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龙与罗洪先关系考
邓子龙与罗洪先关系考
剑川
关键词:邓子龙 罗洪先 师承关系 研究
内容提要:邓子龙为明代名将,兼具军事家、诗人、书法家甚至是堪舆家之身份。罗洪先为明代状元、名臣和“江右王门”之巨擘,而人们对罗、邓之间的师徒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即旨在探讨两人交游过程、罗洪先对邓子龙在人格塑造、军事理论、文艺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一、 邓子龙师从罗洪先之经过
1、罗洪先在丰城寓居之背景
南昌府属丰城县在赣江东岸,控扼南北交通要道,夙称繁剧之地和财赋大县,宋黄庭坚就说过“丰城邑岩岩,水种六万户”[1]。临江、吉安、赣州诸府物流人流,北行均需经行丰城。赣江上游的士人赴举、宦游或会友经行、居留于丰城也是情理中事。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丰城一带
也是元明理学影响较深的地域,例如元代大儒吴澄曾客居富州(元代丰城升州)清都观讲学[2];明代吴与弼的学生中,就有丰城苦竹人李旭、厚郭人胡全[3]。王守仁在“宁王之变”时,正是从丰城脱险[4];邹守益在丰城龙光书院讲学[5],弟子就有尚书李遂之子李栻、李材兄弟,后者日后正是“止修学派”创始人[6]。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今盘谷乡黄澄溪)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第一。《明史》本传称其“甘淡泊,练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咨访”从中可以看出,罗洪先不仅在理学方面造诣极精,而且同时也是一位涉猎广泛、知识渊博的学者。[7]
罗洪先在丰城活动,可从其《念庵集》中,可以检有其约会王龙溪于剑江、访南京兵部尚书李遂并为其父李万平作墓志等内容,均可证明其在丰城的行止。2、邓子龙师从罗洪先时间地点
罗洪先与邓子龙之邂逅,旧志认为在丰城东门之白云寺。白云寺一称白云庵,罗洪先曾侨寓于此,旧志云:
白云庵,东门内城隅。明罗洪先寓此,有诗,见《艺文》,今废。[8]
罗洪先所题《题东门白云寺》诗云:
清净东门寺,幽闲禅坐宫。寒潭波漾月,翠竹影摇风。野草年年绿,山花月月红。乘间登此地,不让海南峰。[9]
此诗题在东门白云寺壁上,在当地较为知名,明代中后期的本地诗人李维乔、胡学浃均有和诗题其旁,均见历修《丰城县志》[10]。
邓子龙与罗洪先相识地点的丰城东门白云寺,即今丰城市老城区剑光街道和平社区靠近丰城一中广场东侧。《丰城县志》描述此事云:
罗洪先,号念庵,吉水人,登第官赞善,以言事被谪,除名归,过丰,寓东门白云寺,见邓子龙,即许为名将,与倡和甚密。[11]
邓子龙(1531-1598),字武桥,号虎冠道人,今丰城市杜市镇茂溪村委会狮子邓家村人。《明史》称其“貌魁梧,骁捷绝伦,兼通翰墨”。[12]官至副总兵,阵亡于援朝抗倭的决战露梁
津大海战中。邓子龙比罗洪先小27岁,将近一代人,所述罗洪先“以言事被谪,除名归”,是指嘉靖二十年(1541)上疏请世宗临朝忤旨被削为民以后,因为此后罗洪先才有时间或归隐石莲洞、或漫游湖湘,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名山事业。而嘉靖二十年邓子龙才刚刚十岁。
邓子龙早期活动,按照民间的说法,是邓子龙仗义行侠,触犯了一些大族的利益,被迫外出游历,职业则是堪舆。他自己在给夫人汪氏及儿子们的信中说,自己“早年替人看地”,又在《横戈集》序中说“祖堪舆”,后在“广冲黄道人”的指点下放弃了堪舆之业,说明早年邓子龙是传承了祖父邓金的职业。笔者曾往贵州省施秉县马溪乡考察省保单位邓金墓,可以看到万历十年已是黎靖参将的邓子龙为祖父立的碑,以及族谱中邓金传是记载邓金以堪舆为事,客死在江西人游处聚居较多的镇远府偏桥卫的记录,也能证明邓子龙早年所从事的职业。
邓子龙巧遇罗洪先的时间不能详考,但我们从他应罗洪先的要求投笔从戎、应举嘉靖三十七年(1558)武乡试的时间往后倒推,则大约在嘉靖三十年到三十七年之间(1551-1558),即邓子龙二十周岁至二十七周岁左右。年轻的邓子龙混迹于尘俗之间,衣食无着,辗转漂泊,怀才不遇,并在与罗洪先巧遇时,颇有膂力的邓子龙可能还因误会发生了冲突。罗有一首很奇怪的诗记载了这件事:
