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风周扬冯雪峰的晚年交往
作者:张玲丽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8
汪峰婚史        内容摘要:胡风、冯雪峰、周扬在30年代因为共同的政治理想而联合在左联的旗帜之下,但他们又由于人生经历、文学思想、个性气质、身份角的不同而有了其后不同的人生走向。本文笔者就他们三人的晚年交往谈些个人的认识。
        关键词:胡风 周扬 冯雪峰 晚年交往
        胡风、冯雪峰、周扬在30年代因为共同的政治理想而联合在左联的旗帜之下,他们都是属于马斯洛所言的他为了宗教、为了政治、为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而冒生命的危险,而这些追求构成和表现人的生命特质。”[1]的那一类人。但他们又由于人生经历、文学思想、个性气质、身份角的不同而有了其后不同的人生走向。中、后,当他们的人生走向晚年的时候,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交往?回顾他们之间复杂的人生交往时,他们对彼此会做出怎样的评价?
        1976年,身陷囹圄二十多年的胡风终于获得自由身份,但是由于狱中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的再次复发而住院。周扬在陪同下带着对胡风的第一份平反文件来看望胡风。
        1976年,周扬来到冯雪峰的住处看望冯。这次见面对于二人意义重大,冯雪峰与周扬都激动地与友人讲到了这件事。
        晚年周扬与晚年胡风、晚年冯雪峰的见面,在后人看来或许是平常之事。但对于在左翼文学史上占有极大分量的三位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命运遭际不同的文艺者而言,意义却是非比寻常。
        .“前后的握手言和
        1.胡风与冯雪峰
        胡风与冯雪峰30年代结缘,为鲁迅身边的青年同道。在胡风的回忆文字以及家书中可以探知,自30年代口号论争、《工作与学习丛刊》直至1955年,胡风与冯雪峰之间是渐生嫌隙,在其家书中,二马三花脸,带有不礼貌成分的暗语称呼,代指的都是冯雪峰。胡风对冯雪峰的不满,既有口号论争中冯雪峰对国防文学方的妥协方式的不满,也有鲁迅逝
世后,创办《工作与学习丛刊》冯雪峰茅盾来合办的反感。曾卓回忆,50年代初胡风对他解放后步步紧跟不满意,他讲了很多言不由衷的话。胡风与冯雪峰的关系,确实是渐行渐远。”[2]
        结束,胡风走出高墙重获自由,盼望晚年能与冯雪峰见面,但天不遂愿。冯雪峰于1976年患肺癌去世。晚年接待撰写《冯雪峰传》的作者时,胡风和他们谈时,动了感情,不但是有问必答,还尽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了一些分析,他希望陈将《雪峰传》写好。客人们走后,有感于雪峰晚年的痛苦生活,他为之很难过,沉思了好久。”[3]
        胡风得到为冯雪峰追开追悼会的消息后,便奋笔疾书赶写了悼词。有研究者评价,这是一首高度概括了逝者光辉的战斗一生的盖棺定论的诗篇。没有曾经与逝者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坎坷遭遇,没有对逝者伟大心灵的全面的深刻的了解,写不出这样的诗篇。”[4]
        胡风满怀激情地给楼适夷写信,希望楼适夷向中央转达,应该给予冯雪峰全面高度的评价。从30年代到80年代,20多年的相识、相知到疏远,20多年历经劫难、波折后思想境界的升华,在这封信中展露无遗。雪峰是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非给他应有的地位不可。否则一定要歪曲整个历史实际。”[5]胡风自觉有义不容辞的对于冯雪峰左翼文艺
运动的评价不容歪曲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胡风当时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头上还戴着反革命集团头目的帽子,收到这样散发着灼热的光和热的一封信,楼适夷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句话也不提自己,满腔满脑还是想的文艺建设的大事业。”[6]
        与胡风不可能为求过关而捏造周扬的材料的举动相似,冯雪峰在1955年,没有违心地积极参加批判的运动,除了一次应景式表态发言外,他没有写出一篇批判胡风文艺思想、揭发胡风罪行的文章。这也成为反右运动中被批为右派的重要证据。晚年胡风无缘见到冯雪峰,但是,即使他们有缘在重获自由后相聚,他们的见面也是坦荡的、磊落的。因为,他们同属具有纯真人格与博大胸襟之人。
