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
摘 要:在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孙中山以其杰出的理论和不懈的实践不仅影响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以后的历史。我们主要从他的个人资料、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革命的主要贡献者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实现以自由、平等、宪政民主和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孙中山现代化方案的核心。孙中山不仅精心设计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理论方案,而且切实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对中国政治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政治现代化;民主共和国
关键词:孙中山;民权主义;民主革命;政治现代化;民主共和国
个人资料简介 :
中文名:孙文
外文名:Sun Yat-sen
外文名:Sun Yat-sen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革命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
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 、《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
尊称:国父,革命先行者等
生平事迹简介: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
出生日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1925年3月12日
职业:革命家
毕业院校:香港西医书院(今香港大学)
信仰:基督教
主要成就: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建立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国民党
创建黄埔军校、中山大学
领导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代表作品:《民权初步》、《孙文学说》 、《三民主义》、《实业计划》 等
尊称:国父,革命先行者等
生平事迹简介: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他成长于一个贫困家庭,其兄孙眉赴茂宜岛垦荒、经营牧场和商店后,家境有所好转。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
1892年(光绪十八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光绪二十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为誓词。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康德黎等营救脱
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
孙中山孙女1904年(光绪三十年)11月,孙中山重抵檀香山。20多名华侨青年接受他的倡仪,举行会议,成立了兴中会,选举刘祥(商店司理)、何宽(银行经理)为正副主席。孙中山起草了《兴中会章程》,强调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规定以“振兴中华”作为立会的主要宗旨。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孙中山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民国二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武士英暗杀,孙中山认为是袁世凯所为,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7年(民国六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次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2年(民国十一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孙中山与蒋介石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希望联俄。。此后,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民国十二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遗嘱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他的思想主张: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在经济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孙中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就在下决心投身革命实际行动的前夜,他曾经专程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试图推动清王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实现“自强”。结果被李鸿章弃置一旁,不予理睬,改良的希望化为泡影。无奈,孙中山义无反顾地摒弃改良道路,走上了革命之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1911年10月,孙中山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满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长河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历代进步阶级前仆后继、不断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超出了近代中国此前为寻求救亡图存所作的一切努力,达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推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第一个制高点,为中华民族的后继者继续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
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豪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团结奋斗。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忻平.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学术月刊(沪),1997(7).
[9]张学恕.孙中山——近代中国勤政廉政楷模[N].扬子晚报,1996-11-24.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胡汉民.总理全集:第1集[M].上海:民智书局,1930.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忻平.论孙中山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学术月刊(沪),1997(7).
[9]张学恕.孙中山——近代中国勤政廉政楷模[N].扬子晚报,1996-11-2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