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们来考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经济现代化。
一、韩国经济现代化的前提
1、朴正熙政权上台面临的经济困难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推翻张勉政权建立“权威统治”。这时韩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第一,示威游行不断,社会缺乏基本秩序。第二,政府改组频繁,无力料理国事。第三,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比如,人口迅速增长,失业加剧,饥饿和贫穷,消费品与住房短缺等等问题的解决成为韩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2、南北力量的对比
朝鲜战争后,北方遭到的破坏比南方更为严重的。当时美国太平洋地区空军司令曾声称,朝鲜只剩下岩石,“已经倒退到石器时代”。但是,朝鲜50年代成功的经济发展进程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1954--1960年期间,朝鲜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20%左右。1954--1957年,朝鲜推行“经济复兴三年计划”,1956年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1953年各增长了4倍、2.1倍。截止到1961年,就南北的工业水平来看,朝鲜明显占有压倒性优势。面对政局的混乱、经济的困难和南北悬殊的力量对比,韩国社会陷入了苦闷和仿徨,期待着某种突破和新局面的到来。朴正熙政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发展经济才是韩国当前的第一要务。
3、“独裁者”朴正熙的现代化思想
朴正熙虽然通过军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但他注重发展经济,认为这是“至上课题”,他说过:“胜共统一的成败决定于经济”,“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化”。早年的贫困和留学日本、留学美国的经历也对他现代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半岛的分裂状态也使的他更加强化现代化的改革思想。
4、朴正熙政权的“开发独裁”
朴正熙政权的独裁统治为成功推进现代化创造了政治条件。朴正熙政府掌握了军事、政治权力,使得经济改革更顺利的进行。而且,朴正熙政权对工商部进行了彻底的结构改革,使年富力强的精英技术官吏牢牢地掌握了权力。同时,行政官吏也由技术人员或经济专家来充任。集权官僚系统的改革使中央政府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
5、美国的经济援助
冷战的背景下,韩国的安全保障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国也成为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前哨阵地。美国既要遏制朝鲜半岛的共产主义化,又要维持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因此对韩国实行了援助政策。
1950—1968年期间,美国共向韩国提供了价值3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约42%是主要用于制造业和社会间接资本领域的原材料和半成品;25%是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其属于资本的占9%,用于技术的占5%,其余的占19%。 1954-1961年间,以无偿赠送形式援助韩国的2亿美元意义尤为突出,它足足占了韩国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8%。这种援助在当时的韩国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1957年的情况为例,在政府财政收入中,这些援助物资的销售收入占52%,而对外贸易赤字的89%,则要靠这种援助来弥补。
美国还是韩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不仅是韩国重要的资金和技术供应国,而且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1965年韩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技术来源国。
二、60年代韩国经济现代化之路探索
1、 内涵型工业化的失败
朴喜范是内涵型经济开发论的倡导者,他主张的内涵工业化战略的重点放在为钢铁厂、火车、造船、机床以及基础化学工业等打基础。
朴正熙政权在民族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选择了内涵型经济发展路线,试图通过动员国内资本为发展提供基础资源。1962年6月,朴正熙政权曾试图通过“紧急货币措施”来为投资计划融资。为内资动员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以高利率增加储蓄,但此计划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失败。接着为了动员民间资本,朴正熙政权控制了保险公司并开启了证券市场,但却因此爆发了所谓的“证券波动”,很多中、小股主蒙受欺骗和破产。此外,朴正熙政权还实行了货币改革,采取了一种以通货膨胀为其投资计划融资的办法,由于遭到美国的反对和对客观经济状况的不了解,结果,动员内资政策失败。
货币改革失败与外资引进的低迷、通货膨胀、外汇紧缺等问题使政策转换在所难免。以货币改革的失败为转折点,朴正熙政权走上了转换发展模式的道路。
2、从出口替代政策到出口导向政策的转型
启动经济开发计划后,韩国外汇始终紧缺,政府无法确保外汇的供应。朴正熙政权成立伊始,其经济政策的基调是进口替代政策,出口位居其次。然而继续以进口替代政策为基调,经济开发计划终因外汇的紧缺而难以成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外资问题,使朴正熙认识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迫切性。
在朴正熙政权转为出口主导的工业化战略问题上,韩国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朴正熙政府在其初期就极为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星集团总裁李秉哲在朴正熙政权放弃初期的农业优先均衡增长政策,转而选择以工业和出口为中心的不均衡增长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友公司总经理全泽珤和“出口产业促进委员会” 的委员长李源万也对选择出口贸易政策也起了较大作用。
1961年8月,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工商部长丁来赫和副部长朴忠勋竭力主张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朴正熙确定了以出口导向政策为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方向。
