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的苹果2011-05-08 11:04保密的苹果
2010-05-20 09:33:58跟贴0条
对于苹果来说,保密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吊足公众的胃口。苹果知道很多时候就该安安静静地"消失"在公众视线中,然后"砰"的一声丢出一个,好戏开始了…
苹果严密的保密制度是依靠着一种被内部员工戏称为"苹果盖世太保"(AppleGestapo)的组织来维护的,该组织完全不顾员工的隐私,审查所有可能的信息,并不遗余力地出泄密嫌疑人,这让人很难将表面风光的苹果产品与背后冷酷的"龌龊勾当"联系在一起。
虽然这个团队自称为"全球性忠诚团队"(WorldwideLoyaltyTeam),但在苹果的一些员工眼中,他们却完全和纳粹的盖世太保差不多,说好听了是一间谍,根本上就是一恶魔。这些人专门监视苹果各大总部和店面的情况,并直接向乔布斯和CFO彼得?奥本海默汇报情况。
一位化名"汤姆"的苹果前员工说:"苹果的这些'间谍'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一些有可能泄露机密苹果手机密码忘记了怎么办才能解开
的部门。就连管理层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一旦他们怀疑信息被泄露,这些'特种部队'便会随时赶到办公室,尤其是在早晨。他们会联系事发办公楼中的最高管理者,并要求配合行动。"
汤姆所谓的"行动"其实在苹果内部只是例行公事,过程也很简单:管理人员会命令员工呆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以及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这帮人从不进行沟通,他们只是呆在那里,监视各位主管,以确保一切正常。所有的手机都会被收上去,如果有人需要与外界联系,必须获得许可,而且通话过程会被监控。
这些人不会收集员工的照相机,因为苹果根本不允许员工携带照相机进入公司。如果员工使用iPhone上网,则需要将信息备份到笔记本。因为苹果为每位员工提供了一部免费的iPhone,但至于怎么处置里面的信息,就得全听公司的。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将手机中的锁定功能解开,并关闭该功能,之后,"特种部队"便会检查员工最近的活动。
"特种部队"会备份iPhone中的所有内容,至于其他型号的手机,他们也会仔细检查所有的短信和图片,总之此时此地,"没有隐私、没有限制、也没有例外"。
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员工还必须启动电脑的屏幕保护程序,以确保他们不会相互沟通,更
不能与外界联系。所有员工都被要求保持沉默,不许发短信,也不许打电话。如果有谁拒绝遵守命令,就会被辞退,而且永不录用。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自愿的"。管理层建议员工交出手机,如果你不照做,他们就会解雇你,或者会对你拒绝交出手机的原因进行调查。与此同时,在接受调查的过程,所有人都要签订保密协议。要知道,在被苹果录用时,员工已经签订过一堆保密协议了。
汤姆说:"我碰到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当他们到想的东西后,'嫌疑人'会被要求一直呆到下班。然后,此人会在警卫的'护送'下,默默地离开。"在此人未离开之前,"特种部队"会一直在周围观察。汤姆说:"背后发生的很多事情我的确不知情。但我知道,他们肯定会审问重点'嫌疑人',用起诉来威胁这些人。"
但是我们无法获知这种事情发生的频率,因为整个过程都悄无声息。这些人还会做许多工作以便监视苹果员工,从搜查员工历史记录到通过"钓鱼"方式揪出潜在的泄密者,以及对即将发布的产品散布炒作信息。
这似乎已经不再是曾经那个带给人欢乐的苹果了,虽然其产品仍然一如既往的惊艳,但是公司内部再也没有当初研发Mac时的和谐与融洽了。
Mac当年也是一个秘密项目,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保密政策来确保这款产品的信息不被泄露。经过了一整天的努力工作后,Mac团队成员有时会一同来到加州的海滩上玩,无忧无虑而且非常快乐。他们认为这款具有革命意义的电脑会改变世界,而且对此很有信心。他们彼此分享着信息,根本没有什么"秘密",这也使得他们最终创造了一台"酷毙了"的电脑,在描述Mac时,乔布斯经常用到这个词。
而现在,苹果已经从一家充满欢乐与嬉皮士精神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克格勃风格且到处戒备森严的企业,这种盖世太保式的审讯甚至导致了一名富士康中国员工在丢失iPhone后自杀。
