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过后有彩虹
———记东方雨虹集团董事长、我校85级校友李卫国
 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的奥运场馆中,有90%汪雨个人资料及现状以上的奥运防水工程都是他给做的;当每年数以千万次国内外游客去瞻仰遗体时,人们讨论起纪念堂防水问题时,都提及是东方雨虹把国内最好的防水无偿奉献给这位伟人;当德成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享受学校教育时,有一个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这个学校是由他资助创办的……他让人感到他有一种昂扬的斗志,有一种深厚的社会责任感,他就是北京东方雨虹集团董事长、我校85级校友李卫国先生。
  抛铁饭碗 走上坎坷创业1965年,李卫国出生在湖南常德桃源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家里很穷,从小就吃不饱,在高中以前,他认为自己所有的生活就是为了生存。
  1985年他考入湖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上大学前,父亲给他做了一个木箱,给了路费,说我再也没有钱供你读书了。为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刚刚开始大学生活的他就开始了经商的第一次尝试,他和同学靠着软磨硬泡从县里拿来的借款,在老家办起了养殖场。当时为了节约资金,所有的东西都是他和几个同学自己动手操办的,连墙都是自己垒起来的。学生创业的行动,使李卫国在当地轰动一时,但是毕业的来临最终宣告了这次尝试的结束。尽管如此,这一
次的经历还是让他完成了最初的商业启蒙,并为日后的经商之路做好了铺垫。
  大学毕业后,李卫国当过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后来又成为省统计局的一名科级干部。然而李卫国厌倦了机关单调乏味的生活,骨子里那股不甘平凡、勇于挑战的暗流也蠢蠢欲动。那时候正值梅雨季节,外面的雨一连下了好几天,屋里屋外都潮乎乎的,单位里分给他的住房又漏水。听着屋里滴水的声音,李卫国突发奇想:连省政府的单位宿舍都会漏水,那么建筑防水行业一定会很有前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量,他下定决心放弃平稳荣耀的铁饭碗,下海从商。尽管同事和朋友百般劝阻,但是李卫国自有主张,他坚信:做防水这一行将来前景广阔。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研究,他创办了湖南长虹建筑防水工程有限公司,开始了商场拼搏的生涯。
  对防水行业接触甚少的李卫国虽然在起点方面差人一筹,但他认真的态度决定了他日后的成功。为了多了解整个行业的情况和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李卫国专程跑到上海拜师学艺,花了半年时间,使自己从一个门外汉转变成一个屋里人。也许正是李卫国这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使他能在整个防水行业中异军突起,而他的长虹公司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湖南防水专业领域的知名公司。
  但就在所有人以常理方式推断李卫国将在湖南大展拳脚的时候,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
——撤出湖南,挥师北京。因为在李卫国心中有着更大的理想,他要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东方雨虹,而是世界的东方雨虹
  坚持不懈 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下来1996年对于李卫国来说,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年。
  那一年,刚刚加入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的李卫国来北京参加一个防水行业的研讨会。会上,有专家在讲解案例时,无意中说起纪念堂漏水。听到这个消息,李卫国坐不住了,他敏锐地感觉到,这对他或许是一个契机。但是,当时纪念堂的防水维修工程原定由北京建工集团承建。李卫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必须尽一切可能拿下这个工程。
  当他历尽周折,把精心准备的设计方案摆在纪念堂管理局负责人的案头时,他的诚心和技术实力终于打动了管理局的领导。经测算,工程需耗资200万元。这意味着李卫国辛辛苦苦赚得的第一桶金,将全部投进去,他又将身无分文。但李卫国没有犹豫,而是抓紧施工,圆满完成了纪念堂的防水工程施工任务。200万元没了,李卫国和长沙长虹防水的名声却在京城的建筑防水行业里传开了,一个个技术能手和管理人才纷纷归附李卫国的麾下。1998年,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年8月,新成立的东方雨虹中标人民大会堂屋面防水保温工程。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卫国以前瞻的眼光网罗建筑防水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才、工程施工人
