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张良建;庾太林;韩增超;刘晓辉;苏博
【摘 要】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3.471、2.553、0.264)均高于两栖动物(1.830、1.946、-0.063),表示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护区内草丛生境中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灌丛生境中的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Survey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was conducted in Beilunheko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October 2011 and from April to May 2012. 14 species of amphibians were recorded,belonging to 4 families and 1 orders. And 18 species of reptiles belonging to 7 families and 2 orders were recorded. Oriental Realm species and species in both central and south China region were dominant. F index,G index and G-F index of reptiles (3. 471,2. 553,0. 264) were higher than amphibians' (1. 830,1. 946,-0. 063),which indicateds that the diversity in families of reptil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mphibians'. The species of amphibian was the most in the grass habitat,and species of reptile was the most in the bush habitat.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1)001
【总页数】7页(P112-118)
【关键词】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爬行动物;G-F指数;北仑河口
【作 者】张良建;庾太林;韩增超;刘晓辉;苏博
【作者单位】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西防城港53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Q958.2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2000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保护区处于海陆交错带,受到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区内生境多样复杂,具有曲折的海岸线,物质资源丰富[
1-2]。有关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资料较少,本研究调查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旨在促进保护区的有效合理利用和保护两栖爬行动物。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端,21°31′00″~21°37′30″ N,108°00′30″~108°16′30″ E,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毗邻,由西到东跨越北仑河口、江平三岛和珍珠港湾,海岸线长105 km[1];区内主要有北仑河、黄竹江、江平江、罗浮江等河流入海口。该区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5 °C,年平均降水量2 220.5 mm,潮汐类型为正规全日潮,平均海面0.34 m,海水年平均温度23.54 °C,平均盐度为29.1‰[2]。
2.1 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在保护区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的调查,气温28 °C以上,降雨量丰富,两栖爬行动物活动频繁,有利于进行调查研究。为了分析两栖爬行动物生活习性,将调查时间设定在夜晚和中午,具体时间为10:00—13:00和19:00—23:00。采取样线法为主、样方法为辅的调查方法,样线和样方重复调查1次。样线法:采用长2 km、单侧宽10 m的样线对保护区进行调查,针对保护区内所有环境。样方法:采用半径为100 m的圆形进行调查,
对两栖爬行动物出现几率较大的环境进行重点调查[3]。同时进行相关文献查阅、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对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和护林员进行无诱导的访问,用以补充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分布资料。
2.2 物种鉴定
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鉴定根据文献[4-8]的方法;两栖动物物种名录采用费梁[4]的分类系统,爬行动物采用赵尔宓等[9]的分类系统。区系划分参考张荣祖[10]和张玉霞等[6-7]的方法。
2.3 生境及多度
根据保护区内的环境特征,将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分为8种,包括灌丛、草地、农地、沼泽、海岸空地、红树林、临时水域、建筑物[11]。各种生境主要特征见表1。
两栖爬行动物多度计算公式:RD=ni/N,其中,ni为某一物种的个体数,N为所有物种个体数。由于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生物量差异较大,所以将其分别计算。多度可划分为丰富、较多、少、极少4个等级,分别对应RDgt;0.1,0.1≥RDgt;0.05,0.05≥RDgt;0.01,RD≤0.01[12-13]。如果只是通过访问调查和文献记录得到的物种,个体数目按0计算。
2.4 G-F指数
