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艳
wangyan(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语言和国家文化安全密切联系,外语教育因学科的特殊性易受到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或侵蚀。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外语热”引发本土文化意识削弱的倾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成为外语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外语教育要肩负起维护国家本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神圣使命,树立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构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外语教育发展新战略,充分发挥语言技能培育者、本土文化传播者、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捍卫者的角作用,实现语言教育、文化教育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协同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安全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915(2017)06-0099-06
DOI :10.16387/jki.42-1867/c.2017.06.015
语言是重要的思想文化交流媒介,蕴涵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外语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也涉及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语言所特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言而喻。外语教育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教育职责,要培养学生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形成对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正确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外语教育如何把握好中西文化关系,有效应对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维护本土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当前外语教育亟须探讨的一个重大议题。
一、外语教育中的文化与意识形态
“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1]
。
“意识形态以文化形式而出现,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阶级意识的文化”[2]。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
一种文化资源,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表现为隐性或显性形式。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长期积淀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
共存有机体,而文化的本质是一系列的价值观念。”
[3]每一种语言都蕴涵一种独特的世界观[4],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这个语言所附载的文化价值体系,
也即掌握了一种意识形态。不同的语言所蕴涵的文化理念、反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维系的民族感情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民族得以传承和国家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西方价值观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价值体系的集中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和精神滋养。不同的价值观所依存和服务的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与西方价值观有所差异。即使两种价值体系之间有交流互鉴,但在本质上仍存在排斥、对立的现象。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内出现的“外语热”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汉语危机与本土文化安全问题,出现了重外语与外国文化,轻民族文化的现象,“百年汉语,内忧外患”表达了学者对西方语言文化对汉语及其文化带来威胁的忧虑。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去意识形态化”现象盛行,语言的意识形态隐藏在“工具性”外衣的遮蔽下,正逐渐侵蚀着学习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如果外语教育不加批判地吸纳西方文化因素,甚至成为西
方文化的宣传工具,必将导致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理念受到侵蚀。长此以往,学生的价值观、知识信仰体系等都
收稿日期:2017-07-04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2017JJ002)
作者简介:王艳(1972—),女,天津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外语教育研究。
第34卷第6期2017年12月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34No.6
Dec.2017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34卷
会受到影响,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会削弱,会失去“自我性”,甚至丧失民族文化尊严。
语言的本土化与世界文化多样性是统一和并存的,外语教育处于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交锋的前沿,其文化使命尤为突出。[5]外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不只涉及技能的增长和知识的获得,更是文化丰盈、生命成长与精神构建的发展过程,既要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理解西方文明与价值观念,更要丰富母语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吸附能力。可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在外语教育中占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外语教育必须充分关注语言的意识形态指涉,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帮助学生以批判性眼光审视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正确信仰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我国外语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现状困境
我国外语教育的内容日益广泛与丰富,在其所蕴涵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熏陶下,学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外来文化与意识形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受到隐藏在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外语的工具性价值备受关注,功利主义的外语教育理念极易导致教学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单向输入,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与我国主导的价值体系的认同出现严重失衡。对于“重西方文化,轻民族文化”的现象如不加以防范,很有可能产生破坏国家文化安全的严重后果。我们需要审视外语教育中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追根溯源,探索解决策略。
(一)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的外语教学多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文化教学多局限于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尤其是以英语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涉及则较少,忽视了对中国文化的坚守。青年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价值思维尚未成熟,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和自主性。他们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西方媒体信息,西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往往误导其判断,使其无法客观地辨别或剔除西方价值观的糟粕,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同时导致他们对我国主导的价值体系的忽视,降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信任,削弱对民族文化价值和主体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缺乏,功利性的外语教育取向,导致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民族文化的失语,弱化了“中国特”的世界意义,也造成外语教育的方向迷失。
(二)外语教育主体的文化安全意识缺失
作为外语教育的主体,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辨别中西文化差异,捍卫传统民族文化,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但受专业教育背景的影响,外语教师大多外语专业知识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则掌握不够,民族文化底蕴不足,民族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自身的学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语言所附带的意识形态的敏感判
断力,文化安全意识不强。他们未掌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方法,不能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受当代各种社会思潮影响,一些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对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中国特外语教材的匮乏
