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及解决策略
摘要:幼儿是动画片节目的核心受众体。幼儿通过观看动画片,能够培养自身探索社区的兴趣,而且借助动画片的内容播放,也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培养,帮助幼儿树立社会意识,推动幼儿自我认知发展。但动画片也有负面影响,源于头儿本身缺乏认知判断力,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教育性不足。要想真正摒除这些负面影响,改善举措是:首先在动画片的制作上要尽可能结合幼儿的生活出发,重视幼儿正确社会认知的引导。其次是杜绝暴力、不合规且对幼儿存在模仿诱导的动画片上映。第三是重视家庭的管控,通过家长的努力,引导幼儿合理观看动画片。第四是动画片的制作要始终围绕儿童为核心展开,强调儿童的参与和体验。
关键词:动画片;幼儿社会性发展;消极影响;策略
进入到20 世纪后,我国政府对动画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政府在2004年出台了《动漫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将动画产业放置到战略高度上去,大力扶持、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动画周边产业,诸如含有动画元素的文具、模型以及食物、服装等也在市场中热销。动画片的飞速发展对幼儿产生的影响究竟如何?利大于弊抑或是弊大于利?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课题。
一、动画片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涵概述
(一)动画片
动画片,也有人将其称作是卡通,顾名思义指的是活动漫画。一般在动画片的制作上,采取的是通过图画的方式来将作者的构思、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展现出发,在胶片上通过逐格摄影的方式完成相互间有细微变化以形成连贯动作的画面拍摄出来,借助每秒24格的速度完成画面的放映。通过连续的放映,让肉眼看到连续的形象活动画面。通过动画片可以展现出人物难以达成的夸张以及梦幻活动效果。动画片的核心呈现方式为绘画,通过绘画完成人物或空间形象的夸张、趣味呈现。这种画面颇受广大幼儿的青睐。动画片是儿童的童年伙伴,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呢绒之一。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飞速发展的,一些动画片将核心受众设定为学前儿童,借助游戏化、幼儿化以及和谐化的风格,展现愉快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故事内容,而且动画造型简单明了,语言符合幼儿的接受习惯,这类动画片在幼儿以及家长体中备受关注。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这里提到的幼儿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在参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展现出来的互助、写作以及谦让等利于社会、他人的行为。同时社会化发展也涵盖了一系列助人行为,诸如与他人合作、互助等,或是与他人共同分享、安慰他人、帮助他人等。在个体社会化里,常见的一种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从亲社会行为到幼儿品质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感情不断丰富、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更好的获取到助人知识,同时实现自身技能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也正是因为周边人的影响,会让幼儿的道德和行为和周边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幼儿成长。
二、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夸张的动画片表现形式影响幼儿的正确认知
动画片在创作过程中会有夸大现实的成分,容易幼儿幼儿,不利于幼儿正确判断事实。比如在动画片中,总是将恶人的形象塑造的无比丑陋。长此以往,很容易让幼儿产生丑陋的人一定是恶人的想法。这种不正确的认知无论是从幼儿的认知引导,还是从幼儿道德发展视角来说都有消极影响。而且由于幼儿观看动画片导致的悲剧也频繁见诸报端。闽南网 2017 年 3 月 7 日的报道中提到,乌鲁木齐市冯先生女儿因模仿动画片中的行为,在11楼的家中撑了一
把伞跳下,造成了悲剧。澎湃新闻网 2016 年 12 月 25 日报道中提到,常州市 6 岁儿童蕾蕾因被反锁在家中想要妈妈,就模仿动画片中沿着外墙管道下滑的场景,不小心从5楼坠下。
(二)过长的观看行为挤占幼儿的社交时间
由于观看动画片,导致儿童大量的时间被占用,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开展和能力培养。动画片所展现的世界是虚拟的,长久的观看动画片会让儿童将现实和虚拟世界混淆。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幼儿会模仿动画片中的方式去和人沟通、交往。长期观看动画片,忽视和人交流,不利于幼儿语言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也会对幼儿的社会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无节制的依赖电子设备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幼儿正常社会认知的培养。
(三)错误的模仿过程诱发幼儿暴力行为
幼儿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诱发儿童暴力,不利于幼儿进行自我情绪和行为管控。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不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行
为。尤其是对部分心智不够成熟的幼儿来说,其难以到正确抑制自己欲望的方式,不具备出的自觉性,一旦遇到喜欢的事物就往往会采取暴力方式获取。
三、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
(一)幼儿认知发展缺乏判断力
首先幼儿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不够成熟,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概念。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动画片中暴力镜头的影响。
其次幼儿本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很微妙。在幼儿时期,他们的认知、思维与其它年龄人有较大差异。我国在幼儿电视节目受众的划定上,没有精准定位,盲目将幼儿节目受众设定为0-18岁少年儿童和家长,或是直接分为学前以及学龄两个阶段儿童。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在幼儿电视节目制作上,没有细分,节目定位模糊,存在很多和幼儿年龄不符的节目内容。
第三,有部分动画制片人将动画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工具,在动画片的制作上过于关注知识的讲述,虽然这和很多家长的预期一致,但是由于动画片本身没有关注儿童本心,导致动画片难以真正赢得儿童的青睐,让我国动画片发展走向了高且空的怪圈。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利
于幼儿主体意识培养。全程都是开车的动漫推荐
(二)动画片的观看缺乏教育性
首先是我国的很多动画片在创作上,有较多的不和谐、不恰当的情节和语言充斥其中。很多儿童对这类动画片有较高的偏爱,而且往往可以脱口而出动画片中的一些经典台词,甚至其中有很多成人化的语言,这些内容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其次从我国热播的幼儿电视节目来说,一些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大量搞笑、荒诞的元素,节目较少关注和幼儿的互动。而且在这些节目中,多数内容都是以城市流行元素为主,将城市儿童设定为动画中的主人公。不少农村儿童在这类动画片中难以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无法真正将动画片中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衔接。这些动画片的存在诱发了农村儿童集体“失语”的现象。对于农村儿童呢来说,仿佛是进入了一个真空世界,对节目中的内容完全陌生。这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