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死者》中推动伽布里欧“顿悟”的若干要素
作者:金艳霜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第6期
⊙金艳霜[运城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顿悟”在乔伊斯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短篇小说《死者》中,伽布里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后,忽然间认识到了自己的生存境遇,获得了对世俗人生的大彻大悟。小说中诸多要素对伽布里欧最后的“顿悟”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人物特质、情节构建及氛围营造三方面对其推动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死者》 “顿悟” 人物特质 情节 氛围
■灵魂摆渡结局什么意思
《死者》,是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所著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最后一篇。该篇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丰富的意蕴和对现实深刻的艺术观照在短篇小说的王国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篇有关“顿悟”的故事。作为该篇小说的主人公,伽布里欧忽然间获得了对自我和现实的认
知,完成了精神上的成长,这是小说中最为宝贵的一抹亮,既凸显了主题,又以泱泱而无穷尽之势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小说中诸多要素都对伽布里欧最后的“顿悟”起到了或多或少的推动作用。下面,本文仅从人物特质、情节构建及氛围营造三方面对其推动作用予以剖析。
一
首先,作为该篇小说中的顿悟者,伽布里欧身上所具有的特质,使他更易于洞见他人所不能,并走向成长和变化。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曾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圆形人物”的概念。他说,圆形人物“因具有人性的深度而带给人一种奇妙的感觉”,圆形人物“如同一个真实的人,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逐渐显露出其多面性”。伽布里欧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圆形人物:他真实、复杂、变化无常,身上不时地展现出人性的多面性,人们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是个怎样的人;读者越是深入阅读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带给读者的新鲜感就越多;并且他在经历一番心理危机后能够忽然间获得对自我和现实的认知……乔伊斯用精湛的艺术手法赋予了伽布里欧这样一个普通人物丰富的人格特质,在带给读者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有效地传达了小说的主题。
“他是个健硕高大的年轻人……一张脸刮得干干净净,擦得一尘不染的镜片和发亮的镀金镜框一刻不停地放出光来,衬托出镜框后一双敏感而不安分的眼睛。”初读这些句子,读者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张年轻知识分子敏感、多思、充满智慧的面庞。此外,在整个晚宴过程中,伽布里欧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而
非参与者存在的。尽管他替姨妈们迎来送往、承担切鹅肉和发表演讲的任务,但大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个跳脱出自己身份的局外人,始终在观察、感受和思索周遭发生的一切。作者缘何在众多人物中选择伽布里欧作为顿悟者呢?究其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心性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艺术家。作为一位大学教授和一个独立撰稿人,一方面,他的文艺气质使他在精神上超脱于这个现实的喧闹的世界;另一方面,他那富于理性的头脑又使他不同于那些一味用感性思考的人们。此外,他本性中的热情和宽容使他在判定是非时不同于艾维丝小,能够采取一种相对中庸的态度。他身上的这些特质,都为他最后的自我救赎做出了绝好的铺垫。
此外,伽布里欧性格中的缺点及他错误的观念也是推动他“顿悟”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顿悟”,“一种猝然的心领神会……仅仅一个片段,却包含了全部生活的意义”,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身上。“顿悟”,往往发生在其观点和视角与现实的生活和事物的本质有些许偏差的人身上。伽布里欧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他自负、情感疏淡。他那自鸣得意的自信和高高在上的姿态使他难以获得一种客观的自我认知。他自认为他早已看透了爱尔兰的本质——贫弱无力、死气沉沉。他说:“我讨厌我的祖国,讨厌透了!”然而,他却任凭自己“陷在一系列令人乏味的家庭琐事和毫无创造性可言的工作当中”。由于对晚宴提不起兴趣,他几次溜到窗边看窗外飘扬的雪花和漆黑的夜晚。这或许暗示他在下意识地躲避现实。而一个试图逃离现实的人又怎么能轻易地洞悉事物的本质呢?从伽布里欧的演讲词和他对妻子格丽塔的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胸中盛满激情的人。然而,在生活中,与迈克尔·富里不同,他总是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心迹。因此,他从未尝试过去实现“他身上最大的可能性”。