为了扩大出口,朴正熙政权制定了各种支援政策。比如1964年的汇率、出口税率的调整、1965年开始的青瓦台出口振兴会议、1967年实施的增加进口品目的政策等。朴正熙政权时期,出口实现了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1970年年底,出口量达到了10.8亿美元。出口的迅速增长为韩国人对出口政策树立了信心。
3、引导国营企业
朴正熙政府贯彻“指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略。控制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又一重要手段是由政府
出资,主办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骨干工程。朴正熙政府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向各主要产业部门投资,建立起一批国营的国民经济骨干企业。这些由政府主办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既起了启动带头作用,又起了示范作用。
三、60年代韩国经济现代化的成果
1、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60年代韩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加工业实现的。
提到60年代韩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谈到出口加工业的圣地—九老工业园区。九老工业园区为韩国担当了六七十年代出口加工贸易据点的角。当时九老工业园区主要生产布料等纤维类,广播开关、灯泡等电器,指甲刀等小五金制品,出口货物基本上为劳力密集型轻工业产品。
60年代,韩国劳力密集型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韩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60年代初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韩国现代40%,从业者为全体人口的56.5%,1972年其产业比重下降为26.0%,;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4.5%增长为26.2%,在第二产业内部,轻工
业部门从1962年的72.4%减少为1971年的67.5%,重工业部门得益于能源、石油化学、电子部门的快速增长,从1962年的27.6%上升为1971年的31.6%。这些高速增长的结果,使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3美元增长为1972年的318美元,增长了近四倍。
2、京釜高速公路
朴正熙把高速公路和钢铁厂当作实现工业化梦想的两个重要项目。1967年4月,朴正熙首次提出了建设高速公路的构想,他要把韩国两大经济圈首尔和釜山连接起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京釜高速公路号称是自“檀君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被动员人数就达893万人次。可以说,上自总统下至劳动者都痴迷于高速公路几乎到了发疯的程度。
京釜高速公路全长428公里,全部工程耗资429亿韩元。
根据朝鲜日报社和韩国舆论调查机构的调查,在韩国现代史上的二十大功绩中,京釜高速公路位居第三,仅次于新村运动和首尔奥运会。
3、浦项钢铁厂
浦项钢铁总公司和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是韩国第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重化学工业的两大核心项目。
1973年6月,综合钢铁厂第一次炼出了铁水。经过三年时间,投入了相当于京釜高速公路建设费用3倍的120亿韩元资金,韩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比预期提前两个月胜利完成。
浦钢的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规格都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国内销售价格仅为进口价格的22%--42%,由此带来很大的进口替代效应,仅1973年一年就节省了1.5亿美元的外汇。浦钢贯彻的不是资本主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而是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浦钢通过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产业之米”,起到了带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4、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
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工程是韩国经济开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另一核心项目。
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资金为71亿韩元,1972年10月,举行了工业园区的竣工典礼。由此韩国实现了改变过去依赖于进口的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化工产品的自给率也从1968年的14%上升为1973年的55%。
四、70年韩国经济现代化之路探索
1、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上对劳力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出口导向轻工业的边际效益下滑,韩国经济转入不景气局面。1971年美国经历美元危机以后,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限制韩国轻工业产品的进口,40%出口货物依靠美国市场的韩国面临着经济危机。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萧条、外资引进企业的倒闭、工人的抵抗等阻碍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同时暴露出来。只要朴正熙政权还继续推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重化学工业政策几乎就是唯一的政策选择。于是,70年代韩国产业政策中心转变为重化学工业化。
1973年1月,朴正熙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正式大力推进重化学工业化。朴正熙政权选择六个部门集中扶持,即综合机器(昌原)、造船、(巨济岛)、电子(龟尾)、第二钢铁(光阳)、有金属(温山)、石油化工(丽川)等。在重化学工业建设期间,对被选上的部门实施投资风险社会化、分散个别企业家的风险等都是促使企业家参与项目的方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