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香玉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34期
文 | 本刊记者 李香玉
在对夏昆的采访中,可可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事件让我深感揪心。因考试和分数而导致的悲剧每年都会上演多起。为何原本只是作为检测的考试,却发展成为一种决定,乃至对未来的一种判断?这种判断可以否定一切,甚至可以否定最宝贵的生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渠敬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我们今天的教育有很强的竞争彩,甚至可以说是彻底竞争化了。而竞争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在一个标准系统里和其他每一个人做出区分。的确,今天的教育有太强的竞争和功利彩,并且蔓延至各个年龄段,从幼儿园开始上辅导班,不能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要在学校里度过15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中,他们看不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感受不到生命的精彩。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自信,产生厌学、逆反情绪,公开与父母抗争,撕裂亲情,有的甚至走上自杀或杀害亲生父母的不归路。这些惨痛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多,不够深刻吗?
面对这些,我们要做的不是唏嘘生命的可惜,不是指责孩子的心理太脆弱,也不是重复着“人生不止高考一条路”这样空洞的大道理,更不是推卸责任。我们社会的每一方都应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真诚的思考——如果你是一位家长,反观一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有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应做出哪些改变;如果你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如何去应对,又该进行什么样的反思……而所有这些都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的真诚。在学习之外,我们是否给了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在人生中遇到挫折时他们能够用什么去抵御?
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全部归于教育体制,没有问题的教育体制几乎是不存在的。学校教育,用大班制最大限度提高了教育的覆盖率,提升了整体的国民素养,消除了文盲,意义重大。但也确有它不可回避也难以改变的问题,那就是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引入教育,将效率作为教育的一个过于重要的指标,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
释永信包北大女亲密照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或许改变不了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室,改变自己的一方天地。只要心怀做教育的真诚,总有可为之处。夏昆就是这样一位良师,他强调教育应该远离功利,把培养学生的眼光放长远。因为除了学习,学生还有很多侧面,这是不能用分数来考量的,就像人的很多东西不能用钱来衡量一样。人生还有情感的美好、生命的快乐、心态的平和、身体的健康……
音乐、电影,高考虽然不考,但却可以给生命加分。就像夏昆的亲身所感——“没有贝多芬我撑不下去。
很多次,当面临生命中巨大的挫折甚至是悲痛时,我总是一个人坐在车里,漫无目的地开着车,音响里,总是放着我深爱的贝多芬或者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只有他们能够把我从低谷中拯救出来,也只有他们,才能让我一次次从跌倒中站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忆一下,你是否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的高考成绩?更不要说哪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但是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不会忘。因为它们曾经震撼了你的心灵,滋养了你的生命。
最后,用夏昆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教育的本质是引领学生寻到最美好的自己,让他们绽放出生命中应有的光彩。我相信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无数美好的关于生命的故事,而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成全孩子生命的美好,同时也成全自己生命的美好。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