员和高级管理人才,并在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买地,建起东方雨虹的防水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创新带来活力,创新促进发展。中华世纪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峡清江水电站、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首都机场航站楼等300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在东方雨虹的施工蓝图中渐次展开,同时也让李卫国的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胸怀坦荡 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李卫国的心目中企业不能等同于赚钱,做企业是要赚钱,但赚钱并不是唯一目的,而光想着赚钱,就办不好企业,更成不了大事。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北京,使北京市民处于惊恐之中。国难当头,李卫国时刻关注疫情,不断同公司高层研究对策,力图为国家效力。为了缓解疫情,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仅用8天时间建成,创下了医院修建速度最快的世界纪录,而在这个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防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李卫国主动请缨,参战在昌平小汤山非典医院的工地上,确保万无一湿,滴水不漏
  2008年的奥运会又给李卫国和雨虹人带来再创辉煌的机会。北京申奥刚刚成功,他就着手为奥运工程建设防水做技术、产品、人员等各方面的准备,他要十年磨一剑,打一场硬仗,要让奥运这块试金石砥砺一下东方雨虹的锋芒。
  虽然东方雨虹包揽了大部分奥运工程的防水项目,但李卫国也意识到这些项目都牵系到国
家的荣誉,人民的期望,虽然在竞标过程中他表现的充满自信,一种势在必得的气魄,但在先期中标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防水施工项目时,李卫国还是异常激动,并深感责任与义务重大。当时他曾对员工说: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最好的产品、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完善的施工服务带到奥运场馆中去,创造出东方雨虹有史以来最值得自豪的杰作。海外华人能够捐建水立方,对于我们,就不能再考虑赚钱的事情了,即便赔了,我们东方雨虹也做定了,当然做好更是责无旁贷。
  李卫国带领的东方雨虹团队不光从技术上不断创新,而且在施工上追求精细。先后中标承揽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的防水施工,尽管公司不赚钱,甚至在水立方还亏了近百万元,但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举办将记载着东方雨虹的功劳,更是雨虹人的骄傲。
  在奥运鸟巢的防水施工工地上,东方雨虹董事长李卫国亲自带领带领300多人,鏖战在施工一线。李卫国曾千百次叮嘱员工说:这样大的防水工程,哪怕只要有一处25平方厘米的渗漏点,一天就会漏水7吨左右,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在东方雨虹人的精心操作下和不懈努力下,70万平方米的防水工程经过检测,竟然没有一处渗漏点。在已施工的北京奥运工程中,东方雨虹夺得了26项工程的防水施工任务,占奥运工程防水项目的九成以上。像北京奥
运主会场鸟巢、游泳、跳水比赛场水立方等,其防水工程都是东方雨虹的杰作。李卫国和东方雨虹的弟兄们,在奥运场馆建设这个独特的赛场,拿下了26块金光闪闪的金牌。
  李卫国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在小汤山的施工现场,在奥运鸟巢的施工现场,在水立方的施工现场,表现得酣畅淋漓。李卫国仍然毫不懈怠地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他的倡导下,公司承办了世界第一家防水博物馆,并出资近百万兴建德成希望小学2005年,由李卫国又牵头成立了北京德长固废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并投资1.6亿元对哈尔滨西南部垃圾填埋场实行BOT运作,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
  理想源于现实,灵感源于勤奋,成功源于失败。这些都诠释了李卫国创办企业的精神理念,更体现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和对待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李卫国的率领下,东方雨虹定能闯出一片雨后彩虹绚丽、晴空蔚蓝的新天地。[校友简介]李卫国,男,1965年,李卫国出生在湖南桃源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至1989年就读我校畜牧水产系(现为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专业;毕业后曾任教于长沙县职业中专、湖南省经济管理学院,后任职于湖南省统计局;1995年至今他艰苦创业,现为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全国青联委员。
