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冯香岺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继父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她5岁时和一起随母亲改嫁来到冯家。母亲去世后,15岁的冯香岺就承担了孝敬赡养继父冯竹增的重任。她很快学会了针线活,亲手做衣服、织毛衣,为继父做爱吃的饭菜,陪继父说心里话。在婚姻上,她坚持不养继父的女婿不嫁的原则,终于等来了被她的孝心感动的小伙子高录奎,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为爱心和孝心结合在一起,并共同约定勤劳致富,赡养好继父。
古人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国自西周以来就产生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思想。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的五伦关系,五伦关系尤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伦关系。在古中国古代人们看来,“父慈子孝”对上面所说的“父子有亲”的进一步解释,在家庭伦理中具有首要的规范意义。因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人只有能“善事父母”才能对他人有信,对国家尽忠。中国传统伦理中把“善事父母”看作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最基本的前提,把对待父母的态度作为处理一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这一思想是有着合理因素的。范文芳李铭顺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孝老爱亲”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许多年轻人的头脑中已逐渐暗淡下来。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老年人内心的孤寂。别说是对继父,就
是对亲生父母,也很少过问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老人为社会贡献了大半生,年迈体衰,成为社会的“弱者”,他们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特别的关照。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重要的篇幅,强调家庭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一个自然人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是人们基本道德、思想、意识、观念的“发祥地”,是实践公共道德、家庭美德,甚至职业道德的首善场所,是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依托。一个人在家里表现的好,在外面的表现基本都好,反过来就不一定了。由此我们常常想,把家庭建设好,我们的事业就成功了一半。成功的男人身后必是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古人讲“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冯香岺的身上就体现着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倡导和发扬的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也有有利于社会和谐。现代人家庭道德的内容渗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尊老、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方面。冯香岺是尊老的典型,象她这样的人是家庭道德的“定盘星”。
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整体道德状况,必须大力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努力形成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家庭是人生旅途中遮风避雨的驿站,是继续前进的助力器。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和睦、友爱、上进,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万事兴,但和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谐是人创造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从查自身存在的问题做起,提高自身文化文明素质,从而构建起越来越多的和谐家庭,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和睦。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不仅仅只是家庭道德建设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的责任。
孝老爱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需要我们拿出金钱和物质,更需要我们奉献爱心。我们对待老人,不仅要从物质生活上给予赡养和照顾,还要在精神生活上给老人以体贴和安慰。不嫌弃老人、虐待老人,依照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在社会上也要倡导敬老、尊老、助老的道德风尚,热心为老人办好事办实事。在公共场所尽量为老人提供方便,帮助老人上下车、过马路、搬重物。
祝愿所有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祝愿象冯香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爱,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