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韬的生卒年及籍贯问题
别、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王韬是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由于上书太平天国而遭清延通缉,一直漂泊在外,因此关于他的生平史实争论也比较多.本文就王韬生卒年月及籍贯两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王韬生卒年月籍贯~.。
王韬一生的经历可谓颇丰.因此学术界对于他的一些生平史实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争议,本人经过细、致的整理与发掘.将最引人关注的两个史实考订阐述如下:..。
一、关于王韬的生卒年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王韬生年问题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基本没有什么异议。因为王韬在《瞍园老民自传》中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生年:“老民以道光八年十月四日生,初名利宾。”①道光八年十月初四,换算成公历的话,就是1828年11月10日。、
而关于王韬的卒年月日.历来争议很大。其中,陈其元最早在《庸闲斋笔记》中提出了王韬在1862年上书
太平天国后即遁入墨海书院以死。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试问,假如王韬1862年就死了,那么后来流亡香港、游历英法、访问日本等历史事件怎么解释呢?他的一系列著作,以及《循环日报》、《申报》上的一系列文章又是谁写的呢?所以这种说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在这之后。又有1886年说、1890年说、1895年说、1896年说、1897年说等等,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数被后来的学者否定了.只有1897年之说是较能为学术界所认同的。首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静山先生在其所撰写的《王韬事迹考证》中指出:“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七十岁。夏四月。卒于城西草堂。”⑦然而,赵意诚先生在其所作的《王韬考证》中则认为:“一八九七年七十岁,仲夏《文录文编》及王氏校刊吴县冯桂芬《校邻庐抗议》刊于沪上。仲夏以后逝世。”‘魄意诚先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者胡适、徐光摩、恒慕义以及香港学者罗香林、台湾学者吕实强都认为王韬卒于1897年秋,《王韬评传》的作者忻平也同意此说,甚至连王韬家乡江苏角直的王韬纪念馆中的生平介绍,也采用了1897年秋天逝世说。可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近年来.随着王韬研究热的兴起以及文本资料的不断丰富.学界越来越倾向于吴静山先生的说法——即王韬逝世于光绪二十三年夏四月(公历1897年5月)。吴静山先生强调,他的观点是根据蔡尔康《铸铁庵读书应事随笔》稿本而来。蔡尔康自号缕馨仙史、铸铁庵主,曾任《申报》馆编辑,是清末的著名报人,其与王韬的女婿钱征共事多年。而且他本人与王韬的关系也十分不
的提高。因此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能使学生尽快理解乐曲的各个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培养
乐器演奏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器乐教学可以提高孩子的识谱能力,音高的辨别能力,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但孩子毕竟刚开始接触音乐.具备的音乐能力非常有限.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幼儿期孩子的音乐心理特征和自身的音乐条件适当地有针对性地配合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例如:进行特殊的节奏.在儿童乐曲《拔萝b》中出现的迎l I址i l…-的附点节奏型,学生节奏弹不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识谱.认识节拍.了解附点音符的特征及规律,让孩子唱准节奏,然后演奏。
三、积极参加音乐实践一.
音乐实践活动是乐器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视野,巩固和提高演奏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经常参加公开表演.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胆量、增加舞台表演经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能促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中更认真.更扎实。教师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舞台锻炼.让孩子在表演中品尝到学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愉悦。要尽量争取参加节日庆典演出、学校文艺活动,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类有意义的器乐比赛和考级,在实践中塑造自身的性格、增强舞台表演能力、提高演奏水平。.4,启蒙教学是琵琶基础教学中基础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基础训练,注意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增强孩子学琴的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快、更好、更扎实。
参考文献:
[1]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2]曹里,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4]曾臻,教育部组编.琵琶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一