由于语言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性,社会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教材中。
我国的大学外语教材多注重专业性,过多关注外语表达的纯正性和语法知识,引进的原版教材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原汁原味,较多以西方国家的文化为背景,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外语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输入,“中国元素”缺失,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短缺,这些都容易引发西方价值观对我国主导的价值体系的渗透和销蚀。
三、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建设体现中国特
核心价值观的外语教育体系
外语教育政策事关国家政治、经济与科技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公民整体素质的提升。[6]语言和国家文化安全密切联系,处理好母语与外语的关系,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的重要使命。我国倡导“文化走出去”
战略,外语教育教学不仅要提倡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更要讲好中国故事,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是我国当代外语教育的
神圣职责。[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具体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育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做好科学定位和规划,在教学实践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
(一)顺应国家文化安全,改革创新外语教育教学方法
外语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其本质是跨文化素质教育。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必然接触到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在拓展文化视野的同时会受到异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也有可能引发思想意识的冲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是开展外语文化教学的思想统领,要坚持“文以载道”传统,以文化为载体,建构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增强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辐射力。[9]
广大从教工作者要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审视意识形态教育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的特殊价值,将课堂作为开展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深入领悟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强化语言技能的同时,将核心价值观念巧妙地孕育于教学中,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社会文化的热点议题,将中国特有文化元素置于外语的观念和外语话语中,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语用规范和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用外语将中国本土文化表达出来,用外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文化的再认识,强化学生对文化身份的归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坚定的中国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不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使之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取得具中国特的新成果。
外语教育教学不是对西方文化简单的重复与模仿,而是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实现再生和重构。外语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及其价值,既要教授语言技能,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播,也要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增强学生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有效抵制西方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充当构建和捍卫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角,使学生在文化的交融中提高自身素养,培育开放包容的气质,真正实现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外语教育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多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隐藏在外语课本素材中的西方价值观念,指导学生鉴别不同的文化及利益冲突,学会评判或质疑中西方媒体对相同主题的不同报道和评论,慎思与明辨相结合,甄别、批判与扬弃并重,锻炼批判性思维,增强对意识形态的解码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中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内外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准外语知识与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通过英语辩论和演讲比赛、写作等活动,间接地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教育的目的渗透于相关的知识载体中,真正实现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分析学习内容,批判地汲取西方思想与文化理念,正确看待西方价值观中的平等、自由和民主思想,防止出现价值失衡和文化失守的现象,提高本土文化安全意识。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自己的文化识别能力,降低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在提高外语专业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外语文化教学的结合是在尊重两者自身属性基础之上的应有之义,也是对彼此的有益补充,对两者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西文化兼容的中国特外语教材体系
教材对知识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评价都附有并传递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并以显性或隐性形式体现。加强外语教材建设,把维护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纳入教材体系中,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构建意识形态教育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大学外语教材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化教学中。[10]我国国内的外语教材多以传播西方文化知识为主,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新视野大学英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的英语教材。该系列教材中的三套精读教材所涵盖的中国文化内容很少,有关中国文化的素材大约只有9篇,且教材的选材与内容编写多重视英
2017年第6期王艳:高校外语教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34卷
语表达的纯正与地道。原版教材更是充满“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内容,有意无意地对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进行渲染,无意中成为宣传西方文化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要有的放矢地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引导学生解读文化现象,分析文化差异,理性地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因此,改革并完善现有的教材体系,转变以往只关注微观的、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深化教材的育人功能是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文化平等和文化对话的角度来看,教材要体现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增添有关世界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平等性的内容。在选材和内容编写方面要尽可能平衡中西文化,结合教学情境与语境,适当增加反映中国文化的素材,增加表达中国特事物的词汇,使学生学会用外语恰当地表达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对于原版教材,要超越本土文化的局限,挖掘隐含在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宣传力度,更好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中国很多近现代的被译为外文的经典作品,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如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杨宪益翻译的《史记》《红楼梦》等,可以以节选和改编素材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它们可以增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有助于保护民族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在增加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要强化蕴涵意识形态的素材,突显中国特核心价值观,增进国际社会对我
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的了解。我国很多外语版的报刊和杂志,如China
