她的审美又是女
22㊀当代作家评论㊀2020年第2期
①②安妮宝贝:«莲花»ꎬ第121㊁177㊁156㊁176㊁41㊁3页ꎬ北京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ꎬ2011ꎮ
法 埃莱娜 西苏:«美杜莎的笑声»ꎬ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ꎬ第199页ꎬ黄晓红译ꎬ北京ꎬ
北京大学出版社ꎬ1992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