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山北齐残碑考述
(焦作市图书馆,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笔者通过多次实地考察,发现白鹿山上玄极寺西侧有一块北齐时期残碑。它为我们研究北齐历史、百姓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口,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太行山一带乃至我国北齐时期历史、宗教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存史价值。关键词:白鹿山;北齐时期残碑;历史研究;宗教研究中图分类号:K 87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257(2016)04-0041-05
2006年,我与亲友最初登上白鹿山,在玄极寺发现
山腰栈道上的羊圈石墙上垒有一块石碑一般平整的石块,石块有黄并带浅红包浆。那次上山遇见那块石碑只是看了几眼,没有太多关注。
随后几次上山,石碑已经不知去向。有一次,我一边敬观神佛景物一边留心寻,终于在玄极寺西部一座不起眼的奶奶庙墙面发现一块石碑,长约70厘米,厚约20厘米。轻轻刮擦掉一些泥土包浆,可以看到“……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二□邑人敬造愿以此功德□益法界众生离苦得……”等碑文内容;此碑虽为残碑,但它笔气丰俊、古朴、逋峭,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犹存汉隶之风、魏碑之韵。我认为这块石碑是极具保护价值的国家文物,所显示的内容很重要,便对它心系神牵,很想一探究竟,因为它被当作石料嵌入墙体,无法看清它的全貌。
查阅《辉县志》(卷十四·碑碣志·北齐)(辉县知县黔筑周际华、石藩纂修)了解到:“元极寺碑八分书,在县西七十里、白鹿山元极寺内,碑四面皆有字,右面载: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见到北齐石碑的局部,又读《辉县志》上对石碑的描述,我心里有一个猜想:既然是四面有字,石碑可能是一个不到一米长,四面柱形的样子。
这块北齐时期残碑的发现,进一步确认了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其《水经注》(卷九)里所写的“白鹿山”的位置,继而,我们便不难理解南朝·宋·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嵇康,竹林七贤之一,曾居于山阳,今辉县市山阳村西南侧、山阳城
东北侧)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的论述,这对研究竹林七贤在太行山阳一带的活动有极大帮助。随后,我写了《一块值得辉县市珍藏的北齐时期碑碣》《<;水经注>所载“白鹿山”在哪里》等相关文章,也曾写信致河南省文物局、新乡市政府呼吁保护这块石碑。
2016年4月6日上午,我在郝兰香阿姨陪同下,乘
车经过峪河口儿(俗称瑶河口儿)往东到薄壁镇,再往北到鸭□村,背着物品徒步行走近三个小时,第六次登上海拔约1000米的白鹿山中部玄极寺。
在这里,我看到了从奶奶庙墙体取下的那块石碑的“全貌”。但它仍是一块残碑,却比我之前看到的(石碑右侧面)面积和内容要多。经过在山上修奶奶庙的工匠师傅帮助丈量,得知它高56㎝,宽33㎝,厚20㎝。北齐残碑有多年经历沧桑而积淀形成的包浆,字迹多数看不清楚。我和牛师傅经过3个多小时不停地清洗、简单地清理,石碑的字迹变得清晰起来,渍入碑石雕刻文字凹处的土黄泥浆,不容易清除,正好它们成了文字的填充。青的碑石底、土黄的沉渍泥浆相互映衬,使文字格外醒目,但是还有几个字模糊或因残损而无法看清。
阳历四月的晚上,春意融融,空气也变得暖和不少。玄极寺周围万籁俱寂,远瞰山下点点灯光如空中星星一般闪烁。我与几位在山上修建奶奶庙的鸭口村村民闲聊,其中一位姓郝。聊白鹿山张良洞、百宝洞的神奇,聊花鸟韭菜,聊文人雅士竹林七贤以及放羊人、砍柴者的奇遇,聊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迹的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书令慕容农以及翟魏皇帝翟钊,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隋朝学者卢太翼,唐代司马承祯、钱起、
收稿日期:2016-06-27
作者简介:王东(1970-),男,河南辉县人,焦作市图书馆,研究方向:地方文史。
焦作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
2016年12月
第4期
