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旭 胸怀大爱 师者仁心
作者:***
来源:《中国新时代》2022年第08期
        “他就是个热心肠。”王红旭名字中的“旭”字是母亲李永兰取的,希望儿子能像旭日一样发光发热,温暖周围的人。李永兰说:“旭儿做到了。”
        “1分钟有60秒,旭哥有40秒都是笑眯眯的。”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教师张亚眼中,同事王红旭爱笑,一笑眼睛就眯成一条缝,即使不说话,也有一股亲切感。
        在育才小学,无论是临退休的老教师,还是刚入职的新教师,甚至是熟悉的学生,都爱
称呼他“旭哥”。王红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没嘚啥子事,有旭哥在”。
        2021年6月1月,两名儿童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茄子溪万发码头长江段意外落水。正带着3岁儿子在江边玩耍的王红旭听到呼救声后,快速冲到江边,第一个跳进江中,在数十名众联手接力下,将两名儿童成功救起,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冲走,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殷厚望。王红旭,正是用生命践行了这样的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
        用生命诠释师者大爱
        2022年6月1日,一支以王红旭名字命名的志愿者救援队正式成立了!
        救援队中大多数人都是滑石滩冬泳队的队员。为什么组建这样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伍?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见证了王红旭在这个世界的最后瞬间,也看到了平凡英雄的像:湍急的江水中人们手拉手自发站成一排,一直延伸到孩子的落水点,结成“救命人梯”,如此令人动容的画面,永远定格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为了纪念王红旭英勇救人的英雄事迹,传承并发扬王红旭舍己为人的大爱精神,救援队选在6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正式成立,并征得王红旭家属的同意,将队伍命名为“重庆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成立仪式上,王红旭的父亲王平亲手为救援队进行了授旗,“希望你们能守护好大渡口江岸的安全,感谢你们。”在他心中,儿子王红旭依然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当时针拨回到2021年6月1日下午。
        那一天,因为是儿童节,王红旭和妻子陈璐希约了好友,三家人带着孩子一起到江边游玩。沙滩上,彩的帐篷搭起来了,孩子们挖着沙子,大人们谈笑风生。
        “孩子落水了!”下午5时40分左右,人中突然传来呼救声。因为事发突然,大多数人还没回过神来,王红旭和好友许林盛已经像箭一样冲向了江边,纵身一跃,从沙滩前沿跳入江中。“我啥都没想。旭哥拔脚就冲,我一看江心里有孩子扑腾,也就是本能地跟上吧。”许林盛后来回忆。
        现场目击者王显才回忆说,当时王红旭在距离江水100米的地方,听到呼叫后,他像一道光一般冲了过去,“他跑得那么快、那么急,最初我还以为他是落水孩子的爸爸”。
        熟谙水性的王红旭迅速划水,游到一名落水儿童跟前,将失去意识的孩子托出水面,交给接应的许林盛后,一扭身,又奋力向江心另一名落水儿童游去。
        “江水又急又冰,心里很慌。”许林盛托着孩子往岸边游。尽管做过救生员,但是强劲的潜流却让他的身体如灌铅般沉重。
        脱下衣服和鞋子的许林盛,再次向王红旭游去。他发现,这一次王红旭没有像惯常的救援那样用单臂划水,而是把头扎进江水,托举着落水儿童一路潜行。江水看似平静实则汹涌,王红旭选择潜行保证了孩子不再呛水,但这样却需要耗费更多的体力。
王喜微博        “那段江流太乱了,我们往岸边游,水流把我们往江心推!再大的力气在那段江水中来回几次都要耗尽。而且当时还有一艘趸船经过,掀起的波浪让我们更加无法控制身体。”许林盛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
        就是在这个紧急关头,王红旭使出了平生力气,他拼命托举着孩子往前一推,许林盛顺势接住了孩子,王红旭却因为这一推的反作用力向后退开,被卷入了湍急的漩涡。
        “如果他在体力不支的时候放弃救人,自己一定能上岸。但是他在最后还是拼尽全身力
气把第二个孩子托举出水面,递给后面接力的人。”王显才说。
        两个孩子得救了。人们这时才知道,那个为救孩子牺牲的英雄,和他们素不相识。
        “危急时牺牲自己值不值?”面对这样的话题,王红旭曾坚定作答:还考虑什么值不值!自古以来,“经师易遇,人师难遭”。王红旭,这位年轻的体育教师,用大爱和舍己为人的行动诠释了师者的大爱。
        “红旭在很淳朴的家风下长大,他从小看着祖辈、父辈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同是教师的陈璐希最理解丈夫的抉择,“大家都称赞他是英雄,我觉得他就是一种本能。我相信在‘天上’的他,只是认为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情。”
        张亚在岸边目睹了王红旭救人的全过程,“旭哥肯定会做这样的事情,这是他的性格”。
        其实,这并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2007年夏天,王红旭在游泳池中成功救起一名落水儿童;2008年夏天,王红旭在嘉陵江边救起一名落水儿童并送回家;2019年夏天,王红旭将一摔破头的孩子送到诊所救治成功;2020年夏天,王红旭和妻子一起将出车祸的3个孩子送入医院救治成功……
        “我们俩都是内心柔软的人,能给别人帮上忙,会尽力去帮一把。”陈璐希说。
        教育家风世代传承
        王红旭牺牲后,人们在问:王红旭为什么那么果断、那么义无反顾地跳下水救人?
