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镇远:涅重生,自由自在
在荡麦完成自我的救赎与寻之后,陈升走水路来到了镇远,到了花和尚,想把卫卫接回凯里。陈升花和尚接卫卫有两个意思,第一是确认自己的弟弟老歪是不是真的把卫卫卖了,第二是想亲眼看到卫卫跟花和尚在一起,证实老歪给自己的说辞,没有卖掉卫卫,只是花和尚把卫卫接走了。看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影片中根本没有什么花和尚,也没有陈升混社会认的大哥,花和尚就是陈升父,陈升就是花和尚的儿子。
在镇远,陈父简短的几句话:“我现在有心肌缺血,你以前在外面流了多少,我现在就缺多少”,“听到老歪要卖卫卫,我赶紧接过来,我怕你心里也像我当初那么难受”。这番话道出了陈升的陈年往事,道出了陈升幼时的遭遇,也道出了听到老歪要将卫卫卖掉,陈升心急如焚,立即动身前往镇远的原因。
父亲向陈升表达了自己对卫卫这个孙子的喜爱与不舍,听到父亲的这一席话,陈升将身上从裁缝店拿来的扣子扔到表盘中,告诉父亲,自己周一过来接卫卫回凯里。随后却躲在暗处拿着青年卫卫的望远镜观察少年卫卫,此处的小细节处理得极为巧妙,在路上玩耍的卫卫仿佛知道陈升在看自己一样,转身看向陈升的方向,这或许就是血缘的指引下亲人之间的某种扯不断的羁绊。
在林爱人家,得知林爱人已经去世,将照片交给了林爱人的儿子之后,陈升终于到了自己从凯里心里念叨、一路苦寻的吹芦笙的苗人。巧合的是,这些会吹芦笙的老人都是林爱人的徒弟。在芦笙的声音中,陈升完成了心灵的净化与洗涤,同时也平了对母亲的遗憾与萦绕心头的苗人芦笙队伍的梦魇。
四、结语
影片是经典的环形叙事结构,陈升心中的一切业障从凯里开始,经过荡麦与镇远,得到解脱与释怀,最终陈升又复归到凯里。以佛家经典《金刚经》中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作为开头,也作为提示观众观影的方向。此外,以老医生作为陈升洗净业障的引渡者,引导陈升前往镇远,看清自己,洗净业障,净化灵魂,获得自在。佛讲究自在,但一个人要如何达到自在呢?即“识破相状,放弃执守”,这就需要人去识破万物相状,放弃一切执守。也就是说,渡人者非佛也,实为人也,人人自渡,众生皆自在。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感受当下。
参考文献:
1.余秋雨.《金刚经》简论[J].美文(上半月),2019(06):3-9.
2.[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6-17.
3.原文泰.电影批评:类型、美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4.贺哲野,万丽.浪漫荒诞的悲剧人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中1900的艺术形象分析[J].电影评介,2016 (06):49-52.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
一、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
20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渗透在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并对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不断觉醒,精神分析学与女性主义开始产生密切联系。从精神分析学视角可以将女性意识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
本我是精神分析学人格结构中的起始部分,是一切生物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数据库”。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在生理、性本能和原始情感的刺激和快感中得到满足的状态就是本我。女性意识的本我完全处在精神层面的无意识状态中,具体表现在女性习惯性地以快乐为原则来处理事务,无须理会外在行为规范或者思想道德,整个女性状态处于无意识之中,且不易被察觉。在生活中各种行为受到欲望的支配,基本无理性的思考,故而很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感情用事,为了实现本我欲望不顾一切地选择打破社会规则、挣脱伦理道德的约束。
处于本我状态的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会呈现出个性直率、我行我素的特征,在李安电影中也不乏此状态的女性形象。如《卧虎藏龙》中有着个性鲜明、放浪形骸的玉娇龙,也有着心毒手辣、冷酷无情的碧眼狐狸;《冰风暴》中对性充满无限好奇的女儿温迪;《理智与情感》中性情用事、打破常规的玛丽安。这类女性为银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二)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
自我,即每个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身生存状态、社会角的认知与评价结果。结合精神学说和女性主义理论的总结,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出女性能敏锐地
精神分析学视域下李安电影的女性意识
阴张娜
摘要:导演李安在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下,凭借出的影像语言架起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温情
、凝练的镜头下构建出一组组身份各异、温和向善、多元文化包容的魅力女性形象。电影是直观反映人类生存境遇、伦理道德、社会规则的艺术形式。在精神分析学看来,电影是人类自身行为的“反射镜”。采用精神分析学透视李安电影中的女性意识,能够为李安电影的交叉研究提供别样的视角。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李安;电影;女性意识
103
视听2021.1|
觉自己与周边人及环境的差别,并在自我内心与环境之间进行调整与适应,该状态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当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在女性意识中时,并不是将本我阶段的意识对象和内容进行简单的转移,而是人性结构心理在不断发展和健全过程中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自我觉醒的女性形象在李安电影中亦是随处可见:《卧虎藏龙》中矜持、宽容的俞秀莲;“父亲三部曲”中的女性在自我认知发展中呈现出中国传统女性所特有的善良与宽容,但在自我意识中又由于现实压力使真实的自我不能得到完整的生长。
(三)精神分析学中的超我
