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巴掌才拍得响
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简简单单的七字俗语中蕴涵着的道理却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家长责备与邻居家小孩打架的儿子;真空中单独存在的磁铁永远无法产生所谓的引力;个体的努力往往不如合作共赢的效果好等等。今天,当我们谈到这个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话题时,巴掌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教学 两个层面,涉及两个主体,通俗的讲,就是教师体和学生体共同努力完成的过程。套上巴掌理论,老师和学生分别拥有着两个巴掌,只有两个巴掌同时使劲,才能拍响。但再仔细想想,完美击掌绝不仅仅是同时击掌这么简单,如何出力、向什么方向出力、出多大的力等等,只有这些因素都达到和谐,才能促使两个巴掌拍响教学最大效率的喝彩声,而这就是教学的智慧和艺术。
同样的高度:尊重与平等
一个高高在上的手掌和一个居于平地的手掌是不可能完全接触并击出声响的。同样的道理,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体也只有处于同样的高度,才能配合产生美妙的声响,可是什么才算是同样的高度呢?
首先,是在心理上平等。说到这个,我们有必要纠正一下孔老夫子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理念。受这个影响,几千年来,大家都视教师为自己的长辈,要好好尊敬。但其实,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应该是朋友间合作的关系。就像《论语》中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一样,现在的老师与学生不再是心里年龄跨度很大、隔着几个甚至几十个代沟的两代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的进步,学生心里年龄的成熟提前,教师职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广泛地存在于心里年龄相差不大甚至是相仿的人之间。因此,我们所谓的尊师重教,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的普遍尊重,是接受服务者对服务者的尊重,而不是刻意强调等级辈分的高低。就像美国的很多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课堂上学生可以任何时间打断教师的讲解并进行提问,进行讨论,甚至反驳,巴掌是在平等的心里位置上你来我往的和谐氛围中拍响的。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平等。当然教学本身,教师拥有更多的知识,而学生相对处于一个知识的弱势地位。所以,教师很容易不自觉地出现灌输式的教育,理所当然地觉得这些知识很简单而加快教学进度,却忽略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感受和反应。以自己主观的意愿甚至是想当然而代替了学生的需求。
对此,教师必须放下自己的架子,俯下身去和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深入了解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平等地进行教
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服自己的自我优越感,不断提醒自己:我比学生多知道的知识,并不是我比学生有多少优势,仅仅是闻道有先后而已。所以,与学生一起,重新再去体验一下知识获得这一过程的快乐与满足。
相对的方向:引力与魅力
虽然同时出力,但倘若按着自己随意的方向发力,即使再大的力,也不可能实现击掌的效果。
拍一个巴掌打一个地名相对于成年人的稳重与理性,学生体就显得更为感性、率真,更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对他们而言,外部环境中最炫目最精彩的风景往往很自然地引起他们浓烈的兴趣。而当今这个传媒极度发达的社会,网络游戏、电子小说、动漫等等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环境,而如果教师再以一副迂腐老套、满口之乎者也的姿态出现,我认为也不能全怪学生上课老是犯困以及逃课的行为了。所以,如何使自己变得有吸引力,不是拼命克服着排斥力去拉扯学生,而应该像磁性十足的磁铁一样,让学生主动地向你靠近。
教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知识的积累很重要。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
知识渊博、谈古论今的人,而教育学家们也早就说过想要给别人一杯水,请确保自己先有一桶水。而且,随着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率越来越快,终身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趋势。作为教师,学习、充电更应该一种生活方式。用知识的丰富来充实自己。除此,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很自然地被学生看在眼里。所以,教师也要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用自己优秀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学生。
除此,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都不是好学生,何况是为人师表的教师们呢?所以,当今时代的教师决不能仅仅关注书本那些老掉牙的陈旧知识,也应该关注新闻、关注时尚。当然,现在的网络很发达,各种各样的信息漫天飞舞,亦真亦假的评论随处可见,莫名其妙的言论层出不穷,教师未必都会同意这些观点。但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了解,还要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上课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地穿插、引用这些新颖独特的观点案例,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往往这些新颖的时尚的话题也是学生更为关注的,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加入这些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最后,教师的这种对学生的影响力也不能一味靠自己内在的充实,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用心去经营。当今很多的服务性行业都提出了一条新的服务理念: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消费者感觉到对他的关注与重视。对于老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个性的个体,因此因材施教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聊天和沟通、对每个同学提不同的要求,上课提问他们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这些在教学过程中无疑都是必要的,往往更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重视,增加心里接受老师的程度,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样的力度:互动与参与
击掌的最高境界就是双方都出力,而且双方使的力量差不多,才能保证击掌的动作和谐、声音响亮。对于教学而言,如果只是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的接受,就会导致孤掌难鸣或者节奏紊乱的尴尬结局。
目前,由于不合理的进度安排和升学的指标压力,国内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局面。教师每堂课都设定精准的教学进度,必须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无疑就把教学当作机械化流水作业,教师一番娴熟华丽的示范,而剩下的就是学生的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表情。长期经历这样的过程后,学生就自然把自己当作课堂的看客,认为主角只属于老师。这显然不合乎击
掌的原理。教科书上的知识是隐形的,但更多的隐形知识是由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之间你一言我一语构成的,这样的隐性部分是更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也极易形成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隐性创新的把握大多在于老师对学生想法的高度注意力,并且敏感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把学生的一些零散的不成熟的创新点向纵深拓展。这样让学生有信心不断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对知识有强烈的归属感。
我们强调参与,其实也不仅仅是指学生,也包括老师的参与。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依赖于所谓的教案。其实老师自己备课,通过自己独特的理解来传授知识往往效果更佳。备课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对知识的再认识与再挖掘,经过自己独特的思考后,再向学生教授的过程中,往往情感更丰富,当学生产生疑问,也更容易形成讨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