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康熙来了》为台湾著名电视谈话性娱乐节目,节目邀请台湾当红明星来到节目当中,通过期间访谈让人了解艺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多才多艺的小S加上知识渊博的蔡康永,穿插搞笑元素,让观众能在知性与理性的对话中了解明星的幕后故事。
作为一档综艺节目,何以能在时下竞争激烈的广播电视领域得以立足,并能摘得台湾有线电视台目前最高收视率?本文试图通过观察《康熙来了》幕后的精心策划,出热门访谈类节目背后的传播心理研究意义。
【关键词】
访谈类节目,《康熙来了》,传播心理
【正文】
谈话类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的一大景象。谈话类节目借助现代传播的手段,
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切、真实、自然的谈话,传到人们的耳际,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
谈话类节目自出现起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受众普遍的欢迎和广泛反响。尽管谈话类节目在中国内地出现的时间还不长,还存在着种种不成熟的地方,但在台湾,以《康熙来了》为代表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康熙来了》是一档台湾的综艺娱乐类的谈话节目,于2004年开播,每周一至周五晚上10点播出的带状节目,具有极高的人气。《康熙来了》节目名称的确定就是在蔡康永和徐熙娣名字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该名称具有相当强烈的主持人的个人特,同时也强调了主持人的核心地位。到目前为止,《康熙来了》已制作播出了一千多集的节目,并在2005年夺得金钟奖。
《康熙来了》的节目策划
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就是指策划者在策划之初,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准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观众的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的定位选题、整体风格、特定内容、效果评估等
一系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判断和预测节目发展变化的趋势。如今,收视率成为衡量生产者水平的重要数据,台湾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分析甚至精确到每分钟。于是,策划就成为一个节目开播甚至成功的重要手段。虽然《康熙来了》看起来很没有顺序甚至有些乱,但是它还是一档策划成功的节目。
《康熙来了》的第一期嘉宾是李敖。李敖的肆无忌惮,蔡康永的玩世不恭,小S的古灵精怪,一下子让节目吸引了众多眼球,并为节目定下了一个基调。这个基调就是:让名人回归为普通人。蔡康永说他和小S的目标是,“让名人撕下,至少是撕下部分面具。”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康熙》的采访都让嘉宾必须说“人话”,不要场合话,也不要讲公关稿。《康熙来了》整个节目的制作就是一条娱乐生产的流水线。幕后制作团队要预定嘉宾,工作人员需要了解近期娱乐热点,然后提出节目方案,得到制片人认可后,开始与嘉宾联系,确定上节目的时间。嘉宾联系好以后,主持人、工作人员收集嘉宾资料、草拟谈话问题、内容和方式。嘉宾来了一批又一批,只等着上节目,一般一天可以录制两到三集节目。节目的后期制作也非常迅速,最迟一个星期后就可以和观众见面。这种纯粹流水线化的传媒娱乐工业化理念让《康熙来了》从周一至周五每晚10点准时亮相,形成观众新的收视习惯。
电视访谈类节目早期一般不就个案展开讨论, 而是就一个公共话题进行讨论。 以后, 随着受众关注度的提高, 这类节目逐渐多了起来,从而得到发展和进步,话题也逐渐集中在私人情感、个人心理等方面,这种转变很显然是在随着大众的心理需求、遵循传播心理学规律而发生的,我们完全可以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总结出《康熙来了》获得成功的以下几点秘诀:
一、 紧紧抓住大众对积极精神刺激的强烈需求这个核心, 并以此作为制作节目的根本, 围绕巨大的精神需求进行节目制作和市场开发;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去人们长期被压抑的利益意识在觉醒之后, 对经济、社会、文化反过来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在精神上和人性上都得到了解放。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文化形成了多元发展的局面,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大为提高。但是, 另一方面, 这些变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果, 如自由主义的倾向、拜金主义的泛滥、享乐主义的追求、低俗文化的流行。有些人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信仰和做人的准则, 从而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尤其在21世纪的今天, 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伴随着这种转型,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 生活节奏在加快。工作变动、人口流动、竞争加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 人际关系紧张, 也使不少人急功近利、盲目发展,一旦失
