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秋雨纪念谢晋文章《门孔》
转载余秋雨纪念谢晋文章——《门孔》
按:
中国当代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晋逝于2008年10月18日,享年85岁。余文乐前女友
谢晋与笔者曾有一面之交。2000年7月,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
在温州师范学院“学院路校区”,组织举办了“温州市第二届谢灵运山水诗国
际会议”。谢晋是上虞东山谢氏的后裔,应邀与会,与代表一起住宿学院中路“长安大酒店”。时温州市市长钱兴中、市委副书记陈艾华,曾多次与谢晋餐叙、交谈,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均被邀参加。
谢晋故乡上虞为绍兴地区,会议期间与谢晋多次交谈绍兴陆游
与唐琬的婚变,谢晋表示有机会的话,想拍一部震撼心灵的悲剧。笔者即赠以《钗头凤与沈园本事考略》一书(内附《沈园泪》中篇历史小说),俾为将来
编导参考。后因经费问题,此事遂寝。
有友人知笔者与谢晋有此一面之交,遂将余秋雨近期发表纪念
谢晋的散文《门孔》,电邮至美国。读后凄然。忆及十一年前,在温州相处、
交谈之情景,宛如昨日一般。因感叹人生确如梦境!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生若梦,为
欢几何?”今谢晋物化多年,有多少人还能记住他,人们只有从他创作、导演
的电影里才会想到他!感谢余秋雨先生所作之《门孔》,让我们也透过“门孔”看看彼岸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谢晋还在执着于他的电影事业吗?他还有新
作吗?他还在准备编导陆唐婚变那部“震撼心灵的悲剧”吗,经费筹到了没有?
谨转载余秋雨先生《门孔》,以此纪念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
谢晋逝世三周年。
一树秾姿 2011.11.12
门孔
余秋
雨
(一)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
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现在,爸爸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
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
(二)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
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张望外面的世界的一
个小装置。平日听到敲门或电铃,先在这里看一眼,认出是谁,再决定开门还
是不开门。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他
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不
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么?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影中加入一点人性的光亮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联想,说:“谢导,你就是阿三!”
“什么?”他奇怪地看着我。
我说:“你就像你家阿三,在关闭着的大门上到一个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看亮光,等亲情,除了睡觉、吃饭,你都没有放过。”
他听了一震,目光炯炯地看着我,不说话。
我又说:“你的门孔,也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地坚持。”
(三)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我说:“现在,我总算和全国人民一起成熟了!”那时,*结束不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清凉寺的钟声》、《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战争》……
那么,他的艺术历程也就大致可以分为两段,前一段为探寻期,后一段为成熟期。探寻期更多地依附于时代,成熟期更多地依附于人性。
那些年的谢晋,大作品一部接着一部,部部深入人心,真可谓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云蒸霞蔚。
当代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即便有再高的成就也不能轻忽“谢晋”这两个字,因为进入今天这个制高点的那条崎岖山路,是他跌跌绊绊走下来的。年轻艺术家的长辈和老师,都从他那里汲取过美,并构成遗传。在这个意义上,谢晋不朽。
(四)
我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觉得拍电影是一个力气活,谢晋已经年迈,不必站在第一线上了。我提议他在拍完《芙蓉镇》后就可以收山,然后以自己的信誉、影响和经验,办一个电影公司,再建一个影视学院。简单说来,让他从一个电影导演变成一个“电影导师”。
有这个想法的,可能不止我一个人。
有一次,他跨着大步走在火车站的月台上,不知怎么突然踉跄了。他想摆
脱踉跄,挣扎了一下,谁知更是朝前一冲,被人扶住,脸发青。这让人们突
然想起他的皮夹克、红围巾所包裹着的年龄。不久后一次吃饭,我又委婉地说
起了老话题。
他知道月台上的踉跄被我们看到了,因此也知道我说这些话的原因。他朝
我举起酒杯,我以为他要用干杯的方式来接受我的建议,没想到他对我说:
“秋雨,你知道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善饮的吗?我告诉你,第一,端杯稳;第二,双眉平;第三,下口深。”
说着,他又稳又平又深地一连喝了好几杯。
是在证明自己的酒量吗?不,我觉得其中似乎又包含着某种宣示。
即使毫无宣示的意思,那么,只要他拿起酒杯,便立即显得大气磅礴,说
什么都难以反驳。
(五)
他在中国创建了一个独立而庞大的艺术世界,但回到家,却是一个常人无
法想象的天地。
他与夫人徐大雯女士生了四个小孩,脑子正常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谢衍。
谢衍的两个弟弟就是前面所说的老三和老四,都严重,而的情况也不好。
这四个孩子,出生在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六年这十年间。当时的社会,还
很难到辅导儿童的专业学校,一切麻烦都堆在一门之内。家境极不宽裕,工作极其繁忙,这个门内天天在发生什么?只有天知道。
我们如果把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与谢晋的那么多电影联系在一起,真会产生
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每天傍晚,他那高大而疲惫的身影一步步走回家门的图像,不能不让人一次次落泪。落泪,不是出于一种同情,而是为了一种伟
大。
一个错乱的精神漩涡,能够伸发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吗?谢晋作出了回答,
而全国的电影观众都在点头。我觉得,这种情景,在整个人类艺术史上都难于
重见。
谢晋亲手把错乱的精神漩涡,筑成了人道主义的圣殿。我曾多次在他家里
吃饭,他做得一手好菜,常常围着白围单、手握着锅铲招呼客人。客人可能是
好莱坞明星、法国大导演、日本制作人,但最后谢晋总会搓搓手,通过翻译介
绍自己两个儿子的特殊情况,然后隆重请出。这种毫不掩饰的坦荡,曾让我百
脉俱开。在客人面前,儿子的每一个笑容和动作,在谢晋看来就是人类最
本原的可爱造型,因此满眼是欣赏的光彩。他把这种光彩,带给了整个门庭,
也带给了所有的客人。
他有时也会带着儿子出行。我听谢晋电影公司总经理张惠芳女士说,那次
去浙江衢州,坐了一辆面包车,路上要好几个小时,阿四同行。坐在前排的谢
晋过一会儿就要回过头来问:“阿四累不累?”“阿四好吗?”“阿四要不要
睡一会儿?”……每次回头,那神情,能把雪山消融。
(六)
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家后代唯一的正常人,那个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典雅君子,他的大儿子谢衍,竟先他而去。
谢衍太知道父母亲的生活重压,一直瞒着自己的病情,不让老人家知道。
他把一切事情都料理得一清二楚,然后穿上一套干净的衣服,去了医院,再也
没有出来。
他恳求周围的人,千万不要让爸爸、妈妈到医院来。他说,爸爸太出名,
一来就会引动媒体,而自己现在的形象又会使爸爸、妈妈伤心。他一直念叨着:“不要来,千万不要来,不要让他们来……”
直到他去世前一星期,周围的人说,现在一定要让你爸爸、妈妈来了。这次,他没有说话。
谢晋一直以为儿子是一般的病住院,完全不知道事情已经那么严重。眼前
病床上,他唯一可以对话的儿子,已经不成样子。
他像一尊突然被风干了的雕像,站在病床前,很久,很久。
谢衍吃力地对他说:“爸爸,我给您添麻烦了!”
他颤声地说:“我们,孩子,不要紧,我们……”
从这天起,他天天都陪着夫人去医院。
独身的谢衍已经五十九岁,现在却每天在老人赶到前不断问:“爸爸怎么
还不来?妈妈怎么还不来?爸爸怎么还不来?”
那天,他实在太痛了,要求打,但医生有犹豫,幸好有慈济功德会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