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
地理位
贾湖遗址舞渡镇贾湖村东侧,1962发现。该位于舞阳县城置北22公里北  遗址东西长275米,南北宽260米,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25米。1983年-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进行6次发掘,发掘面积26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30多座,灰坑300多个,陶窑1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和龟甲等遗物数千件。
考古挖掘
20014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贾湖遗址进行了第七次发掘。这次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发现房基8座,灰坑66座,陶窑3座,兽坑2座,墓葬96座,发现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遗物数百件,大量炭化水稻稻粒、豆粒等植物种子,各种鱼类、龟、鳖、鹿类、猪、狗等动物骨骼。
房基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有单间和多间,每间面积26平方米,房间有门坎或隔墙。房基附近的灰坑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有的为窖穴,壁上留有台阶,有的周围还有柱洞。
墓葬均为土坑墓,葬式多仰身直肢,个别为侧身直肢或俯身直肢,多数墓内有随葬品,少者一件,多者数十件。少数墓中随葬有成组龟甲,龟甲多穿孔,孔内装有不同颜的小卵石,个别龟甲上有契刻符号,还随葬有骨笛。
在制陶技术方面,发现的陶窑均为横穴式,上口近圆形,残存有火门、火膛、火台、窑壁、烟道和出烟口。出土陶片中以夹砂陶为主,泥质次之,还有夹炭陶、夹云母陶,以红为主,褐占一定比例,灰和黑较少。由于火侯不匀,陶多不纯正,陶胎多呈灰或黑。器表以磨光和素面为主,夹砂褐陶和红陶普遍施赭石陶衣。纹饰有绳纹、划纹、戳刺纹、附加堆纹、乳钉纹、齿状纹、篦点纹和拍印纹等。典型陶器有凿形足盆形鼎、凿形足卷沿罐形鼎、筒形角把罐、束颈鼓腰圆底罐、卷沿深腹罐、折沿深腹罐、罐形壶、折肩壶、圆肩圆腹壶、扁腹横耳壶、敛口钵和浅腹钵等。
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打制。农业生产工具有刮削器、弧刃斧、斜刃斧、两端弧形斧和齿刃镰。谷物加工工具有鞋底状四柱足石磨盘和磨棒。还有绿松石饰等。
贾湖骨笛
骨器有骨鱼镖、骨针、骨钗和条形骨器等。还有骨笛,系用鹤类尺骨钻孔制成,形制固定,多为7孔,有的先刻好等分记号,再钻孔。标本M28220,全长222厘米,7孔,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经测音,能发出6声或7声音阶。
重要意义
  骨笛
出土文物(4)
贾湖遗址出土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约76008600年(经树轮校正)。这处典型裴李岗文化聚落遗址,为研究原始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贾湖湖面泛异光,天赐宝地宝物藏。  
    饮酒改写人类史,裴李时代有佳酿。  
    文字远达八千长,汉文契刻堪滥觞。  
    骨笛七孔笛声扬,葛天音乐谱华章。  
    至今仍能吹奏曲,小白菜乐动人肠。中原太阳早慧地,吾侪放生应歌唱。
    贾湖是位于郑州南部约150公里处舞阳县的一个小村落,1987年在这里发现了一处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在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死者的两侧随葬有骨笛,
经专家鉴定,是用鹤类的翅骨做成,已基本具备七声音节。骨笛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也将“七声音节西来说”的定论彻底推翻。依据贾湖骨笛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专家将他命名为“中华第一笛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
张居中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裴李岗、磁山文化的发现,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研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学术界2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就是最主要的成果之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面积约55000平方米。1983年到1987年进行了6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达23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小坑、柱洞等。     