一个大学生的基层创业经历
桃源县陬市镇的大学生陈琼武,自主创业干出了大名堂。十几年来,他从养猪到办饲料加工企业、建立养殖合作社,规模越做越大。在他的带动下,桃源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商品蛋鸡养殖基地。他创办的三尖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达2.3亿元。由三尖创办的三江家禽养殖合作社总产值达10亿多元。这个企业领办、社员联动、大户参与的合作社,被授予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单位湖南省十佳专业组织协会称号。  3月中旬,记者走进陈琼武的三尖公司,但见全自动化蛋鸡饲料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生产;向导式双轨自动孵化器设备,每天可孵化两三万只鸡苗;一栋栋整齐的鸡舍里,乳头式自动饮水系统下,数千只德国的海兰灰鸡、美国的尼克珊瑚粉鸡还有罗蔓鸡成队排开养殖;每天上千件印有桃花源牌商标的鲜鸡蛋从这里运往长沙、湘西北、广东……  这就是大学毕业生陈琼武用知识和胆识打造的养殖王国。  创业的道路很多,但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更容易获得成功  1988年,桃源六名大学生不当国家干部当猪倌的新闻轰动一时,六人中就有陈琼武。毕业于武汉粮食学院饲料系的他,一心想干一番事业。刚参加工作3个月,他与清华大学毕业的钟佳富、北大毕业的许利民、湖南农大毕业的陈其军、李卫国、江春秋等5位志同道合的大学毕业生一商量,决心返乡办个养殖场。  然而,青春的创业冲动,并没有因为满腔豪情而让事业一飞冲天。  由于缺乏经验,不善经营,管理无方,创业的第二年,位于木塘垸龙虎村的养殖
场,已难以为继。原木塘垸乡乡长李明亚回忆说:当时这帮学生伢的情况是,白天送走参观者,晚上就为第二天无钱购饲料发愁。  1990年秋天,一场猪瘟使养殖场的200多头猪全部死去,望着这些只差一个月便可出栏的大肥猪,陈琼武欲哭无泪。万般无奈下,六位大学生收拾起他们残破的创业梦,各奔东西。陈琼武回到了原单位——桃源县饲料公司上班。  回忆当年,陈琼武感慨地说,那是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坚硬碰撞,是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仓促对接。我们有闯劲,有激情,却没有管理经验。但我坚信,创业没有坦途,失败只是一次学习过程。  1994年,经过3年的工作积累和深思熟虑后,陈琼武决心再走创业路。因为学的是饲料专业,又有在饲料公司的工作经历,他与当年一同创业的伙伴陈其军、江春秋凑了50万元,在桃源陬市镇创办起一个取名三尖的小型饲料厂。  三尖,在桃源话里就是三个尖子货的意思。重出江湖的三位创业者立志,这一次一定要搞出一个样子来。  陈其军说,经过上次失败后,我们三人都感到,管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正好当年国家颁布了公司法,我们三个来文件认真学习后,严格按公司法制订了公司的章程,这为我们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选择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创业,再加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9年,三尖饲料终于在湘西北占有一席之地。  陈琼武回忆第二次创业时感叹道:创业的道路很多,但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创业,更容易获得
成功。  创业的路上有风险,困难面前要相信自己,坚定信心,机会总会来临的  1999年早春,在饲料行业滚打了5年的陈琼武,前往河北、河南、浙江、福建等地考察现代农业。他发现当时的商品鸡蛋规模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南方食品企业的大批量的鲜鸡蛋都从北方调货。商机就在眼前!陈琼武决计在南方建立商品蛋鸡养殖基地,靠降低物流成本,赢得南方鲜鸡蛋市场,带动饲料企业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发展。  2000年,三尖引进了3000羽蛋鸡种鸡,建立起了桃源县第一个蛋鸡规模养殖基地。以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运作的三尖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挂牌成立,由公司向养殖农户提供种苗、饲料、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解除了农民养殖的后顾之忧。在三尖的带领下,桃源县的蛋鸡养殖产业开始了呈几何级数增长,陈琼武的养殖王国也初具规模。  然而,自2003年起,非典禽流感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市场风浪,向陈琼武和他的三尖公司接连扑来,每一次风浪都是一次生死考验。  20044月初,禽流感爆发,全国的蛋鸡市场顿时一片萧条,鸡苗价格直线下降。每卖出一只鸡苗,公司就要赔0.14元。是减少亏损处理种鸡,不再生产鸡苗?还是保住种鸡,继续生产鸡苗,等待市场转机?陈琼武选择了后者。  那年整整3个月时间,因为卖鸡苗,公司每天亏12万元。供应部经理罗勇健每隔两天就去一趟陈琼武办公室,请示还卖不卖鸡苗。尤其是在国内多家鼎鼎大名的养鸡集团都在处理种鸡,三尖仍坚持亏本卖鸡苗时,罗勇健
