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施蛰存先生
          郑启五
  家父郑道传(1919-2002)和家母陈兆璋(2003-2010)是厦门大学内迁闽西山城长汀时期(1938-1946)的流亡学生。著名文学家施蛰存先生(1903-2003)在1940-1945年于厦门大学讲授国文,并担任学生文学社团“木刻与诗歌”、“笔会”的指导。家父家母因为爱好文学,是上述社团的骨干,与施先生关系较为密切,在特殊的时期结下了珍贵的厦大师生情谊。大学毕业后家父家母一直与施师有书信来往,家父分别于196119661985年三次赴上海探望过施师,家母也于1984年探望过一次,这些情况家母后来写成散文《五十年后怀恩师》,发表于《厦门大学1946级级友毕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9610月福州版)一书里,后被《凤凰树下——我的厦大学生时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4月版)收入。我也有记录这一师生关系的散文《汀江梅林梦难断》被陈子善收入《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忆施蛰存》(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最近我在捐赠父母亲的老书旧纸里发现一封施先生1983年的亲笔信,该信用的是《词学》编辑部的稿纸,该刊由施蛰存亲自筹划创办,198111月创刊,据悉他将创办、编纂《词学》视作自
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视。 1施老在信中侃侃而谈,提及40年前的老学生如数家珍,如叙家常,整封信的书写笔迹娟秀,字字珠玑,满满一纸,一气呵成,字里行间展露出改革开放初期施先生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那正在穿透阴云的时代阳光:
道传2、兆璋3
        水仙四球已辗转递到,外四球亦已转交万先生4,每年都曾惠赐漳州名产,甚感甚感,可惜我的房子尚未落实政策,现居三间都是北房,不见阳光,种水仙条件不够,每年都开得不好,只望今年能收复南房或迁居新厦,可占叶茂花香,不负雅意。
      承示朱一雄夫妇5地址,很好,我会即写个信去。
      涂元渠6故去,使人哀悼,去年我儿子蓬到泉州去,承他招待,想不到一调福州,即患不治之疾,不知他如果不去福州会不会免此一劫,金珍玉7有信来,我送了一个花圈去,不足以致悼念之情。
      我去夏到陕西、山西、河南去走了一转,今年暑假想到南方去看看,很可能到厦门来叙
旧。
      道传现在还工作否,念念,郑朝宗8处望代致候。
      郭成九9在上海,月前来过,苏仁俪10郑则仕去世、陈欢熹11在无锡,也有联系,我即将把一雄的地址,抄给仁俪。
      我一切如旧,谢谢你们的关注,年此即贺
新禧。
                                    施蛰存
                                    198317   
1 刘凌:《施蛰存与〈词学〉》,《文汇报》2010/10/12
2、郑道传,厦门大学经济系1940级学生,后为厦门大学经济系/哲学系教授,著有《殖民地问题》(中华书局1948年版)、《资本论方法论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等。
3、 陈兆璋,厦门大学历史系1942级学生,郑道传夫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世界中世纪史散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 万先生,既万鸿开教授,1940年代曾经在厦门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会计学,译有《苏联货币与金融》。
5、 朱一雄夫妇,既朱一雄(1923-2012)、庄昭顺,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朱后移民美国,成为美国华李大学终身美术教授。 
6、 涂元曲(1922-1983),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 著有《高适岑参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
7、 金珍玉,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涂元曲夫人。
8、 郑朝宗教授(1912-1998),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著有《小说新论》、《护花小集》等,主编《〈管锥编〉研究论文集》,编译《德莱登戏剧论文选》等。 
9、 郭成九,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
10、 苏仁俪,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曾任中国致公党无锡市主委。
