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黄济人在父亲追悼会上,偶遇舅父邱行湘:我想写你们的故事
1978年,中央为原国民党军将领,起义有功人员黄剑夫补办追悼会。
黄剑夫早年是黄埔5期步兵科毕业,参加过淞沪会战,凭战功逐渐升迁至国民党军高级将领行列,1949年1月北平和平起义时,身为国民党军16军22师师长的黄剑夫不愿意跟随起义,后来被傅作义用飞机运到了南京,然而在当时情况下,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经不可逆转,尽管黄剑夫后来又被派到了西南,任76军副军长,但最终仍在1950年1月率部在四川阆中起义。
相比之下,黄剑夫是幸运的,后来还被请到了南京军事学院任教员
图|晚年邱行湘一家人合影
黄剑夫将军的儿子黄济人在追悼会上,偶遇了来参加追悼会的舅父邱行湘。
邱行湘不仅与黄剑夫有亲戚关系,两人都曾在黄埔5期步兵科学习,关系上也很亲近,但邱行湘与黄剑夫不同的是,他是在洛阳战役中被我军俘虏。
被俘后的邱行湘被送到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一直到1959年12月与杜聿明、王耀武、陈长捷等人一同获得特赦。
尽管两家已经是多年不见,但黄济人与邱行湘两人还是聊起了不少过去的事情,邱行湘也把自己在功德林期间的一些情况告诉了黄济人。
黄济人本身是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对发生在舅父身上的事情很感兴趣,特别是他从一个国民党将军,到后来沦为战犯,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这当中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
“我想写你们的故事。”
不到一年的功夫,黄济人就写成了28万字的书稿《功德林》,出版时改名为《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书中故事的主线,主要是围绕舅父邱行湘展开,慢慢的铺开到其他人身上……
带着舅父的介绍信,黄济人出发了
黄济人小时候,就因为父亲影响的缘故,有过很多辛酸往事。
黄子韬父亲去世“小的时候不懂事,但已经感受到父辈的忧郁、寡言和那种莫名的惆怅。”
图|年轻时的黄济人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济人考上了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文学系,那时的全国范围内,正流行“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叶辛的《蹉跎岁月》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黄济人也想尝试这样一类的文学体裁,但他认为,跟在别人后面“拾人牙慧”,很难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