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让自己的心理处在一种超乎完美的状态,使女性内心充满自信,在社会地位和性别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作为女性人格道德价值的一个重要阶段,超我所指涉的是理想状态并非现实语境,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最低级的生理快乐,转化为一种理想层面的完美层面。
人性中的超我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在经历丰富的生活过程之后,使自身的心理状态达到追求完善的境界,这种超我状态的人性意识是完美的道德观的化身,接近宗教里“神”的存在。翻阅李安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很难到超我的女性意识,唯有在他魔幻或科幻类电影中才能捕捉到超我意识。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母亲角,她通过自身人性中的善良、美丽和真诚,引导少年派顺从人性和信仰的召唤。
二、李安电影中的女性意识
(一)电影中的本我意识分析
从上文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可以看出,本我意识所体现出的行为往往较为任性、感情用事,其言行举止一般是根据自己的本能而进行着,而这也是人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在李安的电影中,具有这类女性意识的角较多,这也是因为李安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权意识的理解较为深刻,希望通过电影艺术来表达这种意识所存在的空间和价值。
李安在2000年拍摄的《卧虎藏龙》可谓颠覆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内涵。玉娇龙的角身上拥有李安所向往的自由,即那种潜意识中不被外界文化限制、无视社会道德约束和禁锢的情怀所在。而玉娇龙的这种意识或多或少受到其师父碧眼狐狸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意识上的传承,虽然是朝廷通缉要犯,但其不仅对传统礼教不屑一顾,更是满口宣扬自由享乐主义,以更好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想法。同样,《理智与情感》通过塑造感情充沛、冲破礼教、敢爱敢恨的玛丽安,体现感性的、本我意识的释放。
但是李安在电影中凸显女性本我意识的情况下也对这种意识进行了完善。玉娇龙以跃入深谷自决收场,而这种遭遇也让她明白过分的本我意识追求并不能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快乐与幸福,天下或者江湖之中有太多的约束与规则束缚着人性的天真。在《理智与情感》中,一向以情感至上的玛丽安也在这种本我意识下没有获得爱情的幸福,唯有转变这种本我意识,向理智、向更完善的人性靠拢才能获得婚姻的幸福。
(二)电影中的自我意识分析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俞秀莲和《理智与情感》中的埃莉诺虽然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所经历的故事也大不相同,但是从女性意识来分析可以看出,反映在她们身上的恪守传统婚恋道德底线、奉公守法的行为是相似的,俞秀莲和埃莉诺这些女性角的自我意识的塑造与体现也与李安自己的经历和个性密切相关。
在李安导演的《戒》这部电影中,王佳芝性格中本是本我意识,但随着任务的进行而向自我意识转变。在一场诱汉奸易先生的中,让她从骨子里流着本我意识的清纯女大学生,摇身一变成为跨越道德底线的“”,而这种经历也让她不仅看清了人性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漠,也唤醒她最原始的情感与欲望,两种意识在内心的过分纠结造就了她痛苦与矛盾的情感,最终让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非理性而忠于感情的决定。在这种本我意识与自我意识的转换之中,也注定了她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发生。
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颜面或者某种规则而违背了最初的本我意识,在本我与自我的纠结中迷失自我。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中,大女儿朱家珍起初通过编造初恋故事来捍卫她老处女的颜面,体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某种自我意识,以彰显自己是“正常”人,但最后的情书事件,让她内心所存在的微弱自我意识被击碎,只能重新回归本我。李安电影中这些女性意识的表达也在告诉观众既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本我意识,也需要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生活,既遵从内心所想,又恪守事物发展规律。李璐和李思
(三)电影中的超我意识分析
超我意识作为人性理论中最完善的体现,是完美的道德化身,既恪守社会规则,又能关爱社会,表现出高尚、无缺点的外在形象。在李安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较难发现这类女性意识,但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母亲和阿南蒂就是这类超我意识的典型代表。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中,东西方文化冲突较为明显的家庭是整个故事的中心,父亲是被西
方艺术救活的理性的商人,母亲却维持着宗教信仰的传统。母亲宽容看待派所具有的多重信仰,尊重各种文化的交流,并引导在各种宗教信仰中寻求庇护的少年派发掘自我。当少年派面临海上生存挑战时,尽管他运用父亲的科学驯兽方法,帮助他克服了老虎的威胁,但是真正引领他走出危机四伏的食人岛并最终生存下来的却是母亲的精神指导,正是母亲的这种超我意识影响了派的人格意识形成。
三、结语
李安擅长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下探讨女性的个性自由,在银幕上塑造出超越时空、跨越文化的女性像。从精神分析学和女性主义视角剖析角的人格结构可知,李安镜像下的女性是本我、自我与超我认知的挣扎与救赎,渗透着李安独特的人性关怀,再次证实了李安超强的女性角驾驭力。
参考文献院
1.张克荣.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78-80.
2.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56-57.
3.肖巍.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90-96.
4.曹海峰.精神分析与电影[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104
|RADIO&TV JOURNAL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