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受众角度对2005版电视剧《亮剑》加以分析,从主体塑造的鲜明性、情节构建的感染性和承载介质的渲染性阐述了浪漫主义审美观点;从虚构性、夸张性、误导性和原则性几个方面开展现实主义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军旅影视作品流行、审视与创新的见解。
关键词:军旅影视作品;审美;批判
近年来,以2005版电视剧《亮剑》为标志的军旅题材影视剧持续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对军事、军营、军人的关注。《亮剑》不愧为军事题材影视的巅峰之作。苛刻而论,电视剧《亮剑》比小说减损了很多锋芒,但换个角度看,李云龙的亮剑精神、英雄气概不推到极致,就可能不会如此打动人。今天人人看《亮剑》,争说李云龙,固然跟纪念抗战的背景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李云龙的个性魅力与英雄气质投合了当今社会的人心世态。
一、受众对《亮剑》的浪漫主义审美阐述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它的巨大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战争剧审美模式的巨大转变,也昭示出中国军旅影视作品将迎来新的辉煌。
(一)主体塑造的鲜明性。《亮剑》的主体人物个性鲜明,英雄更为血性。以往那些“英雄”早已让人们厌倦。而《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的塑造就不走老路子。剧中以李云龙为代表的这一批军人形象,虽然算不上典型,却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好似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个”,从而满足了广大读者多层次的审美需求。英雄的性格塑造只有不拘一格,才能让受众摒弃审美疲劳。李云龙性格粗鲁,但也有许多亮点,如勇敢、讲义气、有担当,还有“农民式的狡黠”等等。如今完美式的英雄已不符合受众口味,有缺陷的英雄才有大众的影子,能得到大众思想认同。因此,创作者赋予英雄很多缺陷,比如:天不怕地不怕,经常犯错误,为此被降级好几回;粗鲁,满口脏话,说话时“老子、他娘的”不绝于口;没文化,还以没文化为自豪等。他的妻子田雨无法忍受他的种种,剧中这样描述“她第一次发现自己倾慕的英雄竟是这样粗鲁,这样蛮横,这么缺乏教养。天哪,他总算是露出了本来面目。她感到一阵悲哀,一阵绝望。”在以后的生活中田雨渐渐地真正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尽管他有缺点,可正是这些缺点,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李云龙,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人。剧中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如黄浦出身的楚云飞,胸有大志、文韬武略,
可惜政治眼光不高,站错了队,但在民族大义上却毫不含糊。政委赵刚,有勇有谋,学识广博,搞政治工作很有一套,是李云龙的最好搭档。人物主体性格的迥异性丰满了个性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酿造了“逢敌必亮剑”的战斗精神。
(二)情节构建的感染性。本剧能成功离不开故事情节的生动性、新颖性和丰富性,它对于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情节是人物“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它一般由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错综复杂联系构成。剧中有些剧情让人难忘:如炸毁了坂田指挥所,炸死了指挥官坂田大佐,歼灭凶悍的山琦大队是闪光之笔,而独立团骑兵连被围全部战死沙场的何政军电视剧“骑兵连,冲锋”的呐喊、区小队为掩护大部队点燃包、秀芹在城楼上壮烈牺牲,这些情节悲怆、壮烈,让人震憾;男儿有泪不轻弹,铁汉李云龙在秀芹坟前的落泪表白,催人泪下,这些情节勾画出人物性格,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强烈的感染性摄人灵魂,体现了创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承载介质的渲染性。在视听制作上,该剧值得称道的首先是音乐,开场的主题歌《中国军人》雄壮激昂,颇有前苏联革命歌曲的气势,激人奋进。贯穿全剧的琵琶乐则渲染
出回溯往事的无限伤感和坚守正义的荡然浩气;战斗中真实的炮声,让人震慑。其次,该剧画面彩颇具创意,总体彩强调了历史感。以荒凉、贫瘠的北方山村冷调为主要场景,突显出革命的艰苦性和凄美感,有意作旧的彩基调和八路军灰的军服让人物有亲和度,这些都是审美的亮点之作。
二、受众对电视剧《亮剑》的现实主义批判阐述
(一)虚构性批判。创作者抛开了以往对战争认识的惯性思维。作品坚持从浪漫主义出发,剧情设置充满偶然性,不过有些地方却破绽百出。如李云龙大字没上几年学,却天生会看地图,刚一当兵,首长让他看地图,他便说的头头是道,但他忘了地图上不光有图,还有字。按照常理,大战之前通常会有严谨细致的规划部署,但在全剧大大小小十几个战役前,却未见一次认真的作战部署。每一次作战都靠李云龙一个人随机应变,甚至靠自身灵感,并且回回都打得非常漂亮,篾匠出身的李云龙犹如战神再世。除此,全剧还有多处明显有违事实,它们被一些细心的观众发现,被贴上“荒谬”的标签。
(二)夸张性批判。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产品,必然会在现实基础上融入夸张元素,激起戏剧性,但不可太出格,剧中却有些情况完全不合常理。如:虚构一个日军一支特种大队