N o.4Dec.2016
DOI:10.16214/jki41-1276/g4.2016.04.014
2016年12月焦作大学学报
卢照邻,宋代岳家军忠义勇士,金代史学家元好问,元代道教教主丘处机、大学士王恽、许衡,明代王敕、纪云鹤、薛所蕴等人,聊佛图澄倡建寺院以及在这里发生的神话故事。聊到这块北齐石碑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通石碑被毁于“”“破四旧”中。当时,革命情绪高涨的以及村民拿着大锤等家伙爬上山来,佛像、石碑、石桌、佛塔、石刻雕塑、寺庙建筑等多被就地敲毁打破,有的从千佛洞
上边跌落或扔下来。康熙庚午版《辉县志》(1983年复印)(寺观·卷之十一)记载:“元极寺在白鹿山西,一径梯升,院分左右,左则危栈石室,右则古洞深窈,最西有珍珠悬泉,乱落如雨,殊觉可爱。创自石赵之世,有天竺名僧佛图澄者,遍历名山,至此顿步,遂因峰构宇,凭岩考室。至齐河清四年,益造石经诸佛像,勒碑洞口,以识其事。”由《辉县志》记载说明,齐河清四年,时人建造有石经诸佛像、勒碑等在洞口。现在,白鹿山玄极寺千佛洞西侧存有南北朝时期碑座,重约200㎏,四周雕刻有佛像、侍者等图案;20世纪80年代,牛师傅还请人拍有造像碑图片。说明这通北齐石碑是从石洞边被推下来的,在清朝时石碑还是完整的。
庆幸的是这通石碑的残块能够保留下来,剩下的残碑石块也许还在玄极寺沟谷之下、乱石之中,也许已经被敲碎散落遗失。在山上看护寺庙、石碑等文物多年的牛师傅说,在我这次上山来之前,他在山沟里了两三天,没有发现残碑的剩余部分。但愿剩下的残碑石块以后能寻回来,结果不是那么糟糕。
见到北齐残碑面貌后,我把之前记录的碑石内容进行完善和确认,个别认错的、文章中写错的文字改正了过来。如“维”字本为“唯”字,“昂”字本为“昴”字,“恩”字本为“息”字,“米”字本为“来”字,“住”字本为“侯”字等;写出了个别没有写出、看不清的文字,如“児”、“粲”、“謢”等。
我把整理后的碑文和照片拿在手里仔细分辨,通过《中华字海》[1]《古代汉语大词典》[2]等工具书查这些字词意思,尽量弄准确、弄明白。北齐至今,毕竟隔了近1500年。
白鹿山玄极寺北齐时期石碑,碑阳面、阴面、左侧面、右侧面四面都有文字,现在只留下阳面、阴面、右侧面三面不完整的碑文内容。碑右侧面文字七行,因石碑残损,无法确定其阳面、阴面、左侧面行数(标点符号为本文作者添加)。
1.碑右侧面内容
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妻周弟中正王思禮孙児王法謢……
安东将军秘书丞梁州大中正榆县开国男兼散骑常侍聘南使主皇甫亮……
中坚将军共县令袁秀妻姚息昙邕昙粲轻车将军给事中张粲妻……
都唯那李元正开府行参军李元辯邑子陈康邑人张子昴邑子来神……
梁平西将军永安县开国侯天门郡太守朱豊國供养主张永兴供养主□社奴供养主郝宜供……
主大■吴子张招远将军江智海陶子敖王搦鬼石老兒
大齊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願以此功德资益法界众生離苦得……
碑右侧面内容简要解释:
:古聘(pìn)字。:同“愿”(yuàn)。:同“男”(nán)。
謢(lū),不是常用字。口头承担的意思。
邑人:邑是旧时对一般城市、县的称呼;汉时,县的一种。邑人指县城地域内的人。也有称邑子,多是对县域内信佛、稍有名望之人的敬称。
白鹿山:也称白麓山,是太行山的一段支脉,在辉县市薄壁镇北部。从薄壁镇往东北到鸭口村、马头口村,北上步行约两个小时可到白鹿山半山腰。白鹿山的范围大致东至东龛,西至关爷坪,南至白云寺北边,北至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石门风景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3]记载:“白鹿山,在河南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县界。”卢思道《西征记》记载:“有石自然为鹿形,远视皎然独立,故以白鹿名。”以“白鹿”名山,一是因此山中曾有白鹿生活;二是白鹿在人们思想认识中有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的意向;三是在佛教中认为,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所以,在佛教造像、碑刻中不只是佛陀,还有植物、动物、器物。如:莲花代表净土,白象代表降生,鹿代表,狮子代表法力等。东晋太元十七年,丁零翟钊为慕容垂所败,自滑台(古地名,今河南省滑县)北济河,登白鹿山,凭险自守。《卫辉府志》(卷六·山川)记载:“白鹿山,《水经注》:长泉水出白鹿山。《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共城县西五十四里。”《艺文类聚·祥瑞》引《孝经援神契》:德至鸟兽,则白鹿见。《瑞应图》记载:天鹿者,纯善之兽也。道备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则见。现在不见白鹿影子,与后人不珍惜自然资源、过分猎杀、生态环境改变有关。
