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和语文教师谈《雷雨》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曹禺和语文教师谈《雷雨》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汪雨个人资料及现状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添辉。 一部内涵深沉的作品,总是长久地引起人们探究它的兴趣。而要探究它的奥秘,最好的办法又莫过于请作家自己来陈述作品的创作意图。不久前,蜚声中外文坛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同志来杭讲学,《语文战线》编辑部特地请他为部分中学语文教师介绍他的名剧《雷雨》的创作。万老(曹禺同志原名万家宝)年满七十,仍然有着年轻人热情爽朗的性格。他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从已经排得满满的日程中专门抽出半天时间与我们座谈。 这次座谈的话题是从《雷雨》新近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开始的。万老浏览了高中第四册的课本,指着入选的《龙须沟》、《威尼斯商人》、《窦娥冤》等剧本,连声说:“好啊,选得多好啊!”接着又对着《雷雨》摇了摇头:“就是我的差,不该把我的选进去!”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剧作家谦虚的态度,打消了我们胆怯的心理。大家告诉万老,中学生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由于他们年轻,还不太理解《雷雨》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应该解释一下——”万老沉吟了片刻说,“《雷雨》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那一段生活。这个戏包含着反封建的东西在里面,主要的是妇女解放的问题。那时候,我不大主张写社会问题剧,只想就自己所知道的现
象谈一谈。中国妇女几千年来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虐待,中间发生了无数悲剧。”
万老侃侃而谈。从《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刘兰芝的死别,说到陆游、唐婉的生离;从《红楼梦》里少女们的反抗,说到秋瑾与封建家庭的斗争。他的旁证博引的谈话,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受迫害、求解放的历史。他说:“到1919年那个时候,封建社会已经几千年过去了,但是妇女要求恋爱婚姻自由的问题还是得不到解决。周朴园是当时黑暗势力的代表,他不仅有地主的一套,还加上买办的思想,主要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哪怕到德国留过学,甚至读过一点社会经济学,但这种封建意识仍然深深埋在他的脑子里。我写的这个戏是拿蘩漪、侍萍、四凤这三个妇女的命运作对比,蘩漪和侍萍在当时是很典型的。蘩漪是受五四时代影响的阔小,读过一点新的东西,又不大通。她要恋爱,要爱一个,不愿意嫁给周朴园这样一个比她大的有权有势、专横冷酷的人,热烈地要求自由解放。侍萍代表了几千年来受封建压迫的妇女,她没有身份,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丫头,性格很倔强,但命运很苦。……”
在万老介绍了剧本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之后,我们把话题很自然地引到了课本选的那个片断,即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的一场戏。大家怀着极大的兴趣,提出《雷雨》研究中一直争论
不休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对于这个问题,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他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接着,万老为我们详细地分析了周朴园的性格。他指出,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周朴园不是诱奸她,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特别是他以后的婚姻并不美满,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可以看出来。如果侍萍也算是“太
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很不幸福;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去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在这种情况下,周朴园自然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
万老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剧本中鲁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他说:“我老觉得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不是完全同意的。他的家教很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他没有办法。新夫人是非常有钱的大官的小,绝对不会允许她的前头还有夫人。周朴园的母亲为了依靠这方面的势力,非把侍萍逼走不可。”
既然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的,那为什么侍萍真的到来的时候他又会露出那样的面目呢?万老解释说,“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心狠起来了。他跟警察局长、英国买办来往,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工人,甚至不惜用工人的性命来填满自己的腰包。侍萍的出现,使他一下子从对过去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关系中来了。‘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是他三十年来在尔虞我诈的争夺中积累起来的社会经验:我这么有钱,别人怎么突然到我的头上来。他把别人也当成和他一样变坏了,立刻审时度势对付。这就露出了他的资本家的面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