[5]索承禄.浅谈琵琶基础教学[C].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编.怎样提高琵琶演奏水平[J].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05.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错。王韬自1884年从香港回到上海后,常为《申报》写稿。与蔡尔康的联系肯定很多,而且他们又同住上海,相信蔡尔康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但遗憾的是,蔡尔康没有确切指出王韬卒于四月的哪一天。,
李景光先生在《关于王韬二三事》一文中根据邱炜茇《菽园赘谈》一书,其中有多篇文章谈到了王韬,在卷七《王紫诠有二》中得到了新证。邱文叙述了王韬身世并赞扬他名满天下。重要的是文末小注中提
到:“后阅沪报,知君于丁酉四月二十三日卒于沪寓(即1897年5月24日)。”‘啷炜蔓字菽园,是近代著名华侨文人之一。曾于1898年创办《天南新报》。他记载的王韬逝世的年月日非常具体。与吴静山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其所根据的是当时上海报纸的记载。应当说还是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的。
在美国学者柯文所著的《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F韬与晚清改革》一书的序曲中,柯文就明确提
到王韬于1897年5月溘然长逝。在其后的章节中,作者写到在1897年,格致书院监督傅兰雅在纪念王韬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由于王韬先生的病逝.有奖征文竞赛不如从前那么富有生气了。”啊文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北华捷报》(1897年7月16日),第128页;又见毕乃德文,第143页~。格致书院曾经举办过有奖征文竞赛。这项主张虽然是傅兰雅提出的,但是具体操办竞赛的确是格致书院董事王韬。王韬还参与了评选参赛文章,编辑获奖文章以及为每卷作序等工作。他的贡献得到了格致书院理事会热情的感谢。王韬逝世后,竞赛的盛况可能不如从前了.因此傅兰雅会撰文纪念王韬。傅兰雅的文章发表于1897年7月16日。而他本人1896年就离开中国了.按照当时的通讯条件,傅兰雅得到王韬的死讯应该间隔了一些时日。所以此文似乎是在王韬逝世一段时间后才写作的,这为王韬逝世于1897年5月提供了佐证,从而也否定了1897年秋逝世之说。
此外,有研究者通过《新闻报》上的记载,为王韬逝世的确切日期又增加了佐证。《新闻报》也是近代上海著名的中文报刊,与《申报》、《沪报》等齐名,在当时颇具声誉,但是《沪报》已经不存于世而
无法查证,所以《新闻报》的记载更显珍贵。《新闻报》在1897年四月二十四日(5月25日)以“天南星逝”为标题,直接报道了王韬逝世的消息:
天南逐叟王紫诠广文韬著作等身,才名籍甚。前时曾为《申报》馆主持笔政,颇能一秉大公。近因年迈,退居西门内红阑杆桥,建屋一楹,颜其名日畏人小筑,闭门谢客.颐养余年。不料近抱沉疴,一病不起,竞于昨日骑箕仙去.从此诗坛酒国中顿少一风流老辈,言之能无沮然。o
此后。在《新闻报》四月二十六日(5月27日)和四月二十九日(5月30日)又刊载了京都同德堂药局主人孙瑞的挽联,即与上文提到的《申报》四月二十五日刊出的挽联为同一作者。五月十九日(6月18日)刊载了有关于王韬的挽联以及举行公祭的报道,也与《申报》上关于王韬出殡在五月二十八日的报道相互对应了起来。如此多的材料,尤其是《申报》与《新闻报》的报道资料表明,王韬确实卒于1897年5月24日,而非其他说法。至此,王韬的生卒年月日问题总算是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二、关于王韬的籍贯问题
王韬的籍贯究竟在何处,学术界历来就有元和、长洲、昆山、新阳之说。
王韬在其自传《驶园老民自传》中仅仅提到自己为甫里(今苏州用直)村人。此外并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了。而在《王韬年谱》一书中。作者张志春指出王韬的籍贯是苏州市吴县用直镇:“甫里地处昆山、吴县
交界处,半属昆山.半属吴县。长洲乃吴县分出之县,新阳乃昆山分出之县.故又有长洲、新阳之说。”@
著名学者忻平认为。王韬应该是江苏新阳人,他查阅了《光绪昆新两县合志疆域网》和乾隆《吴郡甫里志部颁元和、昆山、新阳三县疆域图》后指出,王韬的出生地甫里(角直)在清代分别属元和、昆山、新阳三县.长洲乃其邻县。甫里镇西属元和县、东隶昆山县.唯东头尺里、渡头等村属新阳县。王韬的家乡甫里村正位于此。当属新阳县。而且王韬在其诗文中多署“新阳王瀚”。在《上当事禀》中,也自称“新阳生员王瀚”(见《吴煦档案选编》:“王瀚上吴煦禀”)。其《蘅华馆日记》封面上也白署“南武王瀚”(南武乃新阳之别称)。李鸿章在书函中也称他为“新阳秀才”(《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上曾相”第53页)⑨。
此外,根据曾国藩之幕僚赵烈文的自记记载,在1861年8月.王韬曾将自己出生、字号、家庭情况等个人资料提供给赵烈文,“王瀚,原名利宾,字子九,一字仲衡。号兰卿,又号嫩今,行四,道光戊子年十月初四日戌时生。新阳县人,附生。曾祖鹏种,祖科进,父昌桂,母朱氏,慈侍下姊一、弟利贞故、妻杨氏、林氏,女二”。睨烈
文日记中的这段记载。对于王韬的籍贯以及早期的姓名、字号记录得非常详细。由于此时王韬还没有因为上书太平天国之事而逃往香港.所以他没有必要刻意隐瞒或者更改自己的一些主要出身情况。因此赵
烈文在其日记中的记录还是相当可靠的。不仅如此。王韬早期的手迹《读书随记》中也自写“新阳王瀚漫笔”。因此。我认为,王韬的籍贯应该是新阳,而非其他说法。
至于为何会出现对于王韬籍贯问题的纷争.我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以供参考:第一。由于古今行政区划的不同.容易造成地名、籍贯等的混淆,特别是清代对于甫里的行政划分与现在相去甚远。即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叫法不同。
第二,王韬本人为了逃避清政府的通缉,流亡海外多年,其对于名字、籍贯等重要信息必然要加以掩饰.后来学者出于研究需要而看到的第一手资料中.王韬的一些重要信息也必然是随着自身安全需要而变动的.所以就造成了学者对于王韬籍贯产生争论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依据1862年(王韬流亡香港)之前的第一手资料为准。
第三,就王韬自身来讲,虽然他的籍贯是新阳,而且他中秀才也是在新阳.但是就文化氛围、文人情怀来讲.他更愿意说自己是“甫里人”,甚至是“长洲人”。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王韬在一些早期推荐自己、寻求晋升的重要书信中就说自己是“新阳人”,如写给赵烈文的信就是这样。因为古代晋升讲究科第,登科的时间和种类是很重要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当时的王韬为了所谓前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贯彻实施
亢建华
(丰润区高丽铺中学,河北唐山064000)