玄极寺:白鹿山东北有关山、石门、八里沟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白鹿山中有栈道通往东西南北方向,山中自东向西曾至少有四五座寺院,即山龛寺、显阳寺、法住寺、白鹿寺、玄极寺。玄极寺又称元极寺,“玄极寺者,玄而妙也,极而至也,妙至真如,故曰玄极……山皆拱,鸟畅和,金灯辉煌,悬鼓时鸣”。抱朴子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今人重修了显阳寺、玄极寺等。2008年,此山中“白鹿山寺院旧址”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正:一指得当,正直,又指正直之士。二指中医学术语。中正之官指胆,比喻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三指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臣的过失。三国魏立中正以藻别人物。汉献帝
42
第4期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前,尚书陈立九品官人之法,于州郡各置中正,任识别人才之责。魏曹芳时,司马懿执政,于州置大中正,于是有大中正、小中正之别。州的大中正,亦称州都,晋、南北朝均有中正。
安东将军:汉魏晋南北朝军事职官名称,四安将军(安东、安西、安南、安北)之一,始置于东汉末年。北魏、北齐用作安置勋旧的虚号。北齐秩三品。
梁州:一指三国时期汉中郡南郑县(今陕西省南郑县);二指开封,在战国时期称大梁,简称梁。东魏天平初置梁州,治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市)。
永安县:一指古县名,东汉顺帝改彘县置,治今山西霍州市;二指郡名。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治永安(今霍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霍州、洪洞两市县地。
中坚将军:古代将军名号,第四品上,为四品常设将军。中坚指古代军队中最重要、坚强的部分。碑中提到袁秀为中坚将军兼共县令,以县令加将军衔,为其他历史时期、其他地方县令所没有或少见。
平西将军:汉代、魏时为第三品。
招远将军:从网络上没有查到“招远将军”一词,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4]中也没有查到。“招远将军”当为南北朝时期杂号将军名称之一。
轻车将军:汉代将军名号,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元光二年初置。轻车,又称驰车、攻车。东汉经学家郑玄说:“轻车,所用驰敌致师之车也。”担任此官职者,统领驾车作战部队。晋代,单车别称。不兼将军之刺史。
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掌顾问应对。
东汉省;魏时复置。
天门郡:行政区划名,三国时,吴国始设天门郡。郡治设在今张家界市政府所在地,辖零阳、溇中和充县,属荆州。南朝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朝廷罢天门郡,设澧州。
供养主:梵语,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指供食物、衣服等给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来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份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份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大齐:指北齐(公元550-577年),中国南北朝时北方王朝之一。武定五年(547年),实际掌握东魏政权的高欢死后,高欢的长子高澄继续掌权。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高欢的次子高洋袭位。这位“内虽明敏、貌若不足”的高洋,于550年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自己称帝,国号大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史称后齐。历经六帝,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北齐的国号本是“齐”,源于高洋的爵位名。高洋所建的北齐,原来属于齐地,代魏称帝后,便以“齐”作为国号;又因为北齐地处北方,为与“南朝·齐”区分,故称“北齐”。大齐同时还有后齐、高齐、北齐称呼。
