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法中学生沉迷手机案例
案例分析:女儿12岁,我自己一手带大,我们的关系很好。一直觉得孩子和我几乎无话不谈。孩子很乖,从小到大没太操心,我们一家三口生活的平淡幸福。今年孩子通过努力进了最想去的中学,成为一名中学生。因为学校有各种通知,孩子们也有自己的需要联系,于是配了手机给她。我限制了每天的使用时间,依然占用很多时间,但这不是主要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我发现她加了很多影星之类不认识的人,(孩子手机设了密码,因为还单纯所以密码被我很容易猜到。)我查看了她的聊天内容,吓我一跳,都有点不认识我女儿了。于是我以网络安全为由告诉她我要定期检查手机,可是每次检查她都提前把那些全部删除,但之后又会再加上。我也给她讲了网络上发生的很多不安全的事件,并给她规定不许添加陌生人,当时答应的很好,但最近我检查发现又都加上了,每天功课那么忙,还抽空聊天,聊天内容也是让人哭笑不得,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强制处理看来没用,需要她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妥当才行。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同一个人第2条)我是刚才留言12岁女儿用手机加陌生人的妈妈,想再补充一下孩子的聊天内容,她在网上扮演着一个虚假的人和别人聊天,说自己是童星,还说自己是混血儿,年龄也
比实际大,和一个人说自己是加拿大人,德国混血儿,和另一个又说韩国混血儿,还说自己是学霸,会几国外语。加了一些明星,和别人要什么热巴,鹿晗的,也不知道真的假的都加上了。看了这些谎话连篇的聊天记录,我真的很难相信这居然是我的孩子。这到底为什么呢,我应该怎么管呢?老师给指点一下迷津,万分感谢!
案例分析:
理解妈妈的焦虑,也理解孩子。我在中学的时候,也希望自己的很多事情不被妈妈知道,这是建立起自我城池的方式之一。
对于初中生的管理,不应该简单粗暴。此刻她接触什么,就是需要什么。禁止是无用的,人对于被禁止的东西,一般会更有探索欲。“禁”永远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大禹治水的故事源远流长,就是告诉我们“堵不如疏”。
鹿晗的妈妈孩子给自己编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在网上与别人沟通,这事情在我看来值得赞叹。第一,她懂得安全防范。如果她说我是某某,在某某学校,我父母在哪里等真实信息,我才觉得值得担忧。第二,她有很好的创意能力。能够把自己知道的身份资源,都拿来装饰自己,这不是欺
骗,这是一种网络身份探索。不同的身份必须组合不同的背景知识呢,学霸和几国外语的人设,映射出孩子的内心愿意自己是这样的人。这种人设不错啊。第三,孩子对自己身份的包装和创造,说明孩子已经进入一个梦想期,她开始要走出常规的生活,有变成一份传奇的渴望。
建议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但是不再检查内容。比如除了正常联系以外,每天可以不受监管的用半个小时手机,要给孩子这样的自由,而且可以自如的和孩子聊天,请孩子分享使用手机的经验,“有什么新鲜事呀?不要让妈妈落伍啊。”“我朋友的女儿跟妈妈说了鹿晗的事情,我居然不知道,你知道吗?好想你给妈妈补补课。”让孩子的新信息不设防的对妈妈流动起来。同时,孩子在描述的时候,还锻炼的叙述能力、思维能力,而且妈妈也可以透过语言和分析,看到孩子心智的成长。
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中说:“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即使在鹿晗的娱乐世界里,假如引导得法,也足以锻炼孩子对世界的宏观认知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