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把 “最好的女儿”嫁给了香港
香港政论家- 李怡
藝術大師吳冠中兩天前在北京遺體火化。正在香港藝術館展出的「吳冠中捐贈展」,今天下午在演講廳舉行悼念講座「獨立風骨.遺愛香江」,由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以粵語主講,介紹吳冠中與香港情緣,及一生對藝術的貢獻,免費入場。
港府宣傳吳冠中的捐贈,頗強調這些畫的金錢價值。上周吳冠中去世時的傳媒報道,和市民的談論,也多談論他的畫價。但對吳冠中這個把藝術生命看得高於一切,認為「藝術就是真性情」的大師來說,對畫價和金錢都淡然處之。他一生與所有競逐名利的畫家最不同之處有二:一是他不斷創作新畫,又不斷自我燒毀舊作。六十年代他燒毀了一大批他不滿意的作品 1991年一次過又燒毀了 200多張作品。以他的名氣,隨便拿一張他不滿意的作品出來,也可以賣數百萬。但他只忠於自己,忠於藝術,自己不滿意的就 毁,不為金錢玷污。
另一件事就是他將作品大量捐贈給博物館,其中又以對香港與新加坡捐贈最多。 1995年以來,他向香港捐贈了 52幅珍貴畫作。 2008年,他向新加坡捐贈了 113幅畫作。這些捐贈按拍
賣行估算都有數億元。今年 6 25日,他去世前數小時,他長子吳可雨代表他向香港藝術館再贈 5幅水墨畫作,其中 4幅是今年新作,而一幅題為《朱顏未改》的,則是他 2001年自稱是勇於超越自我之作,一直被他掛在家裏,最後卻把它送給香港。
吳大師不願他的作品被附庸風雅或買藝術品保值的商人掛在自家客廳,所以他寧可把天價的畫作捐給博物館。捐贈的對象也是他細心選擇的,他說:「我不願我的作品給某些博物館,放在庫房裏爛掉。」他選擇新加坡和香港作為他大手捐贈的地方,他說新加坡介於中西之間,文化與中國接近。至於香港,除了有中西薈萃的文化,以及同新加坡一樣有良好的法治與管理之外,也是吳老心目中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獨木橋」。
他把他自己滿意的作品比作他的「女兒」, 08年他大手捐贈給新加坡之後,他說,現在,我所剩「女兒」不多了,留下的大多是不好的,不好的自然就不能出嫁。
而在他大去之前一刻,他把「最好的女兒」嫁給了香港。香港特區政府和市民應好好細味吳大師在這最後一刻的心意:他看上香港甚麼?法治?管理?自由?價值觀?對他的畫作超越功利之心的欣賞?
吳冠中晚年對中國大陸的體制,有許多激烈批評, 08年接受《南方周末》的訪問中,他說中國的美術家協會「只養雞,不下蛋」,中國當代美術水平「比非洲還落後」,說中國的藝術活動「就跟妓院一樣」。他說中國大陸「整個社會都浮躁,郑则仕去世……畫廊濟濟,展覽密集,與其說這是文化繁榮,不如說是為爭飯碗而標新立異……
大陸作家易中天把吳冠中這些尖銳批評,稱之為「遠逝的雷聲」,儘管有雷,但「沒有帶來暴雨傾盆」,「冠中先生將默默遠去,連同他的雷聲。沒有雨,是因為沒有雲。沒有雲,是因為沒有水。沒有水,是因為沒有樹。沒有樹,只因為種樹的周期長,遠不如水泥和塑料來得快」。易中天說,「當今中國,不但鮮有參天大樹,就連灌木和小草都快沒了,多的是水泥和塑料──水泥的腦袋,塑料的眼睛」。因為「整個社會都浮躁」。浮躁的社會不會有思想,人人滿腹功利,一臉麻木,「我們這個民族,還有沒有希望,有沒有明天?」
易中天算是吳冠中的思想的知音。吳冠中在最後時刻把他「最好的女兒」嫁來香港,希望香港是他的知音。觀乎特首高官在「起錨」活動中的浮躁,一切向北望的舉止,他們會是吳冠中的知音?會知道香港真正的價值何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