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音乐探索
中国古筝艺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回顾古筝曲的发展历史,从其形制的发展创新到其演奏方法的变化丰富,充分说明了古筝发展过程的推陈出新,凝结了无数作曲家,演奏家们的智慧和心血。早期以演奏家为主体的传统古筝曲创作,乐曲大多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建国以后的筝曲创作依然保留着演奏家为主体的创作形式,但这种创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与现在相比显得略逊一筹。此后,随着习筝人数的逐渐增加以及演奏技法的日益丰富,筝曲的创作日渐被许多专业作曲家们所重视和关注。这些作曲家们创作的现代筝曲在技巧发挥、艺术风格、作曲手法等方面都显得更加专业精致,例如,古筝现代作曲家徐晓琳,她的代表作《抒情幻想曲》《情景三章》等。创作作品不仅受到专业演奏者的称赞,同样也被业余筝者所喜爱,使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回顾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唐朝时期的音乐繁盛,是因为有了十部乐的出现。西欧古典时期的音乐盛极一时,也是因为有了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音乐家创作的丰富多样的不朽之作。筝乐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关于筝乐作品的记载如:汉魏六朝史料中有证可考的筝曲;近代时流传在各地的筝曲作品也是书谱叠叠,都是先辈所传,不失为珍贵的传统筝曲;建国后新时期由“传统筝曲”与“创作筝曲”两部分构成的筝曲作品等。随着筝乐的发展和创新,作曲家们一方面着力挖掘传统筝曲,并对其整理和继承发展;另一方面大力编创新型
家乡的景物筝曲,使之推陈出新。此文就对在新时期筝乐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创作作品以及与之发展有重要关系的音乐家,作曲家进行介绍。以此来回顾新时期筝乐的创作轨迹和发展历程。 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古筝曲创作的初步探索阶段,同时也是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全面发掘整理的时期。例如;赵玉斋的《庆丰年》、曹东扶的《闹元宵》等一批影响较大的筝曲就是在此环境下创作完成的。尽管这一时期的筝乐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形成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点,作曲家们广泛的运用民间音乐语言,借鉴新的作曲技术手法,丰富和扩展了古筝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60—70年代末,是第二代筝曲艺术家创作的高峰期。建国后,各类艺术院校相继培养古筝专业人才,使他们成为这一时期筝乐创作的主力体。创作期间的一些筝曲,如王昌元的《战台风》、李祖基的《丰收锣鼓》等曲目成为习筝者喜爱的保留佳作,在今天仍然广为流传。此时虽中国古筝曲从“传统”走向“创作”
forinstance【摘 要】回顾古筝曲的发展历史,从其形制的发展创新到其演奏方法的变化丰富,充分说明了古筝发展过程的推陈出新,凝结了无数作曲家,演奏家们的智慧和心血。例如,古筝现代作曲家徐晓琳,她的代表作《抒情幻想曲》《情景三章》等。创作作品不仅受到专业演奏者的称赞,同样也被业余筝者所喜爱,使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安宰贤方否认外遇
张含韵彭冠英【关 键 词】古筝曲;现代创作;徐晓琳
【作者简介】李融(1991~),女,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筝。
夏至未至大结局
然是筝乐创作比较繁荣的时期,但任然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他们追求音乐的易解性,但却失之片面,多是局限于对声乐曲的移植和改编。80年代是筝乐创作的多元化时代。纵观这一时期筝乐创作的发展,筝曲的创作基本上以演奏家的创作为主,因而在创作思维方式与音乐语言上都与前一时期有较多相同之处。其中徐晓琳的《黔中赋》、《山魅》等筝曲被做为“新潮筝乐”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的出现对后来专业和业余的筝曲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在音响效果协调性扩展上也都有所创新。至此使筝乐的创作发展逐步走向繁荣。回顾现代筝曲的创作发展历史,其间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曲家。徐晓琳老师就是其中具有特殊风格,独树一帜的作曲家代表之一。著名古筝教育家,曲作家徐晓琳老师,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致力于民族器乐曲的创作,她的多首筝曲作品,以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风情为主。于1966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徐晓琳老师。创作的大量的民族器乐曲中,《春归原野》、《黔中赋》等作品曾荣获国家、文化部、北京市的奖项。1983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至今。现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理事、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了《美妙的曲式》、《旋律写作基础》等专著。1999年到2002年先后获首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政府特殊津贴”。还被学校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曾被授予为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她创作的《抒情幻想曲》,《情景三章》等优秀的现代筝曲,也为广大习筝人所接受和喜爱。综上所述,作为习筝者,学习和练习传统筝曲固然重要,但是了解和接触现代创作筝曲已日益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上述通过对现代古筝曲作曲家徐晓琳老师的了解和介绍,以对其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在日后接触的现代筝曲中,更好的掌握感情和演奏乐曲,更好的领悟创作者的创作心境有了一个更为深
刻的认知。现代筝曲,是现代社会创新的一部分,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同时也为日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应被我们加以重视并大力弘扬。【参考文献】[1]涂永梅,筝乐创作中调式的传统与创新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1996年第2期.[2]徐晓琳,《筝曲集》第一集之代序之一《门外谈winner组合
筝》[M],乔建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