创造了200:0这样一个战例,这是对全体八路军战士的侮辱。日军虽然骄横野蛮,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战例。八路军讲究灵活机动的战术战法,不打无准备之仗。剧中,李云龙居然在老婆被劫、部队被打散、人员伤亡较重、没有任何作战方案计划的情况下,能迅速组织八路军、民兵一万多人攻打敌军特种部队占据的县城,且在武器、装备普遍落后的条件下,采用全面突击战术攻击敌方防守坚固的城墙,居然还打赢了!这种构思完全不符合逻辑和现实情况,照此去全面攻击无疑是自寻死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集中火力攻打一至两个点,重点突破。另外,在攻打山崎大队时竟然出现了两个团,人挨人、人挤人往敌人口下冲的场景,这种表现形式虽能表现出我军的英勇,但严重脱离实际,我军在进攻时会强调散兵队形,防御也应在战壕里面,不可能不顾战友性命,白白牺牲。还有把八路军和日军都想象成讲究武士道的“武士”,骑兵有不用刀,剩余几个日军,不用解决掉,却让士兵冒险和敌人一对一拼刀,对待这些困兽需要敌人的“武士道”吗?日军在对平民进行大屠杀时讲究过“武士道”吗?实际上,在抗日战争中不管是日军、还是我军根本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三)误导性批判。该剧抓住了观众反思历史的心理,却没有严肃认真地对待历史,而把历史当作笑料,利用历史的某些片段,加入主观感受,对当代人产生不少误导作用,如采用明褒暗贬的手法,反复用事实表明时代的共产党人是个性张扬,以至于让人产生一
种错觉:李云龙就是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正是在这些农民式莽人式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有将中国的革命史当作农民起义之嫌。而剧中李云龙等军人形象已经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小绵羊,嘴里的脏话越来越多,完全颠覆了以前红英雄剧中主人公的“高大全”形象。李云龙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他娘的、的、老子”,就连温文尔雅的政委赵刚也被他带坏了,学会了骂人、喝酒,此类人物性格被贴上英雄标签后,会带来消极的思想暗示,甚至产生模仿效应,给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
(四)原则性批判。《亮剑》深受观众喜爱,却受到一些熟知我党我军历史的“学究派”的诟病。从党的主张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将政治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强调组织原则性,始终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它要求党员自觉表达自己的意志,参与或影响决策和管理,形成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同时更反对分散,要求全党成为严密统一的整体,围绕领导核心,实现行动一致,确保民主在集中指导下进行。因而一切作战行动、人事调整,均应经党委集中研究决定,但《亮剑》中从未体现过组织生活,作战行动以团长李云龙的号令为准,甚至出现了李云龙对政委赵刚说“我管军事,你管生活”的原则性错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政委作为党的代表对所有事项都有决策权。我党我军始终注重组织原则性和众纪律性,像李云龙这种草莽式的“英雄”在组织中是无法生存的,更是不
可能担任领导职务的。
三、军旅影视作品流行、审视与创新
军旅影视剧的繁荣是大众文化市场对观众欲望追求、心灵抚慰和民族现实心包装的结果,以时代主旋律的方式出现在大众文化市场中,给军旅影视文化发展创新带来新思考。
(一)军旅影视作品流行与文化变迁
每一个时代,社会都有一种相应的文化样态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并形成相应的主流趣味及情感方式。军旅影视作品的流行应运时代而生,在传统的文学文本中,军旅文学的鲜明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已深入人心,借助影视这种大众媒体可以更好、更快、更生动有力的强化这一政治主题,传承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增强,军事实力持续跃升,国人富国强军的意识油然而生,时代呼唤英雄,而英雄的形象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样板式形象,必须实现政治认同与个性认同的统一。另一方面,观众对自己喜爱的人物(如李云龙)的关注以及对相似生活经验的认同,使观众的情绪相互感染,生成一种强烈的参与感
和宣泄感,这是心灵的重温和强烈的灌输与思想情绪的认同,众多军旅影视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因银幕媒介的传播效应在文化互动中成为时代的经典。
(二)军旅影视作品传播与大众消费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长期和平,大众对战争和英雄形象已经模糊,现实主义似乎成为一种气象,对社会的迎合磨灭了大众的理想主义情节,而军旅影视剧勾起观众的怀旧情绪,寻到理想中的“自我”。“亮剑”精神便是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稀缺资源,唤起了观众心中的英雄情结,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和心理期待,使观众从中得到全新体验,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三)军旅影视作品前行方向与创新
在展现军队形象的军旅影视中,军旅剧有其自身优势。它展现军人生活,传达爱国主义精神,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带给观众一种激情,一种信仰。新世纪军旅剧走出了自己的创作特,打破了军旅剧发展的僵局,迎合了观众的心理嬗变,开始多样化的发展历程。新世纪军旅剧的创新要把握一定的方向:
l、坚守主流价值。军旅剧不能脱离主流价值观的内核,刻意降低格调,逢迎低俗文化。军人已成为价值操守最坚决的形象代表,因而在军人形象塑造上要慎之又慎,不能为刻意追求人物形象而流于庸俗浅薄。
2、发掘多样题材。军旅剧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奇剧,还应积极挖掘新的角度。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创作风格雷同的作品;要走出误区,视角新颖独特,多整合资源,注重题材多样化,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不同类型军人生活,体现时代风貌,不断推陈出新。
3、尊重市场规律。应密切关注观众心理和审美情趣嬗变,紧跟影视创新和市场规律步伐,坚持继续与发展相统一,不落窠臼,按照在题材技法上学习借鉴、引进吸收、创新发展各种潮流资源的步骤,争取有新突破新发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