        “这就是教师的使命感吧!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能理解他当时的那份救人的‘冲动’和执着。”重庆市钢城实验学校教师李美燕这样诠释。
        身为教师,王红旭一直都有一颗热情、真诚和善良的心。温暖、阳光、善良、乐于助人,这是周围亲人朋友对王红旭几乎众口一词的评价,而这种性格的养成缘于他的生长环境。
        王红旭一家三代都是教师,是名副其实的教师世家。
        王红旭的爷爷王世才,作为重庆万州一所偏远农村小学校长,终生扎根学校,在艰苦条件下办学治校。在任铁炉学校校长期间,王世才始终坚持在一线授课,同时担任3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师。铁炉学校郭祖行老师曾是他的学生,王世才校长给他上思想品德课时,已经
有四五十岁了,但课上得特别好,在原来的学区都是出了名的。作为一名老校长,王世才晚上给学生上晚自习的时候,每次都坚持到9点多。不仅如此,他还为后辈及亲属做教师立下3条规矩,被称为“为师三训”。第一,要教良心书,决不能误人子弟;第二,要教清廉书,决不搞歪门邪道;第三,要教公平書,决不能厚此薄彼。
        王红旭的奶奶范信秀,长期担任村小教师,她将学生视如己出,用爱和责任照顾培养山村贫困家庭孩子。课堂上,她教书育人;课后,她耕种蔬菜为贫困学生改善伙食,雨天坚持背学生过河上下学。
        王红旭的父亲王平、母亲李永兰,继承了上一辈的“衣钵”,留在铁炉学校当教师。他们承载父母期望,一生甘于清贫,把父母对教育的热爱延续到自己学生身上。
        作为乡村教师,王平与李永兰既是学生的老师,传授知识文化,也是这些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代替外出打拼的家长照顾孩子的生活。冬天到了,他们给衣裳单薄的孩子做棉衣;有孩子孤单了、害怕了,他们就接到家里免費吃住,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聊天谈心……
        祖父辈、父辈一生坚守教育理想和追求,将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给了子孙后代。王红旭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感染和影响。
        在当年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王红旭十分坚定地告诉母亲自己的选择:“不少同学在填写志愿时,都拿不准主意,但是我很坦然,也很专一,就填报了重庆师范大学。”母亲会心一笑:“知道你会这样填写,足球是你最热爱的一项运动,体育也是教书育人的一个职业,能够把自己的爱好和今后的职业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对于王红旭选择师范大学接受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父母是打心眼里满意和赞同。在他们看来,祖辈、父辈一生坚守教育理想和追求,孩子能将教书育人的初心传承下去,也告慰了爷爷对“王家后人世代从教”的殷殷期许。
        2009年,王红旭考进大渡口区育才小学,圆了他多年的教师梦。2017年,他和同校语文教师陈璐希喜结连理,续写教师世家的故事。
        任教12年来,王红旭传承家训师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默默奉献。作为体育教师和班主任,他将学生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
强健体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改革课堂教学,为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担任班主任所带班级获得校级、区级优秀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