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语言系统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比较法
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母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以今证古,可推测一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有了这个起点,整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分化、发展的过程也就能得到说明。所以历史比较法是推溯方言或亲属语言的演变过程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曾经系统地应用于印欧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这种方法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其他语系的语言。应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的中古音系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
3.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
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4.词义的扩大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如汉语中的“江、河”,原专指长江、黄河,现指所有的江河;“皮”原专指野兽的皮,现则泛指皮肤,这些都是词义的扩大。
5.词义的缩小
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如“丈人”,原指年长的男子,现专指妻子的父亲;“臭”原指一切好闻和难闻的气味,现则只指臭味,这些都是词义的缩小。
6.词义的转移
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如“涕”原指眼泪,今指鼻涕;“牺牲”原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牛羊等牲畜,现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生命。这些都是词义的转移,及原来指称甲事物,现在变成指称乙事物了。
二、填空题
1.语音演变的主要内容是音位系统的演变,它包括聚合系统的变化,如音位的合并、消失和分化,从而又引起音位组合规则的变化,即拼音规则的改变。
2.语音演变的三个特点是: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时间性、地区性。?
3.有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分化可以变成亲属语言? ,它们之间存在着语音对应关系。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关系来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
4.语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法的组合规则、聚合规则的演变和语法发展中的类推作用。?
5.语法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6.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但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
7.?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词汇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总的看来,基本词汇是稳固的,变动小,而一般词汇则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
8.“戏子”现称“演员”,“归绥”现称“呼和浩特”,这属于词语的替换。
9.汉语为解决由于语音变化而带来的大量同音词的问题,它所采取的方法是替换,用双音节为主的格局来取代单音节为主的格局。
10.从词义演变的结果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三、单项选择
1.语音演变的主要内容是A。
A.音位系统的演变
B.音素的增加
C.浊音清化
D.词的读者变化
2.古汉语声母中有[b][d][g][p][t][k],现已合流了,这条语音规律叫做 C 。A.腭化规律
B.清音浊化规律
C.浊音清化规律
D.浊音送气化规律
3.汉语中古音[p ph b],到了现代汉语中变成了[p ph],这属于B 。
A.音位关系的改变
B.音位的合并
C.音位的分化
D.音位的对立
4.中古英语的“wifeman(妇女)”由“wife(女人)”和“man(人)”构成,是个复合词。后来这个词中的“wife”由于发音上的原因演变为“wo”,现代英语中的“woman(妇人)”成为一个词了。这是D 。
A.句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B.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汇的变化
C.词法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D.语音的变化引起了词的结构的变化
5.汉语中的“了、着、过”在古代具有实实在在的词汇意义,到了现代成为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这是D。
A.词序的变化B.类推C.异化D.新的语法范畴的形成
6.古英语中“book(书)”的复数形式是“bec”,到现代变成了“books”。这属于b 。A.形态的变化B.类推
C.异化? D.新的语法范畴的形成
7.在社会变动较大或政治斗争激烈的时期,语言中变化最大的是C。
A.语音B.词义C.词汇D.语法
8.“社稷”、“太监”、“丞相”、“符节”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它属于B。
A.词义的演变B.旧词的消亡
C.新词的产生D.词语的替换
9.英“barn”原指储存大麦的地方,后指储存谷物等农产品的地方;“mice”原指“愚蠢的”,后指“美好的”;“deer”指哺乳动物,后指鹿。它们依次属于词义的D。
A.扩大缩小转移
B.转移扩大缩小
C.缩小转移扩大
D.扩大转移缩小
10.“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现指报怨;“脸”原指脸颊,现指整个面部;“行李”原指行人、旅客,现指出门携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它们依次属于词义的C。
A.转移缩小扩大
B.缩小转移扩大
C.缩小扩大转移
D.扩大转移缩小
四、问答题
1.为什么语音演变规律具有地区性特点?
语言的演变是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的,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比如,汉语的浊音清化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是普遍起作用的,而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保留原来的浊音,并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
2.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组合规则的演变。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
词序在汉语语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先秦的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序方面有几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由上古汉语“宾+动”语序到后来“动+宾”语序的变化。如: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印》)
“是刈是护”(《诗·周南·葛覃》)
“他人是保”(《诗·唐风·山有枢》)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六月李易“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偻句不余欺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由上古汉语“大名+小名”到后来“小名+大名”的变化。如:“丘获”(昭公四年)、“城颖”(隐公元年)、“城濮”(僖公二十八年)、“城隶”(襄公五年)。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
(3)“五四”以后,汉语由于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在句法结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都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而在英语等西方语言里,从句前置、后置都可以。“五四”以后,汉语中的从句也出现了后置的情况。例如,“可是我得省些钱,万一妈妈叫我去……我可以跑,假如我手中有钱。”(老舍:《月牙儿》)在对话中,甚至在复合句的中间还可以用“××说”之类的语句隔开。例如,“‘根据我过去的经验,’他抢口回答道,‘也只有往多处报呵!’”(茅盾:《腐蚀》)。这些所谓的“欧化”格式都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不涉及结构规则本身的改变。
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
3.试述汉语语法聚合规则的发展情况。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语法聚合规则的变化和许多欧洲语言有不同的趋势。拿现代汉语和古代比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一是开始出现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构形语素(一了,-着,- 过)。
4.下面的各种语言现象,哪些是语法发展过程中的类推作用?哪些不是?
