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公平的,舆论≠法律
姓名:张金芝 学号:150503050002 专业班级:2015级编辑出版学(一)班
对于网络上有关“江歌案”的新闻资料都是以江歌妈妈的立场出发,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做法已经影响到了法律的审判,所以我们就来谈谈法律是否公平,它是否为谁开了“后门”。首先着重翻看这个事件的始末:12月11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被害案终于在日本东京开庭审理。此时,距离江歌2016年11月3日的被害已过去一年之久。一年来,江歌母亲请愿的“万人签名”表达了民众对于凶手零容忍的态度,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这个令人唏嘘的悲剧。江歌为之挡刀的闺蜜刘鑫,一直在舆论的讨伐中生活,道德的和舆论的指摘也让这个“90后”的女孩陷入沉默。
20日,“江歌案”一审宣判,陈世峰获刑20年。而且,按照日本的法律,只有检方可以上诉,但对15年以上的判决,日本检方上诉概率微乎其微。这样一个判决,既不能让江妈的情绪得以宣泄,也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要求,网上骂声一片。然而,道德审判终究不能替代司法判决,在死刑判决愈发谨慎的今天,这样的判决,和大多数学者律师的猜测一致。
其次,又了解到中国与日本的法律:由于此案发生在日本,嫌疑人被日方羁押,未来要依照日本法律判决。那么陈世峰是否能如江母呼吁的那样被判处死刑?在对杀人事件量刑标准上,中日刑法存在不同。日本现行刑法的死刑规定共有12条,陈世峰最可能被适用的是199条即杀人罪。该条规定,杀人者处以死刑、无期或5年以上徒刑。
中日都是法治国家,但是两国刑法适用各有特点。例如有人曾经比较过中日刑罚“孰轻孰重”的问题,认为中国刑法的特点是“窄而深”,即只有非常重大行为才构成犯罪,而一旦犯罪,其刑罚严格。另一方面,日本刑法的特点是“宽而浅”,即犯罪不论大小,一律定为“犯罪”。但对这些犯罪的刑罚却较轻。
再者由于江歌妈妈发起的“万人签名”各个媒体及广大网民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大量的挖掘,也对这个事件进行了许多评价。道德的正义和感性往往大于冷静和理性。道德审判成为“江歌案”所有声音的焦点,尽管刘鑫可能不会承担法律责任,陈世峰不会被判死刑,但道德的谴责却从未停止。但真相和事实是什么?江歌到底是什么死的?仅凭刘鑫的说法和截图能否揭开真相的面纱?
仅从事件本身上来看,从挖掘刘鑫的日常生活到江妈的生活状态,再到庭审的抽签排号,“江
歌案”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中。网民们将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发泄,对刘鑫进行了人身攻击,也试图对司法判决产生影响。但是法律是公平公正的。
虽然事件即将告一段落,但在此时,理性的声音却依旧很少。首先说刘鑫。“江歌为刘鑫而死”这个命题显然没有错,但案件已经发生了,人已经走了,活着的人应该以什么态度去生活,才是应该值得关注的话题。
其次是陈世峰,被判20年。在日本服刑。开庭前,相比刘鑫背负的骂名,似乎陈世峰受到的谴责较为聚焦——江歌案详细过程“杀人”。但开庭审理后,陈世峰的辩词和事实的矛盾,再次引发了舆论的道德审判和批判。陈世峰的辩护律师一直在打法律擦边球,控方主张的“蓄意杀人”却被当事人否认,以“致命第一刀并非故意”为辞,试图改“故意杀人”为“杀人未遂”,甚至出现了“防卫过当”等说法,与此同时,长达19.9cm的水果刀被指由刘鑫递出,这与警方在陈世峰住所处发现的刀具包装相互矛盾。
再说判决。我们一直深信,司法判决是公正的。杀人者纵然可恶,但司法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杀人而存在的,惩戒和教育才是司法的目的。因此,继续发泄情绪并没有任何的作用,舆论≠法律。
多一些理性的声音,让生者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道德审判有用吗?用理性多思考思考,让事件随着时间而平静下来,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去,而不是一辈子活在仇恨和愧疚里。法律最终也是公平的,它并没有为谁开后门,也没有被舆论影响太深。法律不外乎人情。这是法律的公正。此次日本庭审受到很多中国网民的肯定,在于它完整体现了司法的重大价值——司法对民意的制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