桃汤:碑中文字内容有“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据《北史》[5](卷九十二·列传第八十·恩幸)记载,王温字桃汤,赵郡栾城(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东部)人,父亲王冀,高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东南部,汉置房子县,北齐移置高邑县)令,因事故被杀。王温与其兄继叔都为官。迁中尝食典御、中给事,
后加左中郎将。北魏元恪(宣武帝)去世,官从东宫迎接元诩(孝明帝)登基,王温于卧室中拉起明帝元诩,跟保母一起扶抱明帝入践帝位。灵太后临朝,征为中常侍,赐爵栾城伯,累迁左光禄大夫、光禄勋卿、侍中,进封栾城县侯。王温说自己本是阳平(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莘县。北齐改名乐平)武阳人,改封武阳县侯。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528年)初,于河阴(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县置,治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东北)遇害。说明北齐河清四年立此石碑时,离王桃汤在河阴(今河南孟津)遇害去世已经30余年。
皇甫亮:皇甫亮的父亲皇甫徽,字子玄,梁、略阳二郡守。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随其妻父夏侯道迁来魏国。皇甫亮字君翼,九岁丧父,哀痛达礼像成年人。齐神武(高欢,公元496-547年,北魏、东魏重臣,北齐政权奠基者)在六镇起义,皇甫亮为大行台郎中。他率性任真,质朴纯厚,不乐意担当高位,去除司徒东閤祭酒,想回到自己的故乡,便上奏请求回梁州襃中(古县名,两汉时初置,治今陕西汉中市西北褒城镇以东一带;魏为褒中县;北魏永平四年复置褒中县,新置褒中郡)即本郡。后来投降南朝·梁。因母亲(夏侯氏,才明有礼则)、兄长(皇甫和,字长谐,梁朝那人,卒于济阴太守)在北方,要求回还,梁武帝萧衍答应了他。皇甫亮回到邺地,他无心居官,随即来到白鹿山,恣意于泉石之赏,醉心于七贤之为,纵酒赋诗,超然自乐。后来被任命为尚书殿中郎,摄仪曹事,封榆中(西汉置,今甘肃兰州市、榆中一带)男(楡县开国男,正五品上阶)。北齐为北朝,皇甫亮家在北朝,曾在南朝·梁为官,以兼散骑常侍(文官,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聘陈使主,故称“聘南使主”,以不称免官。卒于邺。赠骠骑大将军、安州刺史。
残碑右侧面留有竖线界格痕迹。道光版《辉县志》(辉县知县黔筑周际华、石藩纂修·卷十四·碑碣志·北齐)记载:“元极寺碑八分书,在县西七十里白鹿山元极寺内。碑四面皆有字,右面载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邑人敬造……”书写笔法未脱隶书笔致,却更多楷书意味,结构稍偏扁方,用笔自然恬淡、止流稳健,无矫饰之态,相比阳面碑文,笔画稍显轻松随意。
2.碑阳面内容
……至自……
……苦行降圣……
……生同宝手之菩萨……
王东:白鹿山北齐残碑考述43
2016年12月焦作大学学报
……弥陁、观世音、大势至、普贤、文……
……踊出,相好分明,见闻获乐,开造……
…人等,藉序芳华,緜基海地,綿镜相……
……著咸趣菩提,实以圣去贤来,幽栖相……
……昔剖苻徹德,猶勒玉堂之碑;分竹轻恩,尚兴…………玄碑不樹,翠石无刊,将何以播芳猷於后昆。旌…………难同,妙慮潜通,三果为系,四向稱宗,爱河长溺,慾……
……其继踵实俟生知,離塵无著,现兹无为,经像嚴麗,元……
……深巨海山,稱上首贤矣。英儒孝悌,入室富贵,不憍……
……巖巖鹿阜,蕴粹含靈,贤圣云息,高步幽贞,龛如複殿……
……动静由人,理无兴閟,故我隐居,酬恩四义。
(北齐残碑阳面)
碑阳面内容简要解释:
白鹿八卦三因三果:三种之因与三种之果。一异熟因异熟果,言今世所作善恶之因于来世生果;二福因福果,言以布施持戒忍辱为因,于现在及未来世得自在之果;三智因智果,言以修习一切之智慧为因,故得证三
乘及佛果。意为因果相联系。三果术语,指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不还果。