褊狭,是伽布里欧身上的另一个缺点。小说中曾提到伽布里欧不愿意去他妻子的家乡康诺特看看。当谈到套靴时,“伽布里欧似乎有些生气,他皱着眉头说:‘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只是格丽塔觉得非常可笑罢了,她说套靴这个词儿让她联想到克里斯蒂剧团的演出”。因而,我们可以得知,伽布里欧从未真正认同过格丽塔身上浓重的爱尔兰气息,从未正视过真正的爱尔兰。甚至当他陶醉于妻子倚在楼梯暗处出神地倾听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歌这一幕时,事实上,他也是在为自己自以为是的爱情和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闲情逸致而沾沾自喜。
在故事的结尾,当格丽塔向他讲述迈克尔·富里,一个爱她胜过生命的纤弱男孩,如何在冰冷的雨夜离开病榻,立在她的窗前,在一棵滴着雨水的树下为她唱一首美丽的民谣时,“他忽然间意识到,从未经历过如此爱恋的他,从不曾活出生命最大的可能性。而对他的妻子而言,迈克尔·富里,她青春的影子,远比他这个做丈夫的真实得多”。“他那双好奇的眼睛长久地停留在她的脸蛋和头发上,想起那时候她有着怎样的少女的美丽,一种奇异而友善的怜悯涌上了他的心头。” 此刻,人性的力量战胜了他错误的观念和性格中的瑕疵,顿悟忽然间闪现。“与其随时光而衰残、凋落,不如趁着锦绣华年勇敢地走进另一个世界。”
二
从整体上看,小说的情节很简单,甚至有些乏味。但通过深层的透视,读者会发现,一系列似乎无关
痛痒的小事通过作者的巧妙连缀,事实上起到影响主人公心境、牵动其内省神经的作用,也因此引发了他最后的“顿悟”。晚宴上,伽布里欧第一次情绪受挫发生在他被女仆莉莉抢白时。“‘我看最近哪个好日子,我们该去参加你跟你那个年轻人的婚礼了吧,嗯?’女孩回头瞟了他一眼,无比凄恻地说:‘眼下,男人们只会甜言蜜语,把能从你身上骗走的东西全骗走。’伽布里欧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便有些脸红。”那时那地,他似乎开始模糊地意识到有必要反省自己。而当大家谈到套靴时,他又不觉有些愠怒,因为这让他想起他妻子的出身……“一片阴云从他脸上掠过,他想起了母亲对自己婚姻的强硬抵触。那些她曾经使用过的轻蔑辞藻一直令他耿耿于怀。”在这样一个欢闹的圣诞之夜,这是他第三次感到心绪烦扰了。舞会上,当艾维丝小嘲弄地管他叫“西布里吞人”,并诘问他为什么愿意去法国、比利时,而不愿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看看时,他变得激动难安,恼怒不已。妻子格丽塔倚在楼梯的阴暗处,迷离地倾听民歌的姿态,让伽布里欧不禁沉醉,但他体内奔腾的热血却随着他听完妻子的故事后渐渐冷却下来。他忽然间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也即将“凋残于一个不可捉摸的灰世界里”。小说中情节的一波三折让伽布里欧的心境经历着种种变化。事实上,这一切都为他最后获得“顿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小说中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圣诞晚宴的前前后后。这本应是一个充满欢乐的圣诞之夜。但作为读者,我们不时地觉察出有某种与圣诞气氛不和谐的东西存在着。熙熙攘攘的人欢闹中似乎隐约有一种
萧瑟之感悬浮在空气中。百合花,它那纤尘不染的白有时让我们联想到死亡。而女佣莉莉,这个心怀苦涩的女孩,在圣诞的夜晚,楼上楼下奔来走去地招呼客人,就像是一个心儿已死了的活标本。圣诞晚宴每年都是由两个年迈苍苍的老妇人做东,来参加的都是些常客,席前宴后人们的谈话也不过是些没什么精神养分的老生常谈;朱丽娅姨妈甚至不知道套靴是何物;玛丽·简弹奏的经院式的曲子也从不曾引起听者真正的兴趣。所有这一切都给圣诞晚宴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调。伽布里欧不禁几次踱步到窗前以排遣那份沉闷和精神上的压迫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与妻子在积雪覆盖的宽阔马路上步行回旅馆的那一段场景。室外的空气冰冷、清冽,却掩藏不住伽布里欧心中流淌的欢乐,甚至是狂喜,而这又与旅店内那昏暗、温暖、局促的氛围和伽布里欧受挫的欲望再次形成对比。气氛由欢乐到沉闷、由狂喜到心情跌到谷底的转变,无疑对主人公获得“顿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乔伊斯这般优秀的小说家在构思一部小说时,他清楚地知道如何把千头万绪的方方面面合理、完美地构建起来以达成他的目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顿悟。乔伊斯用他那颇具鉴赏力的眼光挑选了伽布里欧,这样一个具有精神潜质的人物作为获得“顿悟”的人,并且小说中似乎漫不经心的细小情节的“堆砌”和气氛的点染都很好地实现了作者的目的。因此,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带给读者启示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用艺术的眼光欣赏文学作品的欢愉。■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米子、沈东子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2] 夏慧云.浅析《死者》中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114.
[3] Scholes, Robert and A.Walton Litz. Dubliners: Texts, Criticism, and Notes. 5th ed. [M].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69.
■
作 者:金艳霜,硕士,山西省运城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