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钢琴神童
作者:金建民
来源:《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09
        匈牙利指挥家、小提琴家、钢琴家阿图尔·尼基什(Artur Nikisch
        尼基什18551012日生于拉本伊让特·米克洛斯,自幼学习钢琴,被誉为神童。1866年,他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师从德索夫和海尔梅斯伯格。在校期间,尼基什参加的弦乐六重奏团获金质奖章,同时凭借其出的演奏荣膺小提琴一等奖和钢琴二等奖。1873年,尼基什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在毕业音乐会上指挥演出了自己创作的《D小调交响曲》片断。随后的三年里,尼基什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
        1877年,尼基什由德索夫推荐,被聘为莱比锡歌剧院的合唱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鉴于其出的表现,1879年尼基什荣升为莱比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一做就是十年。在此期间,尼基什指挥布鲁克纳的《E大调第七交响曲》首演于莱比锡市立剧院。1885年,在李斯特协会主办的一次音乐会上,他背谱指挥了《浮士德交响曲》和《但丁交响曲》,震惊乐坛。
        在卸任莱比锡歌剧院首席指挥后的三年,尼基什担任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指挥。1893年至1895年期间,尼基什赴匈牙利出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院长。1895年至 1922年,尼基什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的指挥。1908年,他指挥里格尔的《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于莱比锡。
        1912年,时年五十七岁的尼基什率伦敦交响乐团在美国举办首次巡回演出,同年于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指挥首演霍尔布鲁克的歌剧《唐的孩子们》。随后,尼基什在利兹指挥首演巴特沃斯的狂想曲《什罗普郡少年》,并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为德意志唱片公司录制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该唱片成为史上第一张完整的管弦乐唱片。1913年至1914年,他在伦敦科文特花园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1922123日,尼基什卒于莱比锡,终年六十六岁。
        尼基什是首位背谱指挥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清晰明确、朴素无华,擅长演释布鲁克纳、柴科夫斯基、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李斯特和施特劳斯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作品。他的钢琴伴奏卓尔不,令人叹服。除此之外,尼基什还作有室内乐和康塔塔等体裁的乐曲,被誉为当时最多才多艺的指挥大师。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
        马勒186077日生于波希米亚卡利什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小商贩,育有十四个子女,但其中七人夭折,马勒是次子。马勒六岁开始学钢琴,十岁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十五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声、对位和作曲。1877年,马勒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和音乐史三个学期。1880年至1888年,为生活所迫,马勒开始指挥生涯,先后在哈尔、莱巴赫、奥尔米茨、卡塞尔、布拉格和莱比锡等地的歌剧院担任指挥。
        1888年,马勒根据韦伯未完成稿整理创作的歌剧《三个平托斯》首演于莱比锡歌剧院,由他本人亲自担任指挥。同年,他被聘为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院长兼首席指挥。1891年至1897年期间,马勒担任汉堡歌剧院的首席指挥。随后的十年里,马勒一直出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兼首席指挥。1907年,他被聘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的指挥,并创立了纽约爱乐协会。两年后,马勒受命担任重新组建的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11518日,马勒因心脏病导致的严重的血液感染卒于维也纳,终年仅五十一岁。
        作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乐坛上最重要的一位指挥家,马勒以其独特的风格、炽热的情感和鲜明的形象准确而深刻地演释了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斯美塔那、普契尼和
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影响深远。尤其是在维也纳歌剧院任职的十年,他经过不懈努力,使该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当时享有一流的声誉。
        马勒说:我指挥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作曲。作为一位业余作曲家,马勒的主要作品包括十部交响曲和四十余首歌曲。其作为指挥家的伟大成就从未引起过争议,但他的音乐创作在很长时间内却一直是毁誉参半:有人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有人对他不屑一顾,甚至断言马勒的音乐绝不会有什么长久保存的价值。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马勒的作品逐渐得到越来越多指挥家、评论家和听众的青睐。他的音乐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注重挖掘和发挥乐队的表现力,善于将个人的生活经历升华成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从而超越有限达到永恒。
        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费鲁乔·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
        布索尼186641日生于恩波利,父亲是单簧管和钢琴演奏家。布索尼自幼随父学钢琴,七岁即在里雅斯特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九岁在维也纳演出,十岁那年跟随雷米学习作曲,十六岁便加入了波洛尼亚音乐学会,成为继莫扎特之后最年轻的会员。1889年起,布索尼先后任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889)、莫斯科音乐学院(1890)、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
院(1891-1894)的钢琴教授。1898年后,他的主要经历放在了创作上,于1901年和1902年在魏玛设立大师班,向青年作曲家和演奏家提供合作的场所,并借此机会指挥了许多青年作曲家的作品。1915年,布索尼移居瑞士苏黎世,五年后返回柏林逐渐恢复钢琴演奏。1924727日,布索尼卒于柏林,终年五十八岁。