采用G-F指数[14]测定科属间的多样性。G-F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DF为F指数;Pi=Ski/Sk,Sk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名录中k科的物种数,Ski为名录中k科i属的物种数,n为k科的属数,m为名录中两栖纲或爬行纲的科数。
式中:DG为G指数;Qi=Sj/S,S为名录中两栖纲或爬行纲的物种数;Sj为两栖纲或爬行纲中j属的物种数;p为两栖纲或爬行纲的属数。
则G-F指数:
条件:如果所有的科都是单科型,即DF=0,单科种对DF贡献为零,非单科种的科越多,DG/DF越小,G-F指数越大。
3.1 物种组成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3目12科,共35种(详见表2)。其中两栖动物14种,占广西两栖动物105种[15]的13.33%,隶属于1目4科;爬行动物18种,占广西爬行
动物177种[15]的10.17%,隶属于2目7科。保护区内两栖动物均属无尾目,其中蟾蜍科仅1种,占保护区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7.14%;蛙科6种,占42.86%;树蛙科2种,占14.26%;姬蛙科5种,占35.71%。由此可见,蛙科为优势科。爬行动物中龟鳖目1科,鳖科有1种,占保护区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5.56%;有鳞目6科,其中壁虎科3种,占本区爬行动物物种总数16.67%;石龙子科3种,占16.67%;鬣蜥科1种,占5.56%;游蛇科4种,占22.22%;眼镜蛇科5种,占27.78%,其中环纹海蛇为海产种类;蝰科1种,占5.56%。眼镜蛇科为优势科。
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中环纹海蛇为海产种类,鳖为季风型,其他物种分布型分属东洋型和南中国型。其中东洋型25种,占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78.13%;南中国型5种,占15.63%;未见古北型物种。分布区方面,除广布种(鳖)和海产种类(环纹海蛇)以外,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13种,占本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40.63%;华南区10种,占31.25%;华南区、华中区和西南区共有物种6种,占18.75%;华南区与西南区共有种类1种,占3.13%;单独华中区与西南区物种没有分布。由此可见,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同时存在南中国型;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华南区物种次之的区系特点。
3.2 物种多度
红树林属于什么生态系统本次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293只,爬行动物41只,文献记录及访问调查物种数量记为0只。保护区有32种两栖爬行动物,其中多度为“丰富”等级的7种,仅占两栖爬行动物总数的21.88%;为“较多”等级的4种,占12.50%;为“较少”等级的13种,占40.63%;为“极少”等级的8种,占25.00%,其中包含实地调查未见物种7种。多度为“较少”级别的物种占据主要地位。两栖动物多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泽陆蛙(0.259 39)、黑眶蟾蜍(0.150 17)、沼水蛙(0.129 69)、饰纹姬蛙(0.112 63)、斑腿树蛙(0.085 32)、虎纹蛙(0.064 84)、小弧斑姬蛙(0.044 37)、花狭口蛙(0.040 96)、海陆蛙(0.037 54)、花姬蛙(0.034 13)、长趾纤蛙(0.017 06)、无声囊树蛙(0.010 24)、粗皮姬蛙(0.010 24)、尖舌浮蛙(0.003 41),说明泽陆蛙、黑眶蟾蜍、沼水蛙占据主要优势。爬行动物多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原尾蜥虎(0.292 68)、南滑蜥(0.268 29)、铅水蛇(0.121 95)、渔游蛇(0.073 17)、疣尾蜥虎(0.073 17)、变树蜥(0.048 78)、铜蜓蜥(0.024 39)、黑斑水蛇(0.024 39)、中国石龙子(0.024 39)、双全白环蛇(0.024 39)、鳖(0.024 39),其余7种为实地调查未见物种,说明原尾蜥虎、南滑蜥、铅水蛇占主要优势。
3.3 G-F指数
采用G-F指数[14]测定科属间的多样性。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G-F指数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知,保护区两栖动物F指数为1.830,G指数为1.946,G-F指数为-0.063,由于两栖动物F指数均小于G指数,所以根据指数计算公式得到G-F指数的值为负数,其主要原因为两栖纲中科间和科内多样性较低,属内与属间多样性较高;爬行动物F指数为3.471,G指数为2.553,G-F指数为0.264,单型科数百分比小于单型属数百分比,科间和科内多样性较高,属间与属内多样性较低。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均比两栖动物高,说明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G-F指数只能体现两栖爬行性动物在科属之间的多样性,不能体现其种数量变化情况。
4.1 两栖爬行动物分布
本次实地调查在保护区内发现花狭口蛙2个亚种,分别为花狭口蛙海南亚种Kaloula pulchra hainana和花狭口蛙指名亚种Kaloula pulchrta pulchrta,其主要区分特征为指端是否为平切状[4]。调查发现花狭口蛙海南亚种10只,花狭口蛙指名亚种2只,海南亚种占大多数。同时发现2亚种对生境的选择有差异,花狭口蛙指名亚种只在灌丛生境中出现,具体栖息地为高大乔木基部的凹陷处;花狭口蛙海南亚种主要分布在农田和草地生境,只有2只在灌丛生境出现,具体栖息地主要为地面和草。
保护区内分布的锯尾蜥虎[16]本次实地调查中未见,但发现有疣尾蜥虎分布,验证了疣尾蜥虎在广西的分布,同时也证明在北部湾大陆有疣尾蜥虎的存在[17]。调查发现,疣尾蜥虎与原尾蜥虎对生境的选择是不同的,前者多分布在灌丛生境的高大乔木的树干或电线杆上,后者主要分布在建筑物生境中的墙面上。
4.2 生境对两栖爬行动物的影响
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在不同生境中物种数是不同的(如图1所示):两栖动物在7种生境有分布,爬行动物在6种生境中分布,两栖动物较爬行动物分布更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