iPod独舞,一年一颗
单独地看,苹果这样不近人情的保密措施让人大倒胃口,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毫无缘由的,回顾乔布斯重返苹果后推出的一系列震撼业界的产品,之所以每次都能给大家带来惊喜,除了产品本身的出品质外,还有一点也尤为重要,那就是保密--将悬念留到最后,吊足公众的胃口,然后抛出一个惊喜。
这样的手法苹果屡试不爽,而且和竞争对手缓慢迟钝的产品运作能力比较起来,乔布斯已经将他的保密大法玩得烂熟于胸了。
这里我们可以来一个反面教材,可怜的微软。早在2004年,微软就提出了被称为"iPod杀手"的新计划--PlaysForSure,这一计划是微软当时提出来与苹果的iPod和iTunes相抗衡的一种解决方案,目的是抢占数字版权保护的市场份额。因为iPod为苹果带来的巨额收益让微软很是眼红,于是拉来了一大堆盟友准备照猫画虎,瞧瞧下面这串名单: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飞利浦、爱立信、索尼、东芝、Palm…全是业界精英,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结果如何呢?相信大家都很清楚,谁还记得苹果有过这么一个敌人,一切好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那么苹果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呢?苹果根本就不为所动,仍然对产品的细节严格保密,使得其产品总是在公布于众时,人们才第一次听说其真实的细节。苹果始终将产品保持保密状态,直到它准备销售,这时就能获得"憋坏了"的媒体的热烈追捧,并引发公众的追逐。这一年苹果推出了第四代iPod,这也是从黑白向彩的飞跃,公众的热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苹果深知时机的重要性,因为任何产品或者事件都很难让公众保持长久的热情,也没法连续几个星期都登上报纸的头版,所以必须得集中火力,而且得对准目标。微软的问题就在于"iPod杀手"固然火力十足,但是却没对准目标,仅仅说是针对iPod,显然这个命题太大了,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而微软要率领那么一大帮的巨头盟友完成一项具体的行动任务,显然也不是短期就能有成效的,但是公众的耐心是有限的,这样的消息来得快去得也快,反而留下了一大堆的质疑。消费者不禁要问:难道微软宣布这消息仅仅是为了做市场调查,看看公众的反应?
更糟的是,过早宣布消息不仅加强了公众对微软无法实现其计划的负面印象,甚至让人怀疑微软根本就不知道消费者要的是什么。难道这是和大家闹着玩吗?所谓希望越大失望很可能也越大,微软这个计划实在太吸引人,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在苹果一家独大的市场高价挨宰,结果微软抛出了命题就没了下文,而苹果却在"消失"一阵后突然带着最新款的产品回归,两相比较,消费者们自然愿意再次拥抱iPod.微软的眼高手低使得公众对其在硬件产品领域的实力更加怀疑,长久的曝光也使其每一个微小的错误都被无限放大,也许这个时候盖茨终于明白乔布斯为什么总是悄无声息地捣腾自己的小摆件了吧。
每年的Macworld发布会苹果都只拿出一两款新产品,这样可以使公众的视线聚焦,因为一般来说超过3种选择消费者就记不清谁是谁了。这就像喂猴子一样,苹果在透露消息方面,知道如何使这些猴子跳舞,喂得太多和太少都不合适,必须得恰到好处。一下子抛出太多的信
息会引发一场大混乱,然后大家不得要领各截一块,最后消费者得到的信息也是盲人摸象;而太少的信息又会使发布会索然无味,第二天媒体登出来的全是千篇一律的新闻稿。
当然尽管每次都是一点点信息,但是一定要实实在在,不然像微软的PlaysForSure计划一样全是概念,只会让猴子有上当的感觉,最后只会恼羞成怒,恶果就是不但这一产品会被敌视,品牌形象也会受到重创。苹果虽然平时没多大动静,但是一有动静就是重磅,而且其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节奏,使公众始终处于期待和饥饿中。从2001年到2005年,苹果按每年一款的频率推出了5个版本的iPod,期间还有各种特别版,而在之后的两年,iPod又逐步升级为iPodshuffle、iPodNano直到iTouch,始终与公众若即若离,但又热度不减。
研究苹果多年的分析师GeneMunster就说,"苹果就像一个黑箱子,他们从不和外界沟通。"他回忆2005年曾有一位苹果高管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公司没有兴趣开发不带屏幕的廉价iPod.而仅仅几个月后,iPodshuffle就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