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林小学创办于1988年,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师生2000余人。建校以来,双林小学以“求真向美”为校训,以科创和人文为学校“双馨教育”的两翼,历经30余年积淀,逐步实现了从普通社区配套小学到“成都新五朵金花小学”的华丽转变。
自建校之初,双林小学就高度重视科创教育,走过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大转变:参与人员从个别到部分再到全体学生的转变,行为方式从被动参与、强化训练、特长训练到自主体验的转变,价值取向从荣誉为重、技能为重的学校为本到科学精神培育为重的学生为本。
如今,双林小学正在致力于开创跨界融合、连接未来的“科创+”教育之路,实现科创教育与学科、新技术、新工具的充分融合,卷入全部学科、全体师生,回归基础教育“普及普适普惠”的本真。
制作“塑笛”,将知识学习变成科创活动
2019年12月31日,一次课题研讨活动上,双林小学六(7)班学生邓博源拿出他亲手制作的“塑笛”(塑料管制作的笛子),为与会嘉宾吹奏了一曲。
婉转的笛声、塑料的材质、大方的表达……赢得嘉宾的热烈掌声。
原来,在开发“馨声馨乐馨器”课程时,音乐教师谢洪萍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制一件乐器,并演奏一段音乐。
放学路过一家建材店时,邓博源到了灵感。
他买了几根塑料管,选材钻孔,动手制作,一次次失败,一步一步改进,终于成功了。
吹奏结束后,邓博源拿出另外两根笛子,自信地说,这三根笛子的制作过程一波三折,让他想起了爱因斯坦“小板凳”的故事。众人嘲笑板凳丑陋,但是爱因斯坦可以骄傲地拿出藏在桌子下更丑陋的凳子。只要敢于探索,就会不断取得进步。
“馨声馨乐馨器”课程是双林小学“科创+”课程的一个缩影。谢洪萍是该课程的领衔人,承担着以“从科学的本体出发,带着人文的收获回家”为主题的跨学科课程研发任务。
在研究过程中,谢洪萍把音乐与科学、语文等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兼顾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收获科学知识,增强音乐感知力。
谢洪萍说:“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制乐器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探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制作‘塑笛’的过程中,邓博源将科学知识变成科创活动,体现了我校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初步成果。”
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馨声馨乐馨器”课程研发团队一起研究,从科学、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等各科老师处收集有用素材,为课程添枝加叶。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不断调适,编制课程丛书。
如今,这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实践创新
开创跨界融合的“科创+”教育之路——成都市双林小学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本刊记者李益众
能力的科创探索正在双林小学遍地开花。像邓博源这样热爱思考擅长动手的“科创达人”,正在“科创+”课程的滋养下茁壮成长。邓健泓
着眼未来,为学生储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人类正在一步步迈入人工智能时代。今天的小学生,可能会在未来从事今日闻所未闻的职业。这就需要今天的教育为他们从事这些职业做好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准备。
可现实是,当今的中小学生知识储备丰富,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更是参差不齐。
如何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双林小学将课程建设的目标聚焦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双林小学副校长王维令说,实践创新能力本质上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科创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也将“实践创新”列为六大素养之一,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部分。
实践创新能力包含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有兴趣和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二是依据特定情境,制订解决方案;三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勇于在复杂环境中开展行动;四是推动创新方案落地,有效解决问题。
王维令说,STEAM教育是通过一种综合性、研究性的方法解决一些真实问题的优化学业素养教育;创客教育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将富有创意的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作品,在创造的过程中学习;科创教育综合二者的优势,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这意味着,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科创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且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王维令说:“尽管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定位是培养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我们更期待通过积极构建‘科创+’课程推动教育全方位的突破和创新。”
跨界融合,引导科创活动由散漫走向系统