①“朕”是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②英语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原来是swollen,由于绝大多数过去分词的形式是在词干后加-ed,现在swolled替代了swollen。
③汉语的动宾结构原来有两种格式,即"动词-宾语"和"宾语-动词"(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而现代汉语中"宾语-动词"的这种格式基本消失了。
④汉语古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个调类,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这种演变规律可以概括为"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答:②、③是类推现象,①、④不是。
5.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1)新词的产生与现实中出现新的事物有联系。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为表达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产生新词。例如“导弹”“核弹”“登月”“污染”“集装箱”“汽垫船”等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构成新词的材料,少数从外语借来(参看第八章第一节),多数是利用语言中原有的语素按照固有的构词规则构成的。完全新创的词,如英语中的gas(瓦斯),ko-dak(科达,指小型照相机),bleep(电子仪器的哗卜声),zap(炮弹的飞过声)等是很少见的,这就保证了新词作为表达新义的工具,容易被社会接受。
(2)旧词的消亡也是语言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旧事物的消失是引起旧词消亡的一个原因,例如“马褂”“顶戴”‘朝珠”“黄包车”“杠房”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汇系统的变动,认识的变化也可以引起旧词的消亡。在汉语的发展中,先秦是词汇系统发生变动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上古,汉族人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例如马这种牲畜,只要肤、年龄、公母不同就有不同的称呼:公马叫“骘”(zhi),母马叫“騇”(shè),后左脚白的叫“馵”(zhù),四条腿膝下都白的叫“驓”(zēng),四只蹄子都白的叫“騚”(qián),前两脚都白的叫“騱”(xī),后两脚都白的叫“翑”(qú),前右脚白的叫“启”,前左脚白的叫“踦”(qī),后右脚白的叫“驤”,身子黑而胯下白的叫“驈”(yù),黄白相间的叫“皇”,纯黑的叫“驪”,红黄的叫“騂”(x īng),白毛黑鬃的叫“駱”(luò)……马在词汇系统中作这样的区分不是孤立的,其他牛、羊、猪……也有跟马相应的区分。由于词汇系统的这种变动,先秦时期大量的旧词消失了。词汇的这种发展,过去人们都归之于从具体到抽象。如果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它也符合经济、简易、明确的要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例如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和认识的发展,舍弃对现实现象的一些不必要的区分,精简词语,这自然会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使语言工具更经济、简易,便于运用;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的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如三岁的马不叫“駣”(táo),可叫“三龄马”。这样,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既经济、简易,又丝毫不影响表达的明确性。
6.把下列各词的词义演变的语言现象分别归于: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移这三类。
①英语meat原指食物,现指食用的肉类。
②俄语пиво原指一切饮料,现指啤酒。
③英语bird原指幼鸟,现指鸟。
④英语knave原指男孩、小伙子,现指流氓、无赖、恶棍。
⑤"臭"原指一切气味,现指臭味。
⑥"墨水"原指写字用的黑液体,现指写字用的各种颜的液体。
⑦俄语глаз原指鹅卵石,现指眼睛。
⑧“涕”原指眼泪,现指鼻涕。
(1)词义的扩大:③、⑥
(2)词义的缩小:①、②、⑤
(3)词义的转移:④、⑦、⑧⑧
第十章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语用学
语用学是以语言运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语言学分支学科。语用学一般不涉及各种语言单位的内部形式构造问题,它更关注这些单位整体在实际的言语活动中的运用问题,尤其是那些需要借助语境才能理解的非字面意义的表达问题。目前语用学的主要论题有:指示语、预设、会话涵义、言语行为以及会话结构等。
2.语境
语境,简单地说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一般分为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两类。宏观语境指的是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这就交际主体来说表现为一种世界知识。微观语境包括当下情境(immediate situation)和上下文(co-text)。
3.会话涵义
在自然语言中,话语所表达的意义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说话者所说出的话语所表达的字面意义(me
aning of the word);另一种则是说话者通过说出的话语想要传递的字面意义背后的意义,即“会话涵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格赖斯的会话涵义理论正是以这种“会话涵义”为研究对象的。?
4.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的一套日常交际需要遵守的最低限标准。格赖斯认为,谈话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即在交谈中交际双方都应当“按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包括四个准则:量准则、质准则、方式准则和相关准则。5.语句的恰当性
语句的恰当性是语句具有交际价值的先决条件,也是语句句有真假值外必要条件。比如“请开门!”这个祈使句,要使其具有交际价值,就不许满足“门是关着的”、“听话人有把门打开的行为能力”、“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意愿或行为有一定的支配能力且听话人愿意接受一定限度的支配”,等等。在实际话语中,所有的语句都必须是恰当的,但不是所有的语句都有真假值,只有恰当的句子才是有真假值。
6.间接言语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所谓“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塞尔(Searle)提出来的。塞尔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