未说病根先说药,闲言苦被儒家缚。求丹城市静安禅,参差门户成交恶。伊予觑得籓篱破,总是迷人守糟粕。寿亭何因发勇猛,下手便令须发落。六年游走不还乡,觜眼卢都耳卓朔。牛鼻牵来露地中,自仓自行无处着。迩来混俗披冠巾,尚忆师恩礼东廓。劝君去去且莫留,为试尘中苦与乐。嗟我与君何处来,去寻来处为行脚。譬之木偶有机线,虚空好挂羚羊角。此语一出必见诃,逢人慎莫轻投泊。[13]
据张卫红博士认为此诗作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该年邓子龙二十三周岁,正是邓子龙漫游时期。诗中提到这位年轻人混迹儒士,但“参差门户成交恶”,“六年游走不还乡”,诗末劝诫他“逢人慎莫轻投泊”。
邓子龙在万历十四年(1586)为诗集《横戈集》所作序中,以颇为传奇浪漫的笔法,回忆了自己三十年前的这段巧遇,但仍旧遵循对方当年的约定,未透露这位高人的名字与身份:
游宜春之集云乡,过瑞牛山,云雾大作,迷失向往。困卧二日,食蒲饮泉。忽崖头有嗽声,强起视之,用一道人,庞眉皓首,杖挂蒲蔴,讶云:汝非恶少乎?予曰:非,乃堪舆失路子也。道人开颜,坐石上,问踪由,曰:尔饥乎?曰:饥矣。尔渴乎?曰:渴矣。即以杖头蒲饭,指石中流泉可餐可饮。遂云:堪舆用是一术,不能了汝事业。古云“男儿立节,不武便文
”,汝今弱冠,志何小哉!随授拳经、兵法、阵图、六甲经书,且戒勿泄。[14]
邓子龙应对方要求不能说出其身份,我们也不能武断地推断文中所述就是罗洪先,但邓子龙在自己序文和诗句中却可以窥其一斑。邓本人也多处提到从罗念庵先生“游名山大川,上宜春台、登七宝塔”,“从罗念庵先生祈梦玉笥山明月祠”,如追随罗洪先游庐山时,作有一诗题为《游庐山天池寺和罗念庵先生韵》云:
天池缓步上崔巍,池上山僧半掩扉。瀑下层崖鼙鼓急,雪封长径御碑微。四仙吴楚为屏帐,五老江湖任是非。且向湖山撑一着,他年来此解征衣。[15]
至于邓子龙提到的玉笥山祈梦一事,因关系到他在罗洪先的建议下改变择业取向,所以也有很多文字记录此事。罗洪先本人到玉笥山留有多篇诗作,其中《题云储洞梦楼》一诗就与邓子龙择业一事有关:
黄叶铺阶枕碧溪,白云深处不闻鸡。廿年尘土俱闲梦,肯受山灵幻境迷。[16]
邓子龙当时所作的和诗《游玉笥山和罗念庵先生韵》内容为:
乱叶随秋失浅溪,岑风度竹不闻鸡。山神预报山人梦,掌握“丘分”路不迷。自注:梦神书“丘分”二字于掌中。邓太阿和徐凤年什么关系[17]
由两人的唱和诗我们可以知道,邓子龙初衷是以文科考取功名,但罗洪先从当时“南倭北虏”的大背景与江西科举竞争过于激烈的现实,结合邓子龙本身的特长,反复劝说他弃文从武。为此罗洪先携之到峡江县玉笥山祈梦,借助邓本人梦神人于其掌中书“丘分”二字,解读为“兵刀”之兆(旧时行文竖写,丘分即可拆字为兵刀),最终成功导致邓子龙放弃从文的念头,转而参加当年的武科乡试。对这一重要转折事件,道光刻本《横戈存稿》卷首所收《纪略》也提到:
弱冠从吉水念庵罗先生同游,梦玉笥山,得掌握兵刀之兆(梦神书“兵刀”二字于其掌中),始决意弃文就武。
罗洪先安排邓子龙参加嘉靖三十七年武乡试还有一个便利条件,他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人脉资源:主持武乡试的江西巡抚正是与他交契甚深的同年胡松(号柏泉)。胡松不仅是罗洪先学术的支持者,也为他纾缓很多物质上的困境,甚至罗第一次刊刻自己的诗集就是胡松主持的。罗洪先曾经写信感谢他为族弟会试经过省城时给予的关照(“过辱抚教,且遣人卫之出境,
非骨肉相亲,何以至此?”)[18]。对于武乡试这一地位与规格远低于文科乡试的考试,胡松可以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举手之劳。最终邓子龙凭借自己的出发挥,成功通过了该年的武科乡试,中式举人,并在抚按二院的支持下,领兵一举荡平了百里之外樟树镇土贼滋扰,首战告捷,这一点是很让人欣慰的。邓子龙的档案性质的文书《请封案验》中记述此事:
嘉靖三十七年,蒙江西抚按二院选取领兵,大破剧贼有功。蒙荐赴福建军门冲锋。[19]
《明史》记载“嘉靖中,江西贼起,掠樟树镇。子龙应有司募,破平之”,指的也是这件事。邓子龙在当年又被选入援闽江西客兵,开赴福建剿倭,途中作有《提兵入闽》等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