        胡风在冯雪峰逝世后,虽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冯雪峰的文学、文化、政治的贡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但这些并不代表胡风对冯雪峰的某些做法没有保留性意见。冯雪峰处理口号问题的态度与方式,他一直不能认同,直到晚年冯雪峰逝世后,胡风一直这样认为。这就是胡风。对于文学的理解,只要是经过现实实践检验与证明是对的,就要坚持,胡风对民族革命战争文学的态度就是如此。胡风一直无法释怀的是冯雪峰当时处理口号问题时的妥协态度。在胡风的理解中,冯雪峰当时应该按照原则,坚持到底地与周扬们就口号问题进行
公开的理论论战,因为自信民族革命大众文学在当时无论在现实需求还是理论层面,无论是历史的回溯还是未来的民族政治与文化的走向层面,都是站得住脚的。胡风自从写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后遵从冯雪峰的意见,选择了沉默,并且沉默了多年,但是,就胡风的个性而言,他不会永远选择沉默。这不符合胡风的个性。把文学的问题讲清楚,讲明白,才符合胡风的性格。1979年写作的二十万字的《历史是最好的见证人》,在某种程度上很像50年代的《三十万言书》。
        晚年胡风没有机会与冯雪峰交流关于文学的见解,关于多年的政治波折带给他们的思考,这对胡风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对冯雪峰也未尝不是如此。冯雪峰如果看到胡风在自己的政治处境尚不明朗的情况下,满怀激情地向中央上书,给出他关于文学贡献、文化位置、政治地位那样高的评价,在悼文中满含神情地说出的我个人青年时期的诗情诱发者,在三十年代若干年四十年代若干年政治上的对敌斗争和文艺上的倾向斗争中给了我恳挚的关切和援助的知己和战友。”[7]冯雪峰会感到欣慰吗?会发出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的感慨吗?
        2.胡风与周扬
        虽然,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无论周扬等人如何公报私仇,胡风的悲剧都不取决于个人
的恩怨。”[8]但不可否认的是,周扬对胡风的个人作用,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最终坐实,正如一些与周扬共过事的其他文艺领导者以及许多研究者所表述的,胡风、冯雪峰的1955年后的人生命运转折与周扬的处理方式与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如丁一岚所言:周扬整人,一是积极执行当时的政策,二是有没有文人间的矛盾在起作用?”[9]王力也有这种印象:反胡风时虽然是批的。但周扬执行得要过一点。”[10]
        周扬在内心里应该也是有这种认知的。周扬在去看望胡风说:你受苦了。我也受苦了。现在好了。中央决定给你平反,是个错案。责任由中央承担,后来有小声地加了一句:当然,我们也有责任。”[11]从这段回忆中,可见,周扬是真诚地向胡风道歉了,当然,他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承担多少责任,周扬是没有说出的。或许,在周扬这里,也不清楚自己在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步步升级过程中,应该承担多少责任。但是,他毕竟直面自己的错误,坦承了自己的责任,虽然用的是我们
        结束,胡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真如胡风家属所认为的那样,周扬是胡风案件平反的绊脚石吗?没有直接的材料证明。在后的第四次文代会上,胡风问题欲被聂绀弩、吴奚如提出以期尽快地得以解决的时候,周扬确实他们谈过话,从当时的大局和中央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劝阻他们暂时搁置。
        差不多在同时期,周扬也曾在公开场合讲过胡风问题,也坦承自己的责任,当然又一次用了我们