四向:佛教用语。一,须陀洹向(梵语),旧译曰入流、逆流,新译为预流向,为断见道十五心间三界见惑之位;二,斯陀含向,译曰一来;三,阿那含向,旧译曰不来,新译曰不还向;四,阿罗汉向,译曰不生。皆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指四种修行层次的道路名称。比如,若以淫身向佛求妙法佛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其中而不能自拔,故喻称爱河。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据《辉县志》记载,白鹿山为西域高僧佛图澄顿步构宇修行之处。碑中“橙”字其他书中记载佛图澄多用作水旁,为“澄”字,这并非碑文错误,因为“佛图澄”为音译字,计较“橙”与“澄”意义不大,现在固定写作“佛图澄”。
北齐时期,少数民族已经入主中原,推行政策,也促进了北方地区书法的繁荣与发展。另外,佛教的昌盛以及厚葬风气的泛滥,形成了北方魏碑书体和用笔方面的特点。
白鹿山北齐残碑阳面留有“田”字方格界格细线痕迹。布局大气统一,运笔娴熟,起止从容淡定,势态沉稳洒脱,文字刚中有柔且有汉隶遗韵、魏碑风格,字体结构方平、自然、宽博,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伟于方平之内。
碑中所载“剖苻徹德,猶勒玉堂之碑;分竹轻恩,尚兴□□□□”有古骈文赋体韵味,虽不甚工整,但这是形成对联的基础,可视为对联的早期形式之一。剖即破开。苻一指鬼目草。二同“莩”,芦苇杆儿中的白薄膜。剖苻也作剖符。徹即彻字,有通、透、治理、撤除之意。分有分开之意。轻有分量小、减轻之意。
碑文反映出当时官民百姓丢弃杂念,静心修行,孝悌礼仪,奉佛菩萨,树碑立像,增益功德,愿佛显灵,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普遍心态。
3.碑阴面内容
禅师道胜、禅师僧琳、禅师昙显、■■■乾……
大像主、邑主、斋主中散大夫张思显,父荆州刾史蠡母大施优婆姨王兄元兄……
像主、都邑主杨次、息伯仁,像主阎僧逹,像主郭道樂,像主程臺户……
像主、邑主屈荣显,像主王文殊,像主吉穆,像主衞惠绍,像主衞惠遵……
像主、斋主王元和,像主王元轨,像主曹摩仁,像主曹长孙,像主王惠渊,像……
像主、斋主王察,像主、道场主曹子牙,像主郭仲,像主刘安周,像主张明……
……斋主马思和,像主、道场主曹庆叔,像主张元龙,像主李惠、王待宾、郭……
……贤士、像主、道场主曹僧延,像主张当世,像主孙子钦,像主……
……像主行道比丘僧辯,像主韓僧略,像主刘伯…………主刘魏,像主拒老女,像主延……
……像主张肫子,像主王伯……
……像主马醜,像主张……
……像主■静稱尼易……
碑阴面内容简要解释:
优婆姨:印度话。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三皈依、五戒的女子。指女居士。
碑阴面上面一行记载有禅师名号。据《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6],“禅师昙显”一指北周僧人;二指北齐僧人,北魏末,游止邺中,栖泊僧寺。仪服不整,时人轻视他。惟有法上僧统独自与他交往。北齐天保六年(555年),文宣帝(高洋,公元526-559年)敕沙门与道士角逐法理,法上推荐昙显对坛,获胜。后不知去向。碑刻所载“禅师道胜”、“禅师僧琳”位置在“禅师昙显”之前,当
44
第4期
比昙显更有名望。
据《辉县志》记载,碑阴面有题名,“明”字写法为古篆体,“妻”字写法为当时俗体字。此外,碑阴有“旨授刺史张武贤妻和妃,旨授山阳、修武二县令买贤妻苟贵英。”县令立碑,碑上刊载妻子的姓名或姓,后人认为这是当时不尊敬佛的作法。现在看来,并非不尊敬佛,而是对女性尊重、男女平等的一种做法。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神史上较自由、开放的一个时代,女性地位明显提高。鲜卑族有贵母贱父的传统;北魏鲜卑妇女在社交与婚姻中享有自由,可以离婚、寡妇再婚嫁,可以主持家务,可以尚武从军、参加聚会等,这对汉族妇女权利和地位的改变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北齐时期乃至南北朝时期石碑上刻有男人的名字,还有女人的姓或姓名,实属女性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如:碑右侧有“妻周”、“妻姚”等。
古山阳县城在辉县县城西南六十里(即今焦作市地域)。北齐时,山阳县未废,故置有县令,合山阳、修武两县以一个县令统领,以军权为重,掌军权连带管理地方事务,可见时局动荡、变化无常。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山阳县(今焦作市地域)为山阳公的食邑,山阳城(今辉县市吴村镇邓城处)为山阳公住地。后魏时属汲郡山阳县。北魏孝昌中,曾置山阳郡,不久被废。南北朝·宋时,分属司州河内郡、荥阳郡。北朝东魏时,焦作地域又随山阳县合入修武县;北齐天保7年,山阳县合入汲郡修武县;至北齐河清年间,山阳县、修武县两县仍合并。
碑阴记载有“像主王文殊”。据《南史》(卷七十三,1826页)记载,王文殊字令章,吴兴(郡名,三国