Daily,China Today,Beijing Review,等,以及党和政府的报告文件都有外语版,都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有用资源。在外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识别材料中隐性的意识形态,对内容的适切性把好关,根据素材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或讨论话题,到外语学习和思想教育的最佳平衡点,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能力,实现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语言教学是通过冲突、协商与交流,对文化代码的意义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鉴别、讨论和评价,可充分发挥意义建构者的作用。批判性语篇分析可以从多视角揭示语言的使用,通过分析语篇中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被忽视的观念,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文化看精神,更好地理解语言、理解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评判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蕴涵的核心价值,将教材的思想内涵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相关联。对于涉及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分析与比较,实现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双向文化导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西方客观评价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素材,如埃德加·斯诺先生的《西行漫记》等,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看待中华文明,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心具有积极的作用。科学地编写和使用教材,以教材为载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充分汲取西方文化的积极部分服务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洋为中用,旨在实现中国文化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充
分体现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的新风格,提高学生对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及制度的自信和自豪感。
(三)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高素质外语教师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素材的筛选或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精神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是引领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加强外语教师的中国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培训,防范西方价值观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解,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外语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外语教师因自身教育背景的学科性特征,长期受西方文化熏陶,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知识,在分析单词、句意和语篇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从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角度作解析,无意中向学生大量传输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要扭转外语教育教学中“重技能轻意识”的现状,教师必须纠正以往忽视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错误理念,加强对西方民族文化体的文化本质的认识,了解跨文化教育的内涵以及多元文化的差异性。从多种伦理和文化角度审
视和探究课程的内容[12],以多元文化视角开展教学,将有关不同文化体的正面、真实的印象,以自然、连贯、整合的方式融入教材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认识到差异
性与共同性具有同样的价值,需要同等重视。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规范、系统地同具体的教学联系起来,加强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作为身处中西文化、意识碰撞焦点上的外语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的人格健全与身心全面发展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将教学的知识性、专业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积极应对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问题。教师要能够梳理和探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主题,遵循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体系,科学合理地把意识形态教育和外语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传统文化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春风化雨般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风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互动,以德行获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赢得学生更多的信任,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领会于心,付诸于行。在创新外语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双赢目标。
育人者要先育己,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对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敏感度,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主流文化并带头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好地将语言与文化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外语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厚
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努力成长为学贯中西、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外语教师。教师教学与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外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要得到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汉语水平和外语水平都应成为外语教师考核的重点,同时要考查教师的跨文化素养与价值观认同。对西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了解程度,对民族文化、中华文明的认知与认同程度等指标都应成为外语教师资格认证、晋级评优的重要参
考和依据。
(四)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评价体系
考试是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指挥棒,科学地运用考试的检查评价、反馈调控、激励与督导等功能,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对改革创新外语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科学、全面、客观的外语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外语教育教学战略的重要内容。外语考试改革必须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着眼于对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考查,尤其是对学生跨文化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提供能力建构与文化创新的平台,综合评价学生的中西文化分析能力、鉴别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价值观认同等,以考试为契机,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的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考试方式与内容的改革是创新综合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考试题目应加强问题的思辨性,注重对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考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既要反映学生对文化基本理念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与融会贯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具体体现在:(1)评测方式多样化。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发挥测试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外语测试可采用小组讨论、访谈、演讲与辩论、撰写报告、在线论坛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比如:要求学生在非测试环境下针对不同题材、为不同目的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写作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写作策略运用的灵活性。课堂写作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写作过程,重视反思和修改,重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评测内容突出思辨性。测试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应适当增加思辨能力的测试,完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题型,如识别逻辑错误、反驳观点、综述或评论。要将课堂讨论与在线讨论及反馈相结合,将写作的创作过程定量化,统一纳入系统化的评价体系[13],形成客观、全面的评测标准。(3)形成性评价融合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对语言学
2017年第6期王艳:高校外语教育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