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质的飞跃,网络技术几乎普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正处于新型的“互联网+”时代,在新时代理念的引领之下,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方案也应该进行改革。文章通过对“互联网+智检软件”和传统的安全检查方法有缺陷之处进行探究,从而提出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安全;管理研究;应用策略
前言:
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事件层出不穷,前几年江西丰城发生的发电厂事故,使得70多人失去了生命,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加强了对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最科学,最有效的排除现场安全隐患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生产步骤进行严格排查,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一旦发现隐患就要积极纠正[1]。“互联网+”时代也为安全检查工作带来了变化,通过该技术对施工现场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互联网+;建筑安全;管理研究;应用策略
前言:
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发生的事件层出不穷,前几年江西丰城发生的发电厂事故,使得70多人失去了生命,对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国家加强了对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来说,最科学,最有效的排除现场安全隐患的方法就是对所有的生产步骤进行严格排查,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性,一旦发现隐患就要积极纠正[1]。“互联网+”时代也为安全检查工作带来了变化,通过该技术对施工现场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互联网+”技术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联系
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无非就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进行跟踪处理,快速解决。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中,主要是通过传统经验法和检查表法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信息繁多杂乱,隐患跟踪不清晰,造成事后难以统计的局面,安全管理人员将耗费大量的精力在处理这些数据资料中,使得安全管理工作难以有效率的施行。如果能够科学合理地将“互联网+”技术与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相结合,那么工作人员就能够利用该技术的监控功能对一些可疑影像与后台数据进行匹配。而“智检软件”能够智能检测出该隐患处于哪一种级别,并且给工作人员分析出隐患违背的具体安全原则[2]。“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将会提高施工现场的隐患排查,跟踪处理,及时解决等工作的效率。
二、当前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现状
对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来说,其具体的应用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专门负责安全的机构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从各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进行排查与管理,这属于间接管理,是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的向导。而另一方面则是施
工企业,中介组织,监管机构直接实施安全管理工作,对现场安全进行实时监控,监督与管理。这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管理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建筑企业传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其他行业的管理制度相比较起来有比较明显的缺陷。首先,因为建筑企业各个项目工作实施的地点不同,从而造成项目地区差异比较大的现象,使得安全管理很难真正落实到施工现场中。另外,在每一次的安全检查之后,对各个项目安全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也是一个工作量巨大的过程,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针对各施工项目现场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与解决,使得安全管理工作进度变得缓慢。
wangyan 三、利用“互联网+智检软件”的优势
相比较于结合“互联网+智检软件”的安全管理而言,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是致使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无法及时全面发现,分析上报不迅速,处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直接原因。利用“互联网+”理念,借助智能移动软件,大数据处理等设备,可以在施工现场构建安全智能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3]。
(一)借助“智检软件”,各个施工项目相关工作部门可以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效率,通过更加良好便捷的合作,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记录存档,将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划分。
(二)借助“智检软件”,施工现场的各数据更加信息化,从而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
wangyan 三、利用“互联网+智检软件”的优势
相比较于结合“互联网+智检软件”的安全管理而言,传统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是致使现场存在安全隐患并且无法及时全面发现,分析上报不迅速,处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直接原因。利用“互联网+”理念,借助智能移动软件,大数据处理等设备,可以在施工现场构建安全智能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3]。
(一)借助“智检软件”,各个施工项目相关工作部门可以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效率,通过更加良好便捷的合作,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记录存档,将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划分。
(二)借助“智检软件”,施工现场的各数据更加信息化,从而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
到位。另外,还可以构建安全隐患储藏库,做到事先预防,事后溯源。
(三)借助“智检软件”的监控功能,企业的领导可以随时随地在远端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查看,对安全现状有很好的把握。
(四)借助“智检软件”的影像功能,将检测到的安全隐患与后台提前输入的安全数据等级进行智能思维,确定隐患的价格,工作人员了解之后能够快速采取解决措施。
(五)借助“智检软件”,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很快的制作出安全报表,这样既能够减轻工作量,又能够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借助“智检软件”,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安全隐患进行实时追踪,随时随地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度。
四、应用实例
早在几年前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就借助了“互联网+智检软件”对施工安全进行了管理。该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通过智检软件输入负责人与巡视频次等信息,等到检查人员巡视时,借助扫码功能将所处区域的照片上传到后台,智检软件通过与后台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分析安全结果。安全管理人员在接受到信息之后,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由此看来,智检软件的运用可以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拥有排查现场安
(三)借助“智检软件”的监控功能,企业的领导可以随时随地在远端对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查看,对安全现状有很好的把握。
(四)借助“智检软件”的影像功能,将检测到的安全隐患与后台提前输入的安全数据等级进行智能思维,确定隐患的价格,工作人员了解之后能够快速采取解决措施。
(五)借助“智检软件”,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很快的制作出安全报表,这样既能够减轻工作量,又能够促进工程的顺利进行。
(六)借助“智检软件”,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安全隐患进行实时追踪,随时随地了解相关工作的进度。
四、应用实例
早在几年前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就借助了“互联网+智检软件”对施工安全进行了管理。该过程中各个工作人员通过智检软件输入负责人与巡视频次等信息,等到检查人员巡视时,借助扫码功能将所处区域的照片上传到后台,智检软件通过与后台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分析安全结果。安全管理人员在接受到信息之后,一旦发现问题,便可以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由此看来,智检软件的运用可以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拥有排查现场安
全隐患的机会。并且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远程监控的功能,不用在现场也能够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对有问题的地缝进行重点排查,真正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4]。另外,检查结果可以以云客户端的方式进行上传并且实现共享,通过后台的自主分析,能够更快更精确的获取安全情况报表。另外,“互联网+”技术的人脸识别功能还为各个数据信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确保只有通过了检测的工作人员才能查询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工作的实施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互联网智检软件”的应用,对于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排查效率,减少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加快安全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相关的施工企业应该及时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优势,借助科学的方法将其合理的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本质上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5]。
参考文献:
[1]王艳,朱运浩,黄有亮.基于因子分析的政府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确定[J].项目管理技术,2018(07):18-2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工作的实施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互联网智检软件”的应用,对于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排查效率,减少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工作量,加快安全问题的解决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相关的施工企业应该及时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优势,借助科学的方法将其合理的运用到施工过程中,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本质上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5]。
参考文献:
[1]王艳,朱运浩,黄有亮.基于因子分析的政府房屋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确定[J].项目管理技术,2018(07):18-24.
[2]曾北红.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建筑安全管理研究与应用[J].建筑安全,2017(09):25-27.
[3]张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04):79.
[4]何厚全.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网格化安全监督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04):150.
[5]王淑嫱.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04):137.
[3]张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04):79.
[4]何厚全.建筑工程重大危险源网格化安全监督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04):150.
[5]王淑嫱.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04):13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