吴宝鼎元年即266年置,治乌程即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义熙初移今湖州市,辖今临安、余杭二市,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市地)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父亲去世于魏,王文殊思念泣血,终身吃素食,不穿鲜艳华丽的衣服,只穿麻线絮袍而已。不结婚,不交结人物。吴兴太守谢瀹聘他为功曹,王文殊不就任。自己建立小屋于县西,敬祀父亲牌位在其中,严肃不苟,岁时、伏臘(夏天伏日、冬天腊日,古代两种祭祀日的名称;泛指节日、祭祀日)初一、十五都北望长悲,如此三十余年。太守孔琇之(齐武帝曾称赞他为官清约,政称清严,曾任临海太守、吴兴太守)表扬王文殊的品行,于郁林(郡名,西汉元鼎六年置,治布山即今桂平市西故城)贴榜表彰,改王文殊居住的地方为孝行里。正因如此,王文殊作为像主之一名列碑上,一定有思念、祭奠亲人之情包含其中。
现在,我们见到的白鹿山北齐石碑,残缺不完,撰者、书者姓名都不可考。残碑阴面留有竖线界格痕迹。碑刻充满生气、率性自然,用笔潇洒古淡,刚柔相间,笔致拙中蕴巧,率意中显露灵秀,北碑界格方严、法书深刻特点尽显;文字秀曼古劲,部武整齐,有上承汉魏隶书笔意稍变、下启隋唐楷体之风先声的特点。康有为总结北碑“十美”,此碑刻占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点画峻厚、意态齐逸、兴趣酣足、气象浑穆之美,书写者、碑刻者为当时名家无疑。碑中文字有不规范的“俗字”。北魏造像碑记题刻别体字即字的异体颇多,此“白鹿山玄极寺北齐时期残碑”中亦有不少,可视为中国汉字变化、规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状态,抑或是少数民族书写汉字不欲规范所致。
综合分析残碑三面所剩内容,可知碑石所立时间为北齐河清四年(565年)四月八日。
大齐河清四年(565年),武成帝高湛禅位于高纬(高纬于武成帝太宁二年即562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565年即天统元年夏四月丙子,高纬即位于晋阳宫,改年号河清为天统。北齐后主高纬好文学,他在位期间,朝政败坏,误杀忠良。北周武帝(宇文邕)伐齐,高纬被俘,押到长安,被封为温国公(采邑在今焦作市温县一带),第二年即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七年(578年)被赐死。
晋、南北朝时,中国兵力衰微,北方累经丧乱,汉人不能崛起光复旧地。有称北齐:“危亡之祚,昏乱之朝,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北齐(公元550-577年)时期,北方割据,连年混战,百姓惨遭杀戮,尸骨遍野,民不聊生。六个皇帝,多从政凶狠,杀伐无度,买官卖官,赋敛日重,贪污成风,徭役日繁,素有“禽兽王朝”之称。北齐统治有一半时间无法可依,全凭个人喜恶或心情判断,叫你活即便杀人也无罪。上行下效,朝廷出现了一大批奸佞小人,专权弄事,加速了朝政的腐化。北齐多派遣奴仆担任官职的情况也常见。战乱死伤无情以及上司的脾气反常,使做官者也人人自危,不知啥时候脑袋会搬家。河清四年(565年)四月,正是北齐政权交替时节。另据《北史》(卷八齐本纪下)记载,是岁,河南大疫。这样的背景下,官员尤其是武将及其家属寄希望于神佛保佑的情况就不稀奇了。
南北朝时期,皇室成员以及官僚尊奉佛教,于是寺庙林立,信众如潮。唐代杜牧有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朝寺庙之多,佛法之兴。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刘勰也受儒家思想、佛教的影响,少年时随沙门僧十多年,后来出家,法名慧地。南朝如此,北朝也是如此,特别是北齐高僧稠禅师在豫北
太行山一带传法布道,一时崇教之风甚浓。
残碑文中以及相关南北朝时期人名显示,以“某姓+僧字+某字”而起名字的情况很多。如,碑文中记载有曹僧延、韩僧略、阎僧达等,另有南朝历史人物王僧辨等。说明时人倾心向佛的观念、宿命观念比较浓重。再则,白鹿山是石赵时期西域高僧佛图澄选定的修行地方,可说是“十里松柏围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与地不老神仙府;齐天同寿佛道家”。来这“西方路”好地方拜佛求仙、敬做酬神佛事、修寺庙、铺路桥、施舍行善,以此功德资益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平安健康是百姓的心愿。开凿佛龛、佛像,立碑树传或施财施物追念亡父、先人等,(下转第56页)
王东:白鹿山北齐残碑考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