        “胡风问题大家都关心,现在这个人已经出来了,到了北京。七十八岁。五五年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文艺界有些人对他很同情。现在这个问题中央来抓了,因为这个案子一直是中央、直接抓的,公安部处理的。公安部写了一个报告给中央。现在中央给他做了结论,说搞错了,他们文艺思想有错误,但不是反革命集团。中央在结论里说,这一错案责任在中央。我们开始把他当作文艺思想问题来批判,后来主席批评了我们,说我们书生气十足。那个时候拿我来说,确实感到自己思想水平低,没有看出问题。现在看来是搞错了,这件事我们也有一定的责任。”[12]
        当时人和后来者都无法准确地推测这是周扬的惯用文法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弱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周扬承认胡风案件,他本人是有责任的。
        3.周扬与冯雪峰
        周扬在后得知冯雪峰即使在高压之下被迫写揭发材料,冯雪峰没有对他落井下石,
周扬发出了他还是比较公道的感慨。冯雪峰的胸襟与气度感动着周扬,周扬去看望了冯雪峰。晚年周扬与冯雪峰,消弭了多年积怨,握手言和。
        周扬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谈到了这次会面,冯雪峰也以文学家的方式创作了《两只锦鸡》纪念这次珍贵的见面。见面回来后,周扬为了实现冯雪峰重新入党的愿望,给中央写信。我去看他,他身旁就放着一封给中央的信,要求给冯雪峰恢复党籍。他让我看,给我的印象很深。”[13]
        材料与注释周在给友人的信件中提到了他和冯雪峰见面的情景:冯雪峰同志病中,我去看望了他。我预料他在人世间的日子只能以日计算了,我将和他永别。我对他说,我们相交数十年,彼此都有过过失,相互的批评中也都有说得不对或过分的地方,我们要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互相砥砺。我一时抑制不住我的情感,他也被我的情感所激动。”[14]
        洪子诚的评价:这些话虽然说得恳切,让人心动,不过,50年代权力拥有者以反党名义所实施的那种严酷、无情的打击,仅仅以彼此都有过过失,相互的批评中也都有说得不对或过分的地方一笔带过,也是有点轻描淡写。”[15]洪子诚先生的这段话,确实是立足于在那场运动者受害的一方,发出的感同身受般的切肤之痛的真实感慨,又是站在一个与现场保持
适当距离的客观者角度呈现的理性之思。
        颇有意味的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冯雪峰在周扬看望他之后,也是发出了与周扬如出一辙的感慨:我告诉你,周扬同志一出来(指隔离)就来看我,一手抱着我,一手握着我的手哭了。又说:我们俩人毫无拘束地谈了许多,心情都是愉快的。”[16]
        作为周扬与冯雪峰江湖一见泯恩仇的间接见证者,郑育之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多少年来他在生活上、精神上、政治上受到那么多、那么重的压制,周扬同志来看他一次,就那么高兴,把自己的一切苦难全部付之东流。”[17]同时不禁感慨冯雪峰的心胸真够宽阔、纯真。或许,正因为曾经深受其政治不宽容与性格促狭方面的双重伤害,周扬觉悟到心胸的宽阔、待人的宽容是多么的珍贵。
        郑育之曾经回忆问过周扬的问题:我又追问他说:为什么周扬同志抱着你哭?雪峰同志说:从他现在的处境,想到他过去有不对的地方。”[18]
        周扬过去对冯雪峰确实有过不对的地方。
        1957916日,周扬在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上作了《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道路》的
长篇讲话,关于20世界30年代两个口号的论争也有了冯雪峰勾结胡风、蒙蔽鲁迅,打击周扬、夏衍,分裂左翼文艺界的定论。这篇名为《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道路》的长篇讲话,后经多次修改,最终定稿为著名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
        洪子诚认为,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从第四次会议开始的反击、批判,自然是针对丁玲、冯雪峰等的反党现实问题。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周扬等一开始就将事情引向历史的清算。”[19]对于当时的周扬而言,这是为其正名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