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化钢琴鉴赏心得体会
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发展历程,有一位梅县人很少被人提及和了解,而今年9月12日在浙江音乐学院举行的“一段鲜活的杭州音乐历史——李树化钢琴作品讲学音乐会”,让这个已尘封了近80年的我国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树化”的名字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蔚认为:李树化一心一意地为中国新音乐的成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风眠的终生挚友
李树化,原名李权福、李树华,祖籍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1901年出生于泰国北柳,10岁左右回到梅县,后在梅州中学读书。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改名李树化。
1919年7月,同是梅州中学毕业的林文铮先到上海学习英文,从正在留法俭学会补习德语(准备留德)的同乡校友熊君锐那里获悉留法俭学的消息。林文铮立即函告林风眠来沪,以便同去法国勤工俭学。林风眠又邀请李树化同行。同年12月25日,李树化瞒着家人,与林风眠、林文铮以及徐特立、李立三、李富春、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人一起从上海搭乘法国邮轮傲德雷
纳蓬号赴法勤工俭学。林文铮与林风眠在1920年3月10日写给熊君锐的一封信中谈及:树华君等现在法国南部中学补习。彼等在校中甚有乐趣,每星期校长夫人亲身出来教跳舞二小时,较之敝校毫无生气者有天渊之别……回国前,林风眠、李树化分别娶了法国的妻子,而李树化的女儿李尘生(李丹妮)更是成了林风眠的义女。
在蔡元培赏识下,林风眠于1926年1月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和(杭州)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受林风眠之邀,李树化先是被聘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驻欧通信员,1927年回国又担任北京国立艺专的音乐教授。1928年再随林风眠到杭州国立艺术院担任教授兼音乐研究会主任,并任秘书(见1928年6月版《国立艺术院院友录》)。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茂春曾在《边角研究的新发现——李树化研究》中讲到:……1937年,杭州沦陷后,李树化带着妻女与林风眠带领杭州艺专的师生向内地迁移,此时发小林风眠毅然放弃大量的巨幅油画,选择把两架钢琴带到船上,待局势稳定后,才搬回陆地继续给学生上课。在《用爱等一生》(欧阳鹭英著)书中亦写到:在1938年5月24日李树化的女儿李丹妮生日之际,林风眠给李树化全家画过速写,在给李树化的画像题词中写
道:“李树化沉默寡言,对学生和蔼可亲,对花草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旅游,非常喜欢肖邦的作品,作曲时喜欢强拍子开头,十年来为音乐教学,为音乐欣赏服务贡献极大。”林风眠还画了一幅《双火鸡图》,象征彼此之间的深厚友情。李树化写的歌曲《欢送吾友林风眠》《赠我友林风眠》,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同一般。直至1979年9月,晚年的林风眠应法国政府的邀请在巴黎举办画展时,他们才在异国他乡的法国里昂一起追忆年轻的时光。
中法大学首批注册生之一
里昂中法大学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1951年停办,在这30年间共培养了473名中国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陈毅、等,以及一些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这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后,带回了新的知识、文化、思想、技术等,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李丹妮著的《混血儿》和欧阳鹭英撰的《被遗忘的中国音乐家李树化》提及:1921年9月,里昂中法大学成立时,李树化通过入学考试成为首批127位注册生之一,并进入到国立里昂大学音乐高等专门学校学习。之所以选择读音乐专业,是他受到父亲熏陶,喜欢拉二胡,留法期间如有开联谊会,都会邀请他上台表演。在入学考试时,著名的钢琴家A·科尔托(Alfrie
dContot)对他说:“很可惜,你已二十岁,学钢琴太迟了,不能考演奏系。”经老师这么一说,他毅然放弃考演奏系,改考声乐指挥专业兼修钢琴专业,后来又在里昂大学文学院任研究员。毕业后,李树化在里昂拉比钢琴公司做调律师,并与法国女子珍妮·亚力山德林(后称珍妮)结婚。当时旅居泰国的父亲写信叫其改学医学,只是父亲突然离世,本该寄出学医的学费中断,李树化因此放弃学医计划,并在1926年12月回国。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家
作为一个拓荒者,从1927年至1937年的“黄金十年”里,李树化曾经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音乐理论方面。1936年版的《近代艺术中国发展史》,李树化撰写了其中的《音乐》篇,该篇分绪论、关于固有音乐的构成要素、一向留存着的音乐、固有的乐器和音乐技巧、现代中国音乐的倾向和发端、新音乐事业的进展过程、中国现代音乐作者及作品、作歌及译歌、演奏会教育机关乐器店共九章进行介绍,并附录了《中国现代音乐著作物一览》。而1927年李树化为纪念父亲而写的《钢琴基本演奏法》,1933年自印,1941年再版。“再版序”写道:近十年来,学钢琴的人确实多起来了,但比较专业比较系统的关于钢琴弹奏法一类的中文读物
却绝少……这本书是我自法国留学时写的,于1933年印出作国立艺专音乐系学生的参考书……
除此之外,李树化的音乐理论还有《怎样研究音乐》《音乐实用说》《世界音乐院的调查》《法兰西新音乐的领导-霍列》《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意大利现代音乐》等多篇文章或译文。
音乐创作方面,杭州国立艺术院第一首校歌由林文铮作词,作曲者就是李树化。亦有不少艺术歌曲、钢琴曲,如艺术歌曲有《催眠歌》(1929)、《悲秋》(1931)等。钢琴曲有《海夜》(1927)、《艺术运动》(1929)、《胜利进行曲》(1929)、《如此温柔》(1930)、《柳枝与竹枝(唐贺知章·顾况)》(1935)、《西湖荡漾(船歌)》(口琴1940)、《金陵怀古》(1947)等等。
音乐教育方面,李树化先后在南北两艺专从事音乐教育,培养了一批学生。如在京师公立师范学校任艺术教师教授钢琴时,老志诚就是他当年的学生。国立艺术院的学生则有张权、洪士銈、费曼尔等一批学生,而且学校的“音乐研究会”,导师就是李树化,专门吸收除音乐专业外的各系学生参加。李树化常常把所教的学生召集在一起,举办小型钢琴演奏会,相互切
著名钢琴家磋技艺,待学生演奏完之后,他会做一番点评,指出优缺点,使学生们受到启发而进步。
李树化“消失之谜”
纵观李树化的一生,可分六个阶段:泰国阶段(1901-1911),梅州阶段(1911-1919年),法国阶段(1920-1926年),北京、杭州阶段(1927-1937年),福建、上海、浙江阶段(1940-1956年),泰国、法国阶段(1956-1991年)。因他在1956年离开中国后,行踪一直极少为外人所知,便有了音乐界的李树化“消失之谜”。
岁月不负,历久弥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林风眠研究专家郑朝和李树化学生钟肇衡告诉笔者,他们是从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会刊获知,因李树化的女儿李丹妮回国与袁迪宝再续前缘,其所带回来的珍贵照片和史料,才让这段历史原貌真实再现。原来,1956年4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离开中国后,李树化一家乘船到香港。6月18日,李树化之妻珍妮和女儿李丹妮搭乘由法国政府免费安排的轮船“越南号”回法国,而李树化因护照问题,转道泰国北柳见家人,六年后(即1962年)才从泰国前往法国定居,直至1991年6月16日逝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