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逍遥游[中国战国时期·庄子]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林心如的男友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学习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CAI课件(朗诵视频、PowerPoint课件)
学习过程
预习导航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补充)
1.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2.《庄子》和《逍遥游》:《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3.什么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所谓“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这种理论和办法就是“逍遥游”。“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二、课文涉及的语文知识
行文思路
1.《逍遥游》的全文结构:
《逍遥游》是庄子散文中的名篇,它不仅文势纵横恣肆,语言雄奇瑰丽,更重要的是集中而鲜明的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整个文章若即若离,疏而难分,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庄子先述后议,先破后立,无论是乘天的大鹏,还是蓬间之小雀;无论是短命的朝菌,还是长寿之大椿,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因为有所凭借,有所依赖,所以都无法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接下来作者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说明“游于无穷”境界之难得。“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也仍然是摆脱不了对外界的依赖;只有至人因为“无己”,所以才能真正达于“逍遥”之境。
课文节选的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何谓逍遥这个问题。
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符合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全文的最后,庄子指出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天地之正”之“正”,指自然之性。“乘天地之正”,就是顺万物之性,也就是顺应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的规律。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摆脱了一切依赖的限制,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这样才达到了真正的逍遥。
这就是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个人自由自在的存在。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也就是“无待”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一种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
雷瑟琳2.《逍遥游》的写作特点:
庄子的文章不但具有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文章本身亦具有鲜明的特征,与儒家经典和其他的先秦诸子文章风格迥然不同。《逍遥游》就集中地体现了庄子文章的特。
第一,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达思想。《逍遥游》阐述的是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即什么是自由,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但是,庄子并不是通过理论的逻辑论述来阐明这个问题的,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形象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的故事,来展现作者的思想。这些故事将庄子所追求的那种玄妙的、难以表述的逍遥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思想是一种很好的、也是特殊的方式,有意会之妙。庄子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可称典范。
第二,想像丰富,境界开阔。阅读《逍遥游》,我们无不被庄子极其丰富的想像力所折服,沉浸在庄子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当中。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太空,想像十分奇特,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丰富的想像使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充满了浪漫主义彩。
第三,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别树一帜。庄子的文章不是词意相接、逻辑严谨的论述性的语言,而是语意变化、跌宕跳跃的诗性的语言。在这些变化多端的文字背后,又蕴涵着深刻的含义。《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这种典型的语言风格。它忽说大鹏,忽说蜩与学鸠,忽说斥,忽又讲到宋荣子和列子,让人应接不暇,但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作者在说明所谓的“小大之辩”,这样,文章中的各种比喻在文意上又是统一的。
总之,阅读《逍遥游》,或者阅读《庄子》书中的其他文章,都必须了解庄子文章在语言上的这种风格,既要欣赏庄子变换多端的文辞,同时更要注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意义,这样才不至于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不迷失于庄子奇幻的语言和故事当中。
合作探究
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
1.为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鹏(kūn )  扶摇(tuán )  (ào )  (è ) (tiáo ) 
起(xuè )  (qiāng )(fāng )          粮(chōng )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有鱼 冥:通“溟”,海。            其翼若之云 垂:同“陲”,边际。
其正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三餐而 反:同“返”,返回
3.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其名为  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而飞  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B.海运如何做家常版葱烧海参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海动,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C.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生物之以婚前财产如何界定息相吹也 息: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D.起而飞          决:疾速的样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E.莽苍者  莽苍:彩朦胧,遥远不可辨析,本指郊野的颜,这里引申为近郊。
  腹犹果然  果然:吃饱的样子。
4.文言虚词“之”的词义、词性相同的一组是( B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词,的)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A. 相同, 相同, 相同    B. 相同, 相同, 不同
C. 不同, 不同, 相同    D. 不同, 相同
5.阅读归纳填空:
第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至“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第二层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以下,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0
6.下面加点词注音、解释有误的是(   
A.不及大 知(zhì):通“智”,智慧。  朝菌不知晦朔 朝菌(jùn):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
B.蟪蛄不知春秋 蟪蛄(huì gū):寒蝉。      此小年小年:节气、节日。【寿命短。】
C.然后南 南:打算向……飞去。          斥鴳笑之曰  斥鴳(yàn )池沼中的小雀。
D.翱翔蓬蒿之间  蓬蒿(hāo):蓬乱的野草。  此小大之辩:同“辨”,分辨,分别
7.下列句中“然”的词义、词性相同的一组是( C
腹犹果    奚以知其也    ,犹有未树也    未数数
A. 相同, 相同  B. 相同, 相同  C. 相同, 相同  D. 都相同
解析的“然”:助词,……的样子; 的“然”:代词,这样。
8.下面句中的“且”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连词,而且)      B.林妙可图片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C.彼且奚适也(连词,还)              D.彼且恶乎待哉(连词,并且)【连词,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之二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
大年也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水原希子 权志龙之北有冥海者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10.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文中加点的字词)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
译文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寿命短的
有鱼,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者,其名为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