        布索尼的钢琴演奏技巧辉煌且富于理智,善于运用踏板,音丰富多彩。他的早期作品是古典兼浪漫风格的,中晚期作品受李斯特的影响,具有印象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主要作品有歌剧《新娘的选择》《丑角》《图兰朵》《浮士德博士》、十多部交响曲和协奏曲、四部人声与乐队、八首室内乐作品以及数十首钢琴曲等。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斯克里亚宾18721著名钢琴家6日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钢琴家。他自幼学钢琴,被视为神童,同时具有过人的作曲天赋,十七岁时已完成十首《玛祖卡》。1888年至1892年,斯克里亚宾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萨福诺夫学钢琴,跟随塔涅耶夫和阿连斯基学作曲。求学阶段的斯克里亚宾即引起出版商别拉耶夫的注意,以优厚的条件出版了他的早期作品。毕业四年后,在别拉耶夫的资助下,斯克里亚宾到欧洲各地巡回演出,
引起了轰动。1898年至1903年,演出归国后的斯克里亚宾出任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并于1903年起定居瑞士。在此期间,斯克里亚宾在美国、俄国和英国举行了多场巡回演出。1915427日,斯克里亚宾因罹患癌症卒于莫斯科,终年仅四十三岁。
        斯克里亚宾自幼敏感,好沉思冥想,易冲动偏激。其早期作品深受肖邦和李斯特的影响,中后期创作在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方式:用四度叠置构成和弦;采用印象派无调性手法创作钢琴曲;尝试在音乐作品中运用其他艺术手法,如交响诗《普罗米修斯》中采用的彩风琴(英国人里明顿于1895年发明,演奏时能同时在银幕上呈现出各种与音乐相联系的彩)等。
        美籍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mann
        霍夫曼1876120日生于克拉科夫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钢琴家和指挥家,母亲是歌剧演员。霍夫曼五岁开始学钢琴,显示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六岁即登台演奏,七岁在欧洲巡回演出,被誉为罕见的音乐神童。1886年,霍夫曼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反响极佳,1887年受邀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再次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钢琴曲,从此轰动乐坛。据统计,霍夫曼当时陆续在美国各地举行了四
十二场演奏会,因遭到美国制止虐待儿童协会的抗议而被迫终止。
        后纽约富翁克拉克捐赠五万美元资助他继续深造,于是他跟随莫什科夫斯基和安东·鲁宾斯坦学习,暂别舞台。直至1894年,霍夫曼才逐渐恢复公开演奏,先后到德国、俄国和美国等地巡回演出,广受欢迎,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1898年起,霍夫曼定居美国,并于1924年出任费城科蒂斯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随后加入美国籍,任科蒂斯音乐学院院长至1938年。1937年,为庆祝其赴美演奏五十周年,霍夫曼演奏了安东·鲁宾斯坦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和他自己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克罗马蒂空》。1957216日,霍夫曼卒于洛杉矶,终年八十一岁。
        霍夫曼的演奏绚丽而富有诗意,尤其擅长演释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或细腻亲切,委婉如歌,或铿锵有力,动人心魄。他从事音乐教学三十余年,著有《钢琴演奏法》《钢琴问答》等教材,培养了许多钢琴人才。此外,霍夫曼还作有交响曲一部、钢琴协奏曲五部以及钢琴独奏曲近百首。
        美籍智利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
        阿劳190326日生于奇廉,自幼随母学钢琴。五岁时便登台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七岁时由智利政府资助入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跟随克劳泽学习钢琴,十一岁时首次在柏林举行独奏音乐会,继而在德国和北欧巡回演出。十五岁时,阿劳在欧洲举办了巡回演出。1923年,他在美国与波士顿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协奏曲。因其出的演奏,他于1924年至1940年被聘为柏林斯特恩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2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阿劳一举斩获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大奖,由此蜚声乐坛。
        此后,他先后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南非、以列、印度、日本和匈牙利等多地举办了音乐会,曲目涵盖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多位大师的作品。1952年,伦敦BBC电台广播了由他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系列音乐会,反响极大。1973年,阿劳录制了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该唱片被誉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经典版本199169日,阿劳卒于奥地利米尔茨楚施拉格,终年八十八岁。他与塞金、霍洛维茨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叶钢琴界的三大巨星。
        苏联钢琴家拉扎尔·贝尔曼(Lazar Berman
        贝尔曼1930226日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犹太裔家庭,两岁起随母亲学钢琴,三岁时
被选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儿童特别才能钢琴班,七岁便登上了莫斯科国家剧场演奏,并录制了第一张唱片。贝尔曼九岁考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跟随戈登威泽学习钢琴,十岁与莫斯科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莫扎特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K.503)。1948年,贝尔曼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历。不久后,贝尔曼获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和布达佩斯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三等奖,遂开启了其职业演奏家的生涯。
        1976年,贝尔曼在美国巡回演出,举行了两百多场独奏音乐会。1990年苏联解体后,他奔赴意大利和挪威,任职于佛罗伦萨伊莫拉音乐学院,同时在世界各地与多名著名的指挥家合作演出。1999年起,贝尔曼多次在中国广州、北京和上海举行音乐会。2003年,他应邀任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评委。200526日,拉扎尔·贝尔曼卒于佛罗伦萨,终年七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