“科创+”课程,是双林小学实施科创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载体。
自1988年建校以来,双林小学就一直重视科创教育,将其作为学校的特品牌,着力打造“动脑动手,想象创造”的学生行为特质。
过去十年,双林小学先后开展了“实施科创体验课程,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小学师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建设研究”两个市级和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中,逐步构建了科创体验课程、科创实验课程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科育人”“整体育人”等理念应运而生,科创教育在学科领域单匹马的状况已经不能适应育人的需要。
基于此,双林小学逐步探索跨界融合、连接未来的“科创+”教育之路,致力于实现学科与新技术、新工具的充分融合。
双林小学校长程郑说,课程作为学校直接提供给学生的营养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作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只有落实到课程上,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2016年以来,为了顺应课程改革趋势,双林小学进行了以整合为基本形态的课程改革,提出“学整合的课程,过整体的生活,做自由而完整的人”的课改愿景,将传统的课程整合成科学类、人文类、健康类等
三类课程。
其中,科学类课程将传统的科学、数学学科和双林小学自创的科创体验课程等属性相同、功能相近的“近亲”学科整合成“思维与科创”课程,在内容知识、学习方式、理解方式、过程和技能、态度和理解、教学策略等层面进行了整合尝试。
但是,这些课程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还相对封闭,开放度、整合度不够大。在科创作品的创造
中,科学本体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还不够凸显,还没有形成具有双林小学特质的开放式科创课程体系,“科创”成还不足。
双林小学意识到,科创教育必须走向深水区:由只注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回归到实践创新能力的本位,并抓住课程这个“牛鼻子”,重新构建基于科学本体的开放的“科创+”课程,引导科创活动由散漫走向系统,并与人文、艺术、健康、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学科内容深度融合。
据介绍,“科创+”课程的融合形态主要包含:科创+1门主要学科+N门学科,科创+2门主要学科+N 门学科,科创+N门学科,科创+场馆,科创+互联网(新技术新工具新媒体新评价)……
程郑说,它是一种汲取和融合了PBL课程重全学科卷入、STEAM课程重科学技术本体、创客课程重作品创意创新创造与价值变现、戏剧教育课程重“打开整个身体来学习”等先进教育理念和优势,基于科创又
超越科创的新样态课程。
成效初显,学生对“科创+”课程热忱高涨
双林小学的“科创+”课程,预设为“两条腿走路”。一是充分挖掘国家课程里的科创元素,与学科课程充分融合,形成“科创+学科课程”,预设“五创”策略:价值发现,链接科创内容;创意思考,形成挑战任务;头脑风暴,迸发创意方案;寻工具,完成作品创造;创新评价,不懈完善优化。二是充分开发校本资源,以科创元素为主体,以项目实施、全学科卷入的方式进行课程融合,形成“科创+项目”课程,体现五个特征:儿童为本,真实情境为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复杂问题的解决为要,作品创造为果。
王维令说,“科创+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延伸,是“科创+”课程的基础;“科创+项目课程”是校本课程特化实施的反哺,是“科创+”课程的深化和升华。二者有机融合,共同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从内容上说,“科创+”是“课内科学学习+课外科学实践”,围绕“科学与人”“科学与自然”“科学与
社会”三条线索形成新的科学知识与方法结构,提升儿童科学素养;从形式上说,“科创+”是“科创+活动”,促进科学学习由单一的书本学习,走向“实验操作+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从价值取向上说,“科创+”是“科创+方向”,是引导学生由散漫科创活动走向有目标的科创活动,达
到科创与人文、艺术、健康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科创教育生态;从目标上说,“科创+”是“科学素养+N素养”,是在培育学生“认知与技能”“实践与创新”“思维与方法”“态度与精神”等四种基本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辐射学生其他素养的培育。
在条件保障方面,双林小学有着四川省最大的小学科技馆,还有智慧教室、创客教室、实验室等足够的空间保障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
在课程的建构中,双林小学采用“借鸡下蛋”的策略,弥补自身能力、精力不足的缺陷。该校与各级科协达成协议,每周有4位兼职教师进入学校,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科创+”课程资源;购买“长征水火箭”“中国大飞机”课程,采用全程跟踪的方式,学习科技企业的科学教学理念、方法、策略;购买6套创客课程,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予以实施、完善、优化。
一边承接学校传统一边学习外界经验,一边在研究探索中发现问题一边在课程实施中不断改进,双林小学的“科创+”课程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成都市成华区的“小学生五年级学生创造力”调查中,双林小学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挑战性名列全区前茅,冒险性相对较弱。但是,学生对“科创+”课程热忱高涨,2019年下学期报名参加智能机器人课程、航模海模课程和创客课程的人数达到400余人。
在2019年5月举行的中国第四届创新博览会上,双林小学展示的“智能机器人”课程、科幻课程、3D课程等学习成果,得到教育部、成都市领导的关注与称赞。副校长王维令、项目组教师罗烽峻撰写的《基于课程整合的学校创客教育》在四川省首届创客教育发展报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