11、 陈欢熹,1940年代厦门大学学生,苏仁俪夫人、无锡师范资深教师。
     
施蛰存与《词学》
发布时间:20101012 10:43
来源:文汇报 作者:刘凌
我要评论
字号:【 】【打印
  《词学》丛刊由施蛰存先生筹划创办,于198111月问世,迅即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和诗词爱好者的欢迎。创刊号及其后各辑均曾多次重印。
  由于施蛰存先生的声望,词学研究者多能踊跃供稿,并以其文字在《词学》发表为荣。在施先生盛情邀请下,《词学》编委会集中了海内外词学名家,如享有一代词宗之称的夏承
焘,词学大家唐圭璋,词坛名流俞平伯、任中敏、张伯驹、潘景郑、黄君坦、钱仲联、宛敏灏、吕贞白、王季思、徐震堮、程千帆、马兴荣、万云骏等,均为《词学》尽心尽力。
  施蛰存将创办、编纂《词学》视作自己学术生命的一部分,与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同样重视。他颇具创意而又周到地为《词学》设计各个专栏和版式,精心撰写编辑体例征稿规约。他不但频频约稿,而且注重发掘词学新人,不拘一格地予以扶持、提携,即使极普通的读者来信,或请益质疑,或求购书刊,他均不惮其烦,每信必复。
  他为每辑《词学》选定来稿,细致地审读全部稿件,编排目录,并亲自将目录译成英文。他还不避琐细地为文稿订正疏漏,注明繁简体,标上字号,计算字数,选择图版,并颇为认真地阅改校样。他甚至在动大手术后的住院期间,还审改、编纂《词学》稿件,并抱病重抄字迹不清的文稿。《词学》中词苑一栏发表的每首词作,均经他改润重抄。
  施蛰存主编的《词学》,以揭示中国词史发展之渊源、进程,探讨词论的衍变、深化,以及全面客观评骘历代词人为宗旨。他在创刊号中即刊载了唐圭璋、金启华的《历代词学研究述略》和马兴荣的《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这两篇文章全面论述了唐宋至当代千余年来词学的发展,可谓千年词史之大纲。
  在词学最为繁荣的宋朝和词学中兴的清朝之外,施蛰存也颇为重视唐五代词、金元明词,以及近现代词与当代词的研究。他还亲自撰写了《说<忆秦娥>》《白居易词辨》《张志和及其渔父词》等力作,揭开了词学研究中的诸多谜团。
  《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词,历来相传为李白所作。《花庵词选》以此词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列于卷首,称为百代词曲之祖。施蛰存《说<忆秦娥>》胪列南唐至宋代冯延巳、张先、毛滂、向子湮、贺铸等名家之作,清晰地映现了《忆秦娥》词调格律演变之迹,指出“‘箫声咽一词,决不能作于冯延巳、张先之前,此必苏东坡、贺方回同时人所撰,谬其作者,因托之李白耳。
  《全唐五代词》一书被词学界誉为荟萃唐五代词的全璧,施蛰存《白居易词辨》指出,此书所收白居易词共37首,为旧本所无而新增者均为齐言之诗,或用曲调名为题如隔浦莲”“急乐世,或按唐人所题为枯枝词,其词实仍是五七言歌诗,恐犹不得目之为词,又一字至七字叠句诗,六朝时已有,属于杂体诗,非白居易创调,今依《词谱》题为一七令,著为词格,亦误。
  施蛰存对词调格律也有深湛的研究。他在《词学》刊载的《说<杨柳枝><贺圣朝><
平时>》揭橥自周秦、两汉咏叹杨柳成为乐曲,直至唐宋演变为词调的渊源与历程,从而指出欧阳修的《贺圣朝影》、贺方回的《太平时》为《花间集》杨柳枝的继承,黄庭坚、张子野、杜安世的《贺圣朝》为敦煌乐曲杨柳枝的继承。他在《唐诗宋词中的六州曲》中,通过对凉州、小梁州、伊州、甘州、胡渭州、石州、氐州诸曲的深入研究,充分显示出他深谙古代音乐的渊博学识。
  对历代汗牛充栋的词籍的版本学与目录学研究,施蛰存也颇为注重。他特地在《词学》设了文献”“书志等栏目,各辑均刊载海内外词学名家的专论,如秦惠民《<唐宋名贤百家词集>考辨》、刘尚荣《苏轼词集版本综述》、张珍怀《<阳春白雪>述略》、龙沐勋《词籍题跋》、王璠《李清照词辑本论略》、村上哲见《日本传存<潄玉词>二种》、王瑷玲《英文本词学书目》等。他亲自撰写连载于各辑的《历代词选集叙录》《词学书目集录》《港台版词籍经眼录》《新出词籍介绍》等,更是开创了现代词学目录学、版本学与文献学的研究。
  由于数十年来节衣缩食费尽周折收购词学书刊,无论在颠沛流离的抗战时期,还是其后工作与生活长期处于竭蹶艰难的时期,施蛰存均乐此不疲坚持不辍,因此他的北山楼书斋积贮了数以千计的历代词学善本秘籍。他主编《词学》时,即遴选其中尤为珍稀久佚者,整理校
辑后,颁于各辑文献书志栏。如被晚清四大词家之一况周颐称誉为全明不能有二的陈铎《草堂余意》,久已佚失的唐代渔父词船子和尚的《拨棹歌》,明末云间词派代表作蒋平阶等的《支机集》,均属此列。
  施蛰存在上世纪30年代主编的《现代》,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具创意、最能包罗各派的现代文学刊物。而他主编的《词学》,也被誉为最具独特品位和风格的学术集刊。《词学》和《现代》堪称中国期刊史上的双璧。
  《词学》第一至十二辑为施先生亲自主编,当时即已售罄。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予以影印,分装四卷出版,此必将成为词学同道手中的爱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