都卖得流泪了。三个多月,100多天,三尖亏损了300多万元。  回忆往事,陈琼武说:创业的路上有风险,困难面前要相信自己,坚定信心,机会总会来临的。  果然,20047月中旬,鸡苗市场突然启动,价格由0.26元飙升到1.5元,每只鸡苗利润近1元。没处理一只种鸡的三尖,每天开足马力生产鸡苗。到年底,不仅补回了上半年300万元的亏损,还盈利100万元。  到2008年底,三尖公司总资产已近一亿元,一跃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回顾这段创业经历,三尖的员工们说,陈琼武的成功,学历和知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益于他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遇到困难决不退缩的过人胆识。  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写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路走对了  陈琼武是企业家,但不是一般的企业家。县里的领导说,走过艰难的创业期后,有着大学学历和知识的陈琼武,总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企业也发展得更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创造的养殖合作社模式,改变了桃源几千年来养殖业主要是家家养、户户喂的散养方式,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好路子。  2003年,由陈琼武牵头,联合9个种养殖大户,组建了三江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三尖为龙头,实行五统一的运作模式,即统一鸡苗育雏、统一饲料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控、统一产品销售。这意味着,只要是合作社社员,三尖将每年免费举行35次蛋鸡养殖技术培训,教授会员如何选址建鸡舍,怎样养殖蛋鸡,如何开展疾病防疫,
同时保证收购鸡蛋。不仅如此,三尖还配备了2台专车和8名技术人员,常年为广大养殖户进行,及时排忧解难。  这一模式,使桃源的蛋鸡产业迅速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迈进。短短几年时间,该合作社拥有会员800多户,会员存笼蛋鸡近600万羽。一时间,整个桃源呈现出三尖管线(即管技术保障、销售渠道、品牌战略这三线),大户管干(大户只管养好鸡),小户跟着转的养殖热潮。2007年,桃源的每只蛋鸡年可创纯收入3040元。也就是说,一个饲养3000羽蛋鸡的养殖户,年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陈琼武和他的三尖公司,在桃源这一方乡土上,创造了点的人间传奇。  陈琼武说: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改写自己的人生。我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  扎根基层好创业  大学毕业生陈琼武,主动辞去国家分配的工作,在家乡桃源艰苦创业,带领一方百姓走上致富路。  陈琼武的可贵,首先在于他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毕业生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年代,作为农家子弟、大学毕业生的陈琼武,为干一番事业,敢于挑战自我,辞去铁饭碗,重返农村自主创业。我是学农的,我的天地在农村。陈琼武这一朴实的思想观念,是其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陈琼武的可贵,还在于他的智慧与毅力。在广阔的创业天空里,学历、知识并不代表着成功,而只是成功的基础。陈琼武的创业路可谓一波三折,首次创业失败,二次创业也异常艰辛,在发现规模养殖的商机后,天灾和意外事件,数次将他的公司
推到生死边缘。但他坚持着,并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化,转败为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用他的话说:机会总会来临的。  新一轮大学生就业高峰转眼即至,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比以往更严峻。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陈琼武以自己的经历为大学毕业生树立了榜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不要一味地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把眼光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变等着就业为自主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