败, 极易产生失望、焦虑、压抑、抑郁等心理失衡现象。这些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社会和谐也产生着不利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 我认为,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 急需寻更多的娱乐方式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同心理学普及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中国的心理学界和心理学还不够成熟、不够健全, 而需求的对象数量却相当庞大, 这就为《康熙来了》此类电视娱乐节目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我认为,访谈类节目的最基本策略,就是抓住了转型期大众对精神满足的强烈需求这个核心, 以此作为节目的制作根本, 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和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
二、将访谈对象的精英性与传播手段的通俗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
访谈节目存在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不在于仅仅为了解某位名人嘉宾的生活状态或者窥视隐私并将这些公诸于众, 而在于通过电视这种影响力巨大的大众传媒, 而是以话题为主,瞄准大量的、隐匿在屏幕背后的、具有相似生理或心理状态的普通大众进行一次集中的、广泛的问询,引起话题、公众人物、大众三者的互动和共鸣。我认为, 这既是此类节目广受关注的根
本原因, 也是节目存在和发展的优势所在。但是, 好的目的还需要有恰当的手段才能实现。说到名人, 人们通常的印象是远离大众, 甚至有些神秘感, 其身份的专业精英化使一般民众难以接近。电视作为视听兼备的大众媒体,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名人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和生涩感, 但是, 名人在电视上与大众对话和在现实与大众面对面交流毕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 这类节目必须将嘉宾的精英性与传播手段的大众化、通俗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电视这个影响广泛的大众传媒, 利用其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 以通俗化、大众化、形象化的手段向观众展示一个完整朴素、如同寻常大众的名人, 通过与嘉宾的交谈, 不仅能让当事人自得其乐、侃侃而谈, 也为那些对相关名人和话题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使他们能够从名人的展示中以及主持人的引导中获得快感。这样, 才能在观众心目中产生共鸣, 从而引起更多观众的关注, 也才能使节目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三、利用亲民、时尚、娱乐的节目形象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明星、名人心走上电视屏幕,并不是自今日始,只不过以前他们并不是作为节目的主角,以普通人的身份定位参与到节目中来。这些年, 随着电视访谈类节目对明星、名人私人情感及心理生活内容的格外关注, 明星、名人在节目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当红的明星、名人和一个好
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明星、名人从过去的舞台上、镁光灯中远离大众的角到今天成为沙发上统领节目的核心,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而明星、名人也以此为契机完成了其影响力的拓展。
在大众固有的观念中,明星和名人往往同魅力非凡、时尚、高高在上甚至神秘莫测联系在一起,大众其实往往对他们的私生活一无所知,而又有相当急切的需求。因此, 此类节目应当尽可能利用现代电视手段对其进行包装,利用平凡、生活化的明星普通人形象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 使屏幕上的公众人物一改过去人们的固有印象, 以更加生活化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用平易近人的娓娓道来和充满趣味的隐私话题代替专业的演艺节目。当然, 一个节目要被受众广泛认可并喜爱, 只通过这种包装和换位是不够的。主持人敏锐的眼光、独
到的谈话技术、节目策划的精细程度才能使广大观众心悦诚服,成为节目忠实的追随者。
此外, 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 充分利用明星嘉宾本身的话题性和主持的控场水准也是一种必胜的策略, 如小康熙来了 曲家瑞S古灵精怪、刁钻大胆,蔡康永却知识渊博、敏锐犀利,两人一张一弛非常契合。这也是此类节目提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
《康熙来了》围绕巨大的精神需求做文章是基础,将内容的娱乐性、精英性与传播手段的通俗化、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核心,利用专业、时尚的明星嘉宾是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娱乐访谈类节目,如果准定位,运用适当的传播策略,其实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此类的节目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主持人的角性,话题的范围,如何在告知事实和保护对象隐私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研究,使这类节目更加完善,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舫州、周敏, 《天时地利人和——浅论心理访谈栏目的特》, 《中国电视》, 2006( 3)
[2]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项 缪,《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4月.
[4]禹雄华、于红岩,《此“谈话”非彼“谈话”——试论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的特殊性》,《新闻界》2006年第2期
[5]朱光烈,《电视谈话节目的文化意义和电视节目的经营的观念引导》,《现代传播》1998年第5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