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陈富:每个人都是一个传奇
作者: 李莎
来源:《赢未来》2012年第01
        进沙漠、寻三峡、走边境
       
        我无法在短时间内去经历他们的经历,只好以采访的方式获得他们的人生经验。我常常在采访的前15分钟就已经获得了报道所需要的内容,但是,我还是愿意花时间和我的采访对象聊天,可能1个小时、2个小时,甚至是整整一个下午。通过这样的深度聊天,我获得的是非常深刻的人生体验。
       
        陈富,29岁,纪录片导演及编剧。从业经验包括报社记者、节目导演。
        2011年,其记录三峡变迁的纪录片《三峡别哭》入选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他的另一部
关注甘肃民勤绿洲沙漠化进程的作品《大漠绿洲》,获得2011首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奖,该片还曾获得2008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金奖。
        陈富因其拍摄题材的现实性、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觉语言而引人关注。如今,他的另一部关注中缅边境果敢地区冲突题材的《边境少女》即将面世。
       
        如果没有意外,陈富的新纪录片《边境少女》将在2012年初面世。尽管还没有公映,但这部纪录片已经获得了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和台北华人纪录片大会的推荐。
        不光有人推荐,到20111221日为止,还有64人已经掏出白花花的银子在点名时间网站上予以支持。拥有了这笔金额为刘畅个人资料男21800元的资金,陈富就可以完成《边境少女》的素材整理、剪辑、声音混录、原创音乐等各项后期制作。
        这部叫《边境少女》的纪录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一切得从20098月开始说起。
       
        果敢首个战后影像记录者
       
        20098月,位于中缅交界处的缅甸华人特区果敢发生激烈武装冲突,缅甸政府军与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地方武装)猛烈交火,引发数万边民涌入中国。
        当时,陈富正好在《南方周末》看到一个摄影师曾经拍摄的一组果敢地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的黑白照片,他很受触动,一直想去当地看看。战争的爆发又让他想到:普通人的命运会因此有什么改变呢?
        凭着曾经做过新闻记者的好奇与敏锐,200910月初,陈富和他的团队进入了果敢。彼时,那场吸引世界目光的战乱刚刚平息,但硝烟还未散尽,街头到处是警惕的全副武装的士兵。口仅在陈富他们3米开外,谁也不知道声是否会在下一秒响起。他们要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用摄像机记录下战后的果敢,那里的生与死,那些说着流利中国话的果敢人在战争中的创伤与哀痛……
        “果敢之行是我导演生涯的冒险之旅,用我搭档的话说,这无非是为了让自己的电影梦
继续下去。”“电影是我一生的梦想。陈富时刻铭记这条信念。
        进入果敢拍摄的第一天,计划就面临夭折。面对真实弹,陈富和他的伙伴们完全不敢拿出自己的摄像机。
        “其实我并不勇敢,在那里的每一天,我其实都在担心会遭遇未知的危险。陈富回忆说。
        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费尽周折,陈富联系上了当时坐镇果敢的最高长官白所成。怀着忐忑的心情与白所成见了一面,他们艰难地获得了白所成的授权,并且白所成派出了当地情报局的一名军官作为全程陪同,同时兼职保镖与向导。我们是战后进入果敢的唯一一支摄影队伍。
        战乱之后的果敢人到底怎么生活,在想些什么?陈富需要用镜头到答案。
        当时果敢中心因为战乱一片萧条,虽然人们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园,生活开始慢慢恢复,但经历过战乱的人们对外界的不信任仍旧非常明显。
        “你们是来拍AV女郎的吧?不要拍!不要拍!一个当地妇女以莫名其妙的理由拒绝了面对她的镜头。而另一位年迈的母亲在镜头前长嚎,她根本不愿回忆孩子中弹的细节。
        局势的动荡加剧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猜疑。经过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沟通,一些人走进了镜头:失去孩子的母亲、不到弟弟尸体的哥哥、似乎从来都无忧无虑的孩子。
        镜头中那些普通的果敢人给了陈富深刻的印象:面对刚刚过去的战争,他们惊慌失措,不到生活的方向,但更多的人没有办法离开这片土地,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是这片土地上的异族人,但他们能去哪里呢?去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拍摄中的一天,陈富偶然听到一曲熟悉的旋律,是《歌唱祖国》。但凡是跟中国有关的词语都换成了果敢当地的词汇,长江、黄河统统换了名字,原歌词中的祖国也换成了果敢歌唱我们亲爱的果敢,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摄制组循着声音去,发现那里是果敢的一所学校,战乱后返家的孩子重新开始了学习。
        一个大方的女孩带着羞涩对着镜头说:我的理想是长大后一个中国老公,嫁到中国
去!她年仅14岁。而这个女孩就是《边境少女》的主人公。
        他们是汉族后裔,没有中国国籍,却也没有缅甸国籍。没有身份的他们的故事很打动我。这些人值得被记录,应该被记录,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那里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从新闻到影像
       
