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人生庄子的“不言之辩”——《庄子》读后感
陈羽凡白百合摘要:盛行千年而不衰的道家思想,只因其承载着伟大的灵魂,和那些魂灵背后深藏的人生哲学与思想精髓。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将道家思想从先哲老子的无为而治升华到另一个层次,以“不言”辩“不知”,以“道”论世,丰富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内涵。其对天、道、人、一的独到见解,构成了老庄哲学又一灿烂的篇章。本文将从庄子哲学中的“不言”、“不知”出发,阐释笔者所理解的庄子之“道”。
关键词:不言之辩,不知之知,天道人一,自然无为。
庄子哲学在灿烂中华文化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庄子在道家学派中的地位堪比儒家“亚圣”孟子,他的思想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相得益彰又别具风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庄子有这样的描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短短数十字,便将庄子的生平和特点概括其中。司马迁看来,庄子是一
个绝顶聪明之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他的文章汪洋恣肆,寓言故事信手拈来,所谈之理并无特定的目的性,因此并不为当世所器重。变形记陈新颖
由古至今,千百学者争相解读庄子的思想,千方百计探求一个“知”字,知其言、知其行、知其本……宋代学者叶适曾说,读庄子,“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妙其意,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不同的人可以从庄子中得到不同的东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就多次引用老庄。三国时期魏国思想家阮籍所著《达庄论》赞扬了庄子哲学中“自然一体”的思想。而前人对庄子及其著作的研究,大抵始于魏晋时期。换言之,魏晋之前,庄子哲学可谓一直处于沉寂状态,鲜少有人与这位天赋异禀、绝顶聪明之人的伟大思想产生共鸣。魏晋时期最出名的研究当属向秀和郭象的《庄子注》,郭象认为有(万物)自己生成,有不待无,有不待有,有也不待道。唐代,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陆德明的《庄子音义》集先唐注庄之大成;成玄英在郭注的基础上作《南华真经注疏》,以佛解庄,提出了重玄论。宋明时期以儒论庄、以理学评庄以及以佛解庄。前者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和焦竤的《庄子翼》,后者有陆长庚的《南华经副墨》和释德清的《庄子内篇注》。兼二者而有之的是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清代,据曹础基统计,研究庄子的著作有一百四五十种,多为注释之作。
我们都在“不知”中极力寻求“知”,希望在“知”中把握庄子的思想真谛,却没有人真正思考庄子思想源于何处、止于何处。我们都懂庄子的“道”,庄子将毕生认知的所有形而上的哲理都寓于最通达的“道”之中。而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庄子真正的“道”,决不是平常人反复咬文嚼字所品读出来的所谓为人处世之道。相反的,庄子将他认为的真正的“道”寓于一切普世之道中,却不着痕迹,他用文学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哲学的看法。通读《庄子》仿佛阅尽世间一切大道理,冥想片刻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读懂,一切都回归未知。正所谓“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读庄子,最高的境界便是这“从无字句处读书”,这才是庄子最想表达的至高之“道”吧。
《庄子》易读,却也难懂。易读,因为庄子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寓言家。《庄子·寓言》开篇即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讲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是庄子讲道理的主要载体。学过《逍遥游》的我们都知道即使庄子的文章长篇大论,却并不难读,甚至处处洋溢着古老传说和神话故事带来的趣味。我们通过庄子认识了上古鲲鹏,认识了蜩与学鸠,甚至能够感知各种千奇百怪的生物在庄子眼中的彩。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庄子意欲传达的表面意思变得十分浅显易懂。
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庄子》难懂呢?每一位读庄子的人都极易在庄子描绘的形世界里乱了步伐,最终被庄子的思绪牵着走。最终我们懂的,都是庄子想要我懂的,而他隐藏在浅显道理后面的人生哲学,却鲜少有人问津。是的,庄子最伟大的智慧在于“不言”。《庄子》一书,洋洋洒洒六万余字,内外杂篇“各行其道”,汪洋恣肆,全书无处不闪现着智慧和道的光芒。世人眼里,庄子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大家,说“不言”未免有失偏颇。我们只知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却不知道“鲲”为何会“化而为鸟”;我们只知道蜗角触蛮之争,却不知道触、蛮为何居于蜗角之上。庄子的寓言与诸子百家其他各家的寓言大有不同,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生动奇趣的虚化现象,却不说为什么,令读者似懂非懂,似知非知。
庄子只言其意,不言其道,其根本在于庄子对“道”的认知。庄子认为一切“知”止于“不知”,“不知”才是“道”的最高境界。庄子将时间万物万理归于“道”、“天”、“一”的本源状态。其思想本质同于老子所认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史记》中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这种“知”与“不知”,是庄子关于“道”、“天”、“人”、“一”的本源思考,关于有无之间、虚实之间的探讨。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凡不可言说者,必保持沉默。”庄子的“道”并非不可言说者,而是无可言说者。
世间万物,有终归于无,实终归于虚,知终归于不知。而“天”为“一”,为至高至上,“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为“二”,“一生二”,“一而二,二而一。”
台风预警信号庄子的天道藏匿于《庄子》的各个篇章中。《逍遥游》传达了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自然无为、超然忘我,才能与天道同行,才能顿悟道之所在,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齐物论》通篇无“齐”,而“万物皆归于齐,万物皆归于一”的道理却不言而喻,正如老子所言“正言若反”,言在此,意在彼。《渔父》中有言:“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表达了对“天”韩国三级韩2017的无上尊崇。圣人法天、贵真,在于天道不可违、自然不可易。庄子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天、道、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在他看来,这才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即本来的面貌。
突然想起前阵子流行很火的一句台词:“道理我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读完庄子我大概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诠释。道理都懂,却是大而空洞,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对生活起不到任何指导作用。没有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引导的社会注定没有明确的方向感,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然时时刻刻处于迷茫与困惑之中。每个人都在讲大道理,每个人都在扮演生活的哲学家,而真正能把自己的人生过好、过得精彩的人往往是那些睿智的“不言者”,他们内
心早已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不会在社会价值评判的标准与舆论的洪流中迷失自己。庄子的思想,正是无数急功近利的务实派所无法接纳与理解的。而他在这种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不知”中感知自身领悟的道,自得其乐,快意凛然。而你若问我是否读懂了庄子,我只能回应以沉默、回应以“不知”了。储蓄卡和信用卡的区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