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教学大纲
二O一九年五月
《基础会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基础会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备知识。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初学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以及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各章节的内容基本按照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需要予以安排,在内容阐释的深浅程度上,尽量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需要。
(三)适用专业与年级
《基础会计》教材适用于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作为任课教师组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复习考试的依据。本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四)使用教材及参考资料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部经济管理类主干课程教材·会计与财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第6版)编写的,该课程的辅助教材为《基础会计学习指导书》。
(五)课程学时、学分
《基础会计》课程每周3学时,3学分,总课时为54学时。本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为《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
(六)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如会计目标、定义、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等;会计专门方法,如账户设置、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会计基本操作技术,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财产清查的方法和成本计算的方法等;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如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七)课堂讲授及作业布置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解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是学好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基础。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点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并根据教学进度及时布置作业,安排一定课时组织课堂练习。但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本门课程的大多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外进行。
二、学时分配表
课程总学时 | 54 | |
课堂重点讲授章节 | 学时数 | 备 注 |
第一章 (共4节) | 6 | |
第二章 (共5节) | 6 | 讲授5课时,课堂练习1课时 |
第三章 (共3节) | 2 | |
第四章 (共4节) | 4 | 讲授3.5课时,课堂练习0.5课时 |
第五章 (共3节) | 4 | |
第六章 (共4节) | 4 | |
第七章会计入门 (共5节) | 14 | 讲授12课时,课堂练习2课时 |
第八章 (共4节) | 4 | |
第九章 (共5节) | 4 | 讲授3.5课时,课堂练习0.5课时 |
第十章 (共3节) | 4 | 讲授3.5课时,课堂练习0.5课时 |
第十一章(共3节) | 2 | |
合计 | 54 | |
三、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1章 会计发展与会计目标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会计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理解会计发展的动因,理解并掌握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定义、会计假设、会计对象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等会计基本概念,为学习后续各章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的内容。
教学内容:
1.1会计的变迁及发展动因
1.1.1会计的历史变迁
1.1.2 会计发展的动因
1.2会计目标与会计的定义
1.2.1 会计的目标
1.2.2 会计的定义
1.3 会计假设与会计的对象
1.3.1 会计假设
1.3.2 会计对象
1.4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1.4.1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的含义
1.4.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第2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定义、构成内容以及六个要素的定义、特征、组成内容,理解划分会计要素的重要作用,掌握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与计量属性,掌
握会计等式及其变化规律、交易或事项影响会计等式的规律,熟悉会计专门核算方法。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掌握六个会计要素的组成内容以及六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
2.1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
2.1.1会计要素的定义及构成内容
2.1.2各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
2.2会计要素的组成内容与作用
2.2.1会计要素的组成内容
2.2.2会计要素的重要作用
2.3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2.3.1会计要素的确认
2.3.2会计要素的计量
2.4会计等式
2.4.1会计等式及其变化规律
2.4.2交易或事项的类型及其影响会计等式的规律
2.5会计的方法
2.5.1会计方法的定义及基本构成
2.5.2会计方法的基本应用程序
第3章 账户设置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会计记录方法,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及设置的意义,理解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及级次,掌握账户的定义、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及其分类,理解账户设置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账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以及账户的基本分类。
教学内容:
3.1 会计记录方法体系
3.1.1会计记录的定义
3.1.2会计记录的方法
3.2会计科目及其意义
3.1.1会计科目的定义及其规范
3.1.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与原则
3.3账户设置及其功能
3.3.1账户的定义及含义
3.3.2设置账户的基本原则
3.3.3账户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3.4账户体系及其分类
第4章 复式记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定义和内容,理解并熟悉账户平行登记方法。
教学要求:重点理解掌握借贷记账法下借贷符号的含义、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及会计分录的含义及形式。
教学内容:
4.1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4.1.1复式记账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4.1.2复式记账的作用
4.2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
4.2.1借贷记账法的定义
4.2.2借贷记账法的内容
4.3账户的平行登记
4.3.1平行登记的定义及应用
4.3.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关系及平行登记的要点
4.3.3账户平行登记的试算平衡
第5章 会计凭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循环的定义及程序,掌握会计凭证的定义、作用、种类,理解编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方法在会计循环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定义与种类,熟悉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内容、填制与审核要求以及凭证保管规定,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