        陈富是电影学硕士,学电影是因为以前觉得电影、电视很神奇,因为好奇,所以想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他以前所在的高中是一所普通高中,当时得知艺术院校的文化录取分数比一般学校要低一些,而他当时的文化成绩勉强能上一本院校,所以想借电影专业上重点大学。高三的时候,陈富在《华西都市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在那期报纸的娱乐版,他看到张国立在重庆大学成立电影学院的新闻,就记在了心里。填报志愿的时候,他和几个朋友约上一起考,结果他意外地成为唯一考上的人。于是,陈富带着好奇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梦。
        电影是烧钱的专业,即使是在10年前,每年15000元的学费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巨款。当时陈富家里比较拮据,所以他需要自己赚取学费,从本科到研究生他都通过打工赚取学费和生活费,算算也有好几十万元的收入。
        怎么赚呢?陈富的做法是,从兼职电视节目编导和报社记者开始做起。大学期间,陈富拍摄了纪录片《山城棒棒》、《民间川剧班》、《缓刑期发生的故事》、《天堂电影院》等卖给凤凰卫视并在凤凰卫视播出。陈富对纪录片特别有情结,毕业之后最想拍的也是纪录片,我觉得很多东西需要被记录,需要通过真实的影像带给人思考。
        虽然喜欢拍点东西,但陈富并没有马上就拍电影,而是先做报社记者,他说想给自己将来从事电影创作积累素材。他想体验人生,认识更多的社会现实,而记者是最好的一个相关职业。做记者既可以接触到百万富豪、政府要员、各界名流,同时也可以接触到底层民工、棒棒,当然还会与流氓、混混打交道。
        “我无法在短时间内去经历他们的经历,只好以采访的方式获得他们的人生经验。我常常在采访的前15分钟就已经获得了报道所需要的内容,但是,我还是愿意花甚至是整整一个下午时间和采访对象聊天。通过这样的深度聊天,我获得的是非常深刻的人生体验。每个人
都是一个传奇,只要他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我总能有所收获,而这些东西对于我后来的(电影)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用镜头传递思考与影响力
       
        毕业后,陈富的经济压力没有那么大了,也有了点积蓄,所以又做起了电影梦。
        纪录片是比较容易上手的,于是陈富从拍摄纪录片开始,一步一步地努力。之前当记者的经验,对陈富在电影题材的把握和细节的考虑上都非常重要,也令他对电影有了更多的思考。
        陈富接下来的拍摄题材《大漠绿洲》、《三峡别哭》都来自于做记者时的新闻选题。
        几年前,陈富还在报社做记者时,一位南方同行偶然跟他说起了甘肃民勤绿洲的事情。民勤绿洲是中国西北沙漠的天然屏障,不过却在逐渐消失。为了能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位同
行每年都会做一次绿洲的报道。陈富当时听后觉得非常震撼。
        离开记者行当两年后,当陈富开始思考如何着手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时,这段偶然的对话突然跃然于心。200712月,陈富亲自去了民勤一趟后,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
       
        20085月,陈富和重庆卫视编导沈世平进入民勤,将镜头对准中国西北最后的沙漠绿洲,锁定被沙漠围剿的民勤北部的辉煌村和几位沙漠边缘的人物,记录辉煌村的变迁与现状,展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以及焦灼的现实。
        还未成片,《大漠绿洲》就获得了2008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提案最佳媒体大奖,并获得了7.5万元和一些器材的赞助。最后,陈富和沈世平还贴了大概2万元,才完成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
        200810月,陈富听说了世界银行全球短记录片大赛,于是将素材剪成了一个短片通过网络上传,结果意外获得了气候变化最具社会影响力奖。当时全球有1000多部作品参赛,最终只有15部得奖。
        因为他们的纪录片,民勤绿洲的情况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重视,决定贷款支持当地的环境改造。《大漠绿洲》在国内城市做巡回放映时,有观众在看完片子之后跟陈富联系,想去当地看看,给予帮助。这让陈富很开心。
        2009年,陈富再次执导环保题材影片《三峡别哭》,记录了一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坚持时间最久、打捞垃圾最多的由渔民组成的清漂队的生活。该片获得2009上海国际电视节优秀提案奖,入围2010香港华语纪录片节和2011法国国际环境电影节。
        陈富说:一部纪录片的影响或许是有限的,但是也的确可以影响到一些人。我希望通过我的纪录片,能够呈现出我对当下社会的认识和思考,期待到和我一样对此有思考的观众。在中国大地上,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事情在发生,作为一个影像作者,我想我的思考多一些,带给观众的思考或许也就多一些。
        现在有很多方式为纪录片导演提供平台。不少国际电影节可以在看中导演选题、片花的情况下,给予部分拍摄资金,待成片后再把剩下的补上。导演也可以电视频道合作,以买断版权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还可以公司、私人基金合作。陈富对现在的纪录片市场态势表示欣慰。