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假班 第1课 风俗文化(含答案)
一、节日习俗连连看。
春节 猜灯谜
清明节 赛龙舟
元宵节 贴春联
中秋节 扫墓
端午节 吃月饼
二、将古诗和对应的节日连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春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立春的风俗活动和寓意 端午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七夕节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清明节
三、写出下列习俗的寓意。
1.过年吃鱼寓意:
2.过年吃年糕寓意:
3.门上贴倒“福”寓意:
4.中秋节赏月寓意:
四、古诗积累。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 , 。
2.诗中“ , ”这两句诗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一点。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 和 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 之情。
4.最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是: , 。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5.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表明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6.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 。
人日立春
【唐】卢仝(tóng)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7.诗中表明从今往后克己为人应该不晚,我的精神面貌要和梅花一样,涣然一新的诗句是:
, 。
五、节日美文。
(一)北京的春节(节选) 老舍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请你在文段中出4个意思一样的词语: 、 、 、
。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北京的正月十五有这样的风俗习惯: 、 、
。
3.文段中作者从 和 两方面写出了元宵节灯多。
4.“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中的“又”字用的很好,它有什么作用?包含着什么意思?
(二)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是深褐。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八儿的 和 的描写,这样写,生动地把一个 的八儿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3.“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用波浪线画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语句。
(三)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
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文中加点的三个“莫不”的作用:从程度上渲染观看龙舟竞赛的人之 ,涉及面之 ,具体写出了“全茶峒人”度端午节的 。
2.下列句中画线字能否换成括号里的?为什么?
(1)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
(2)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摇摆)
3.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四)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他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 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
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 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 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即便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 一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 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 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 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 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