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2023《长安三万里》剧情
  深度解读《长安三万里》剧情
  可闭眼仔细回想了一下,电影的剪辑总体来说很流畅,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塞进海量信息进去,能够整块删掉且不影响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的情节确实不算多,还不如统统加进去令其更为丰满。
黄子韬父亲去世  因此,不删减才是最好的安排。
  这是一部惊喜之作,对我而言非常感慨的部分是除了台词里明确提到的诗文,很多画面其实也是另一种诗的表达方式。
  比如“鹰击长空”的开篇,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境,还有“向晚意不适”的感伤等等,不囿于唐代这一个时间点,或是电影中提及的人物而已。
  这些内容大概需要一定的文学功底才能看出,否则的话就只是几秒钟的画面罢了。
  有好多人在网上说,《长安三万里》是暑期档最适合孩子们去看的电影。
  对此,我有点持不同意见。
  这部作品的长度,过于考验孩子们的耐性了(大龄除外),而且他们能看懂的地方其实很有限。
  不过,若不看此片还能选什么呢?
  总体而言,这应该是家长们心里电影院里最适合买票的作品了。
  若能拆成几段来看,每天摄入一些,效果或许更好。
  以成人的饱腹感来填鸭式给孩子们塞进知识点,怕的是适得其反。
  网上关于真人版的呼声也很高,不论样貌还是性格,李白确实都很像黄子韬。
  其余角似乎在娱乐圈也有与之对应的脸,真人版如果愿意投资好好打磨剧本,估计还能掀起一波小热度和小高潮。
  关于追光动画,我一直都有关注。
  他们的老大之前是土豆网的创始人,前后做出了《小门神》《白蛇2:青蛇劫起》和《新神榜:杨戬》这些作品。
  这次拍的《长安三万里》,似乎野心更大了。
  有人说,观影前应该补充一些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得更顺畅。
  但其实该片想要展示的是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等不过是辅料罢了。
  当然,若事前就熟知安史之乱和涉及人物的生平等等细节肯定更好,但即便了解没那么透彻也不影响理解整体的剧情。
  因此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不够所以会“看不懂”的观众,大可不必过于担忧。
  故事是以高适为主视角来讲述的,大篇幅为回忆录模式。
  叶秋臣下面的影评将涉及超级大量剧透,请慎入。
  1.主角高适
  好多人提及唐诗,第一时间总会想起李白。
  因此大部分观众,似乎都是奔着李白才去观影的,当发现主角是高适时还吃了一惊。
  为什么选择高适为主视角来拍?
  首先,大概是因为高适乃同期里综合发展最好的一位。
  片尾的字幕中,将高适评价为唐代诗人中功业最卓著者,很是恰当。
  以这个人物来展开,不仅可以将诗文化贯穿其中,还能展现诗人的另一种可能。
  不仅文采斐然,还可领兵打仗。
  全面。
  若选李白的话,不论是身世还是经历目前传言的版本都比较多,形成一个确切的故事怕是很有难度。
  再者,高适与李白交好,可以在描写他的故事时将青莲居士的起伏人生穿插其中,可谓一石二鸟的妙计。
  他俩的性格对比强烈,观影时带来的冲击感也很强烈。
  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高适更像一个普通人。
  他在电影中描述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感觉,形容为“一读书,书上文字就如小蝌蚪一般”,完全和大部分人的回忆与曾经形成强烈共鸣。
  不似天才般的李白,高适属于只要努力就可以无限靠近的那种类型。
  他家境贫苦,入仕不顺,考试落榜,直到快50岁才到自己的真正发展方向,最后获得成功。
  结局很好,而且励志。
  《长安三万里》片方选择了高适,其实是很聪明的做法。
  若以李白为主角,不论用传言中溺S、病S、猝S里哪一个来做结,给观众的感觉都会有点丧。
  电影仅在片尾字幕处打上一行小字——冬,李白去世。
  叶秋臣认为,这已是思虑相当周全的处理方式了。
  毕竟大家也不希望看完《长安三万里》后,只是将所有情绪尽数收在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物命运里,难免伤感。
  2.诗仙李白
  李白,是一个传奇。
  不论从任何一个与其相遇之人的视角来写,皆为神话般的存在。
  他的洒脱令人着迷,身在世间,又仿佛在世间之外。
  李白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波折。
  他自小生在富庶的商贾之家,却因为身份问题无法参加科考。
  再有钱的商人,在当时也是下民。
  《唐六典》有明确规定,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根本没资格迈入那个门槛。
  可他是李白啊,才华满溢,出口成诗。
  怎能安于现状?
  于是只能走行卷举荐的路子。
  行卷,可以简单理解为最终成绩里平日的高权重课堂分吧,那些自认有好作品的学子将诗文整理成卷呈递自荐,强化印象分。
  可行卷的过程也并不顺利,但李白排遣情绪的速度极快,许是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目光。
  空有一腔热忱,却无报国之门,他索性就回了老家扬州。
  待高适来赴一年之约,李白领着好友体验了一把自己在销金温柔乡的潇洒不羁。
  在扬州,似乎一切的热闹都与李白相关。
  看着李白带人去抢歌姬,隔着船跳起了漂亮的柘枝舞,好友挥金如土相当阔绰,高适突然觉得自己不应该在这儿。
  高适,一辈子都不可能活成李白的样子。
  后来李白落魄了,家产被兄弟尽数分走,最爱他的父亲也驾鹤西去。
  突然大病一场,入赘安陆许家,人生经历巨变。
  后经玉真公主举荐,诗作广为流传,辉煌一时,恢复了当初的不羁狂妄。
  接着又是高峰跌落,再度赘婿,欲入道家,投错永王,谋逆流放。
  《长安三万里》以旁人的视角,去书写了李白的一生。
  其实李白的性格,本身也不适合做官。
  从后面的永王事件看出,不论是他由于年迈所以脑袋不似过去那么灵光,还是本身就缺少
这根弦,官场这条路他都是走不通的。
  他的人格魅力都在创作上,对生活则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幻想,对比之下高适就显得比较踏实和现实。
  高适是特别的,在宴会上他总能跳出圈子去思考问题,在发现格格不入后默默离开。
  当孟浩然同意李白赘婿后,高适依然举着反对的牌子。
  在所有人酒意正浓的时候,高适看着李白说道“他这一醉,几时能醒啊”。
  这份与众不同,也吸引了李白。
  李白欣赏高适,不断用言语来激励他。
  给他讲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告诉他自己的《侠客行》就是照着高适的样子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