    贾湖遗址地处淮河上游,伏牛山东麓,与以嵩山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具有不少共同的时代特征,如小口双耳壶、深腹罐、敞口圆底钵、鞋底状四足石磨盘、齿刃石镰等。但区别亦相当明显,如贾湖陶器以喇叭形口折肩壶、凿形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裴李岗则以小口直颈圆腹壶、圆锥状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贾湖的夹碳陶、夹蚌陶更不见于裴李岗;贾湖墓葬有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二次葬、多人合葬等,头向多西;裴李岗墓葬几乎全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贾湖人随葬品以陶、骨器为主要组合,陶、石器很少,且大多不成组合;裴李岗人以陶、石器为主要组合,不见贾湖的随葬龟甲和犬牲现象。贾湖人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业形式,同时渔猎经济占很大比重;裴李岗人则以粟作农业为主,渔猎经济不发达。贾湖遗存可分为三期,其中二、三期与裴李岗文化大体同时,一期则早于裴李岗。碳14显示,贾湖遗存年代跨度为公元前70005800年。与贾湖遗存相同的还有郭庄、翟庄等十多处,均分布于伏牛山以东的沙河、洪河流域。以贾湖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具有自己独有特征,又有一定的分布地域和发展序列,贾湖的稻作农业、夹碳陶等因素与长江流域同时期文化有相同之处,呈现出长江、黄河流域之间的过渡性质。因此命名为贾湖文化,以便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同时,由于贾湖一期文化的上限年代距今9000年,不仅使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又向前推进一步,且对研究北方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贾湖动物落中,喜暖湿的有獐、麋、麂、、闭壳龟等,但在最早期的灰坑中还发现喜冷的紫貂。植物落中喜暖湿的有枫香、山毛榉、水蕨、香蒲、盐扶木、野生稻及大量湿生环纹藻类等;同时耐旱的蒿属、藜科植物也大量存在。反映出的是疏林草原湖沼景观,中晚期气温高于现今这一地区23,降水量高于现今400600毫米,相当于长江流域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土壤微形态的研究也记录了气候由冷转暖的变化。从各期的环境因素看,一是反映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初期气候迅速转暖以及其不稳定波动的过程,二是可能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这为研究全新世环境变迁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揭示全新世早期环境剧变及北方新石器文化骤起之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贾湖聚落废弃于一次水灾,反证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葛天身高 

    通过对300多座墓葬出土的400多具人骨标本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与河南的下王岗组、庙底沟组,山东的大汶口、野店、西夏候组特征一致,男子身高在1701799厘米之间,易患退行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颈椎研究表明,现代人较贾湖人头部运动的范围逐渐加大,是人类直立后逐渐进化的结果。 

    贾湖人生业结构中,获取植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稻作农业,主要栽培尚处于原始状态的偏粳形稻。出土的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证实了这一点。因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阶段的时间大体同步,加上气候环境的特殊条件和大量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有理由相信淮河上游地区是粳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结论动摇了淮河流域稻作农业系自长江流域传播而来的传统认识。人骨中碳13的研究也表明贾湖人以食用稻米为主要来源的碳3型植物为主,而未见以粟、黍类植物为主要来源的碳4型植物。 

    贾湖人获取动物类食品的主要手段是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狩猎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型鹿类及貉等。捕捞的主要对象是鱼类、龟鳖类、、蚌类等。家畜饲养主要是猪和狗;黄牛、水牛、羊等也有少量发现,是否家养尚不清楚。总之,贾湖人的生业形式是稻作农业和渔猎业为主的广谱性经济。   

    贾湖陶制品制作工艺,处于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过渡的历史阶段,且后者逐渐代替了前者,并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这两种成型工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贾湖制石工艺,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个新石器时代所有的主要工艺均已具备,许多石制品规整、精致且锋利,装饰品上隧道孔的出现更是这种工艺的最早实例。与以后的仰韶和龙山时代相比,只是穿孔技术尚未广泛运用于生产工具的制作而已。 

    贾湖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致而规整。有些箭头堪与金属箭头比美,而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高超的计算水平。 

    从骨笛的制作和龟腹石子可以看出,贾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这为研究我国度量衡的起源及与音乐之关系,揭开黄钟 的千古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贾湖聚落布局中,早期居住区与墓葬区混杂,中晚期居住区与墓葬区、作坊区相对集中,反映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聚落周围有濠沟。 

    是中国古代向心式环濠聚落的滥觞。中晚期聚落可能有5个以上家族同时并存,表明贾湖聚落可能存在着家庭家族氏族的三级社会组织形式。通过住房和墓葬两种计算方法推测,贾湖聚落的常住人口可能在160260人之间,为当时一个中心聚落当无问题。 

    贾湖人的住房以半地穴式单间房为主,也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半地穴式多间房,还有个别地面建筑和干阑式建筑。灶为室内和室外并存,烧陶则窑烧与露天烧并存。炊器以鼎罐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壶,以盆、钵、碗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 

    贾湖墓葬中随葬的成组龟甲及内装石子、共存的骨笛和杈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表明,贾湖人之中流行巫术崇拜与巫术信仰。从随葬龟甲和墓地葬狗现象分析,当时存在着龟灵崇拜、祖先崇拜和犬牲现象。以八、六、四、二为主要组合的成组龟甲和内装石子分析,当时已存在着用龟占卜的现象。这对后来影响中国数千年的象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而龟甲、骨、石、陶器上契刻符号的发现表明,在8000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因之,贾湖刻符很可能与汉字起源有一定的关系。如此则证明,刻划是汉字的主要来源之一。 

    分属于贾湖早、中、晚三期的二十多支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骨笛,经研究已具备了四声、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并出现了平均律和纯律的萌芽。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八千年前,它的发现将改写中国音乐史,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可能是后世管乐器的祖制,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总之,贾湖文化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绚丽画卷,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八千年前的辉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