摘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初步形成到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和启示等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统一战线在当今祖国统一大业中应发挥的作用等,这些是文章研究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中日民族矛盾国共两党合作
r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取得伟大胜利的一场战争.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其中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夺取抗战的伟大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的篇章虽然翻到了2008年,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复兴.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文章拟从五个方面加以论述,并得出一定的结论。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初步形成
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应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1929年一1933年全球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其危机.转移其国内矛盾,便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命令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力避冲突,
以免事态扩大”I l J。由于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结果不到三个月.就造成我国东北三省沦陷的悲惨局面。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和通电,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除出中国去”的爱国主张,之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开始逐渐成为中国杜会各种矛盾之中的最主要矛盾。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剧和扩大.各界爱国同胞也一致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在这种形势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仅本身不抗日,而且还破坏抗日爱国活动.如:破坏十九路军抗战和解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等。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在围剿陕北红军屡次失败的情况下,感到没有出路,特别是东北军中的广大将士.由于他们的东北老家被日军占领,他们非常厌倦内战,时刻想打回老家去。因此,张、杨就逐步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张、杨在多次对蒋介石劝谏甚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便于1936年12月12日凌晨逮捕了蒋介石,逼蒋抗日1'21,这便是震惊中
程,是不敢乱写自己的籍贯的,相对来说这也是较为真实的信息。而在他晚年著就的一些作品中,就多是记作甫里或长洲。因为长洲此地历来人文荟萃、名士辈出,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王韬毕竟也是一位读书人,所以更愿意将自己也置身于这一氛围之中。这从《锼园老民自传》中的叙述就可见一斑:“老民姓王氏,素居苏州城外长洲之甫里村。即唐陆天随(陆龟蒙)所隐处也……”由此可见.关于王韬籍贯的争议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对此要加以甄别.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注释:
①王韬.搜园老民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②吴静山.王韬事迹考证.上海研究资料.上海通社,1936年版.第671页.
③赵意诚.王韬考证.学风.第6卷第l期,第8页,1936年.
④转引自李景光.关于王韬二三事.辽宁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⑤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9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5页.
黄子韬父亲去世
(D邬国义.王韬卒年月日再考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4年9月,第113页.(多张志春编著.王韬年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第3页.-
⑨忻平.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页.
⑩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第一册.第614页.台北学生书局。1964年12月版.转引自萧永宏.王韬生卒日期补证.新闻大学.2006年第l期总第87期,第43页.
参考文献:
[1]王韬.锼园老民自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张志春编著.王韬年谱。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忻平.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4]柯文著.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5]萧永宏.王韬生卒日期补证.新闻大学,2006年第l期总第87期.
[6]邬国义.王韬卒年月日再考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5期,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