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纱质量标准与控制
一、 毛纱质量标准与前纺质量控制
缺乏全面系统地理解乌斯特纱线质量指标统计值,以致误导生产。
主要表现为过分重视条干CV%,常发性纱疵IPI值、单纱强力值和毛羽值等,尤其是重视平均值,忽视离散值。应高度关注:强力CV%,条干CVb%、毛羽CV%、伸长率、伸长率CVε%、HV强力仪测0.1%下限强力值,以及管理性偶发纱疵A3+A3+C3+D2及长粗、长细节、规律性条干等。
许多质量问题事实上是供需矛盾问题,客户并不能准确地提出自己真实的需求。
“好的纱线”要满足客户两大需求:(1)使后道工序(主要是机织、针织)能高效率地进行生产。出问题的纱线往往是在离散值过大方面出问题,大多数是由所谓的“劣”锭造成的。任何一个处于不良状况的专件器材都会造成一个或更多的“劣”锭。
(2)要满足最好纺织成品的性能要求,如面料风格、手感、外观泽等。有时候各项质量指标都很好,但可能因为捻度设计不合适而造成重大质量问题。
正确的解决之道是把每一个纱锭都看成一个纺纱厂,关注每一个细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离散,减少弱环发生的机率。错误的做法是通过提高平均值,增加成本,损失效率来解决问题。
1.1标准内容
支数偏差
强力与伸长
捻度
外观疵点
毛纱条干不匀率CV%值
每千米毛纱的粗节、细节、毛粒
毛纱品质支数I值
1.2控制
I值的计算=CV实际/CV极限
CV值极限== (%)=0.1125
CVd__是纤维本身的细度离散。一般精纺羊毛纤维取0.25
N=混纺比(毛) N=
1.3细纱:
1.3.1测试:
1.3.2国际毛纱标准(IWTO)的其他方面要求:
支数不匀1.7%左右
双股针织绒线强力5~7gm/tex平均6~6.5
最低平均伸长率10%中高支纱9%
上蜡纱线摩擦系数0.14~0.15,之前0.27~0.30
并线防疵:螺丝纱
清纱理想条件:70个接头每100千米,而其中44个是有害疵点的接头。
二、 毛纱条干不匀分析:
2.1毛纱截面平均纤维根数:混纺纱45根其中羊毛12以上。
2.2欠伸与并合(10克/米或6克/米以下的条子最佳控制是弹性气泡罗拉控制、
2.3回潮率
2.4强力
2.5纤维长度不匀只是对纱条的短片段不匀产生显著不利影响。
2.6纤维细度不匀增加4%相当于细度增加1微米影响可纺性。
2.7纤维的脆弱性及纤维弱节、卷曲度、氯化处理、机械缺陷。
三、毛条品质特性与工艺设定:
3.2细度变异系数规定
纤维直径和长度之间的关系
长度CV值的选择与应用
20.5微米毛条最佳的选择为40~45%,以30~33%为佳不要高于37%。
24微米的毛条最大纺纱性能为CV=42~52%。
3.3各工序隔距设计:
针梳机调整前隔距依据两种方法:
(1)原料豪特长度的一半、(2)条子喂入重量、纤维长度及短纤维含量(短毛率)
短纤率10~13% 35毫米的隔距
小于10% 40毫米的隔距
大于13% 30毫米的隔距
四针前隔距最小23毫米,总隔距250毫米
末粗前隔距33~38毫米,总隔距=纤维交叉长度*1.35~1.65,范围:115~220毫米
细纱机各部分隔距变动甚少:滑溜欠伸凹槽0.75毫米
总隔距 最大230毫米 | 压力档次(kg) | |||
黑 | 绿 | 红 | ||
后区隔距 | 92 | |||
毫米微米 前区包括皮圈 | 114 | |||
后罗拉上 | 50 | 0 | 25 | 34 |
后罗拉下 | 40 | |||
中皮圈(上)罗拉 | 48 | 9 | 12 | 15 |
中皮圈(下)罗拉 | 23 | |||
前罗拉上 | 50 | 20 | 27 | 35 |
前罗拉下 | 40 | |||
3.4并和与欠伸
3.4.1总欠伸数与总并和数之比反映了欠伸功能的优劣。
3.4.2针梳机负荷设计在正常的针密条件下19~20微米毛条为200克/米
20~21微米毛条为220克/米
23~25微米毛条为250克/米
3.4.3交叉针梳机后区欠伸为0.95
SHS四针:喂入罗拉张力欠伸为0.933~1.048
圈条出条张力欠伸为0.96~1.063
前罗拉至输出罗拉为0.989~1.034
主欠伸最大为7.9
3.4.4粗纱存储:20~30℃、75~85%
3.4.5设计工艺流程的要点:
出条重量举例:
细纱 | 末粗 | 细纱 | 末粗 | 四针 |
60 | 0.26-0.3 | 60 | 0.3 | 3.5 |
70 | 0.23-0.25 | 72 | 0.24 | 3.5 |
80 | 0.2-0.24 | 86 | 0.23 | 2.5 |
90—100 | 0.15-0.2 | 96 | 0.18 | 2 |
尽可能把毛条输入量加至针梳机的额定输入量(头二针),符合自调匀整的喂入量规定及出条喇叭口的定量。针板针密:
直径(微米) | 18 | 19.5 | 21~22 | 23 |
头针 | 5R | 5R | 4.5R | 4R |
二针 | 6F | 6F | 5F | 4.5F |
三针 | 7F | 7F | 6F | 5F |
四针 | 8F | 7F | 6F | 5F |
末针 | 10F | 9F | 8F | 7F |
四、细节分析与控制
4.2.1设备技术精度
4.2.2工艺上的问题是纤维长度损伤。条染复精梳测试
工艺设计主要有欠伸与并和、末粗及四针出条重量、防止意外欠伸。条干整洁,粗纱卷绕张力适当,接头、清洁、含油、回潮。
细纱加大后隔距使之与滑溜槽深度,纱支,纤维长度分布相适应,实施优选。
电子清纱器
4.2.3原料混合工艺的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