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课程论文
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专 业 15专门史
姓 名 沈小金
学 号 2015111274
任课教师 冯玉荣等
邓家佳宣布离婚
2016年2月18日
简述《庄子》其书及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
(15专门史 沈小金 2015111274)
摘要:《庄子》其书及其真伪问题,历来学术界讨论激烈。唐代以前,人们对其作者是庄子深信不疑。而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对这一问题提出怀疑,降及明清乃至近代,真伪之分浪潮更甚。本文试图简单介绍《庄子》其书的流传和卷篇,以及学界对内、外、杂之分及其真伪问题的相关讨论。
齐衡结局关键词:《庄子》其书;流传和卷篇;真伪问题;相关讨论
一、生平史料
在说《庄子》其书之前,我们不得不说说庄子。关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生平事迹的原始记载不多,而疑点不少。自古以来有不少考辨,近代以来尤多。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自己陈述的生平史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鬼》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思想的研究。
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学校友会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附录本)、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
关于庄子的生活时代和故里,这里需要做个补充说明。庄子的生卒年不详,大体时代却可
以确定又有许多考证。20世纪60年代任继愈先生的《庄子探源》一文中归纳了五种说法:第一:公元前396--前286年(马叙伦);第二:公元前355--前275年(吕振羽);第三:公元前328--前286年(范文澜);第四:公元前365--王蓝茵前三年级清明节作文300字作文290年(杨国荣);第五:公元前375-前295龚小京家庭背景好强大年(闻一多)等说法。实际上远不止这些,熊铁基老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庄学史》很好听的英文歌中补充说到,突如梁启超的《先秦学术年表》判定约在公元前375--前300年,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判定约为公元前前365--前290年。20世纪90年代崔大华先生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论,不同说法有不同依据,但以《庄子》为线索判定更为充实可信,“但这也只是确定一个大体年代范围,更具体的庄子生卒年月则是无法考定的了。这也许使我们感到遗憾,但毕竟更科学。”这个说法应当是正确的。而其故里,司马迁在写《老庄申韩列传》时,对老子、申子、韩非都有“国籍”的记载,惟独庄子只是“蒙人也”,不知属何国?这就引起了后代学者的各种讨论。古代以“蒙”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关于“蒙人也”的“蒙”在何处,当今学者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在今河南商丘附近,一说是今安徽蒙城。汉代学者认为“蒙”乃战国时宋国地域,宋代便始有朱熹庄子为楚人的说法。在此我很赞同熊铁基老先生在《中国庄学史》中认为庄子是楚人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庄子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在蒙城及其附近,另一方面认为《庄子》内容与楚地、楚人、楚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二、《庄子》其书:流传和卷篇
《庄子》一书,凭借其独特的魅力,长期在历史上发生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读它,解它,探求其义理,发微指要,乃至借题发挥。因此,这本书原来究竟是怎样的,是一个不可不了解的问题。”《庄子》流传千年,虽有版本、校勘等诸多问题,然而其基本框架以及基本思想是没有太大的变化的。
《庄子》书最早比较明确全面介绍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史记》,其在《老庄申韩列传》中这样记载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里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
称:“《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晋朝为《庄子》作注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向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泛。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
《庄子》其书的考证有两个问题需要指出,一是其从古本到今本的问题,一是内、外、杂之分及真伪问题。隋唐以后长期流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庄子》,基本上是郭象所编的本子。
3、内、外、杂篇之分及真伪问题
《庄子》之成书年代及分篇等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海内外学者竞相讨论的话题。由熊铁基先生主编的《中国庄学史》对古代乃至近代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比较详细的概括,本文以之为基础,作一简单叙述。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提出种种怀疑。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
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认为外、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以是伪书;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
采《庄子》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诸如“仁义”对举,“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书中提到孟子时为“昔者”,提到公孙龙等。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
到了近代,20世纪80年代初张恒寿先生出版的《庄子新探》,对《庄子》之成书年代及分篇等问题作了一次总结性地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后来又有不少学者就有关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如刘笑敢先生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所作的“文献疏证”;崔大华先生《庄学研究》中的“《庄子》考论”,都比较集中地讨论了这类问题。张恒寿先生认为内篇有掺杂章节,他说:“《人间世》的主要章节非庄子作品”,而外、杂篇有很多是“庄子派较早的作品”。刘笑敢先生在这一观点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证,认为“外杂篇中疑问较大的诸篇文章都可能是先秦之作”。崔大华先生也肯定《庄子》是先秦庄子学派著述汇集:“总之,通过对《庄子》内篇与外、杂篇概念、词语的联系和变化的考察,可以看出,它们间源与流、先与